APP下载

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上海卷)

2012-08-15唐惠忠

中学语文 2012年35期
关键词:茨威格冥王星罗丹

唐惠忠

做微光的守护者一考生

在我看来,人们舍弃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不仅仅是因为微光本身属于自己,最关键的是人们精神视域狭窄,导致了微光被舍弃,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天才的作品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微光。

在追求物欲、盲目膜拜科技图腾的当代社会,微光所代表的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感悟、精神体验以及灵动的奇思妙想等难以创造传统财富的美好事物,往往被轻视。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的是:真正赋予生活高尚意义的,只有微光所代表的不屑于被机械理论所决定和归纳的一切。否则,只能是追求到很多却没有广阔的心灵来包容、承载和享受。

不仅是外界的改变让人们放弃微光,随着时光增长,人们内心也渐渐将微光遗忘。明代大儒陈白沙写下这样的诗句:“记得儿时好,跟随阿娘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随着时光消逝的是童年的树、天空、阿娘温暖的笑容,是童年的整个世界。那样的美好,如今人们只能在诗人的诗句中一一拾起。然而,即使是诗人的诗册就在手边,又有几个能静下心来接受诗人的馈赠?

有人说,诗人是人类光明的守护者。也许正是诗人的敏感,让他们先于我们感受到衰落,自然地担负起守护的重担。因此,诗句中处处闪烁着诗人诗与思的闪光,并且诗人拥有更广阔的视域。惠特曼曾在《草叶集》中写道:“我认为一根小草,蚂蚁与沙粒,并不比天体运行一日渺小。”所以,诗人成为微光的守护者当之无愧。

除了诗人之外,只有大自然拥有将沙粒与大海等量齐观的视域,默默地呵护并赞美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的尊严与绽放的光芒。我们也发现当科技走投无路时,往往是我们遗忘的自然发出警告,提醒我们找寻微光,再次出发。现下的人们也渐渐从污染的城市中醒过来,感受那些古老的文化遗产的魅力。越剧的繁荣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于丝竹管乐声中再闻鸟语,再次见到了青山绿水的自然关爱。

但是,仅有诗人和大自然还不够,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更要努力成为自己微光的守护者。当科技缄默的时候,人们自己用微光照亮前行的黑暗,沿着先知者的足迹前行,追寻更远的光明与未来。

也许,无论是外界的喧嚣还是自己内心的纷扰都不是人们放弃微光的原因,人们缺少守护微光的勇气和对责任的担当才是关键。

一直站在守护者身后的人们,如今,我们应该站出来成为微光的守护者,无论是漫长黑夜还是狂风骤雨都要日夜匪懈。

[点评]这篇议论文对常人舍弃“微光”的归因分析颇见力度,从个人“精神视域狭窄”到现实功利社会的影响,作者逐一道来,可见其认识清醒,视角独特。同时,文中引用了陈白沙、惠特曼的诗歌,由此体现的诗性情怀,有效提升了全文的文化品位。更可取的是,作者对于当下科技发展背后的窘境的观照,让我们看出了一种难得的反思意识、担当精神。

茨威格、罗丹与我一考生

把我同茨威格、罗丹联系起来,仅仅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学习的进程中,我曾经遇到像茨威格碰到过的“瓶颈期”。那时,我发现过一丝“微光”,后来舍弃了;直到读了茨威格的《伟大的启示》,懂得了他是怎样从罗丹身上找到激励自身前进的“微光”的,才明白自己早年琢磨的“学习微光”完全错了!

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我的邻座却是门门优秀。我想,我们都是寄宿生,朝夕相处,我就一招一式地向他学习吧:他练习数学,我就练习数学;他预习英语,我就预习英语;他背诵语文,我就背诵语文;他星期天不回家,我也不回家……可是,一个学期下来,我没有进步多少,而他却又有了新的飞跃!——我的信心既然无从提高,内心的微光也就慢慢熄灭了。

可是,茨威格的文章醍醐灌顶般地使我醒悟:向人家学习,我根本学不好;像茨威格学罗丹那样,要学根本,才能学到骨子里去,才能脱胎换骨、改变面貌啊!

在茨威格刚看到罗丹的雕塑女身像时,内心不禁呼唤:啊,这已经完工了!——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已经可以得满分了。但是,从罗丹全神贯注地反复修改,决计没有罢手的情况来判断,罗丹认为这个作品也许还没有及格呢!

正是从这个差距中,茨威格猛然醒悟到自己的写作水平之所以不能突破瓶颈,原因就在于“完工”的思想在作祟。于是,他全心全意地学习罗丹为艺术献身而绝不松懈一时的精神,终于永不自满地走上了创作的旺盛期。

茨威格是怀揣着第二种微光走上向罗丹学习的正道的,而我心中的微光,只是从形式上向人家学习些皮毛罢了,因此很快就熄灭了。但是,教训也使我变得聪明起来,我要学习我的邻座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孜孜不倦,日进无疆,才能充满创造精神——有一次,我发现他已把文言文的一字多义归纳成好几大本子,光是“之”字,就由十一个义项组成网络,课内外所有的“之”字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相应位置而明确它的意义。原来,他是如此永不自满地学习着!从此,我心中的微光又复明了,我要从头学起,坚持不懈。

这一次,有茨威格的微光照耀着我,更有罗丹的大光照耀着我,我心中的微光必定永不熄灭!

[点评]本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完工”思想作出了层层深入的揭示,并对虚心、专心的态度有合情合理的展示。文中的“我”,具有向上进取的愿望,却徒学形式,因而导致原地踏步;茨威格身陷瓶颈的苦闷,却让大师的献身精神冲决自满思想而发奋图强。这样安排,既使文章头绪单纯,一线贯穿,又使全文层次增多,容量加大。如果倒过来看,是罗丹的光辉照亮了茨威格前进的道路,又是茨威格突破固步自封,教育了作者的浅尝辄止;而这三者又统一于对“完工”思想的否定和对自我激励机制的开通,统一于对罗丹之光的传承,故而篇末处说“有茨威格的微光照耀着我,更有罗丹的大光照耀着我”。综合看来,这是一篇很有生活气息和思想深度的好文章。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考生

我的第二个微光,是在冥王星身上找到的。我觉得,它是真正读懂了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中写下的句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记得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之前,我已经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了。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早在初中一年级,便热衷于创作长篇小说,甚至到了废寝忘食、好几门学科不及格的地步。我还自以为是,听不进家长、老师的教导,大有“走自己的路”的意思。后来无意中看到了这句话,仿佛长了自己的志气。于是,听说写诗容易出名,便把散文拆成一行一行的,却没有人要读;听说写剧本最难,也硬着头皮去试,班级里要排一个独幕剧,我几乎让每个人都登场了,台上变成了一场闹剧——经过这一番折腾,我才感到了需要整顿自己的浮躁之气。

正当这时,冥王星那种甘于寂寞,真正“走自己的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早在19世纪,它已成为太阳系第9大行星,这是它的升迁,但它无动于衷。到了2006年,世界天文学家大会决议把它开除出太阳系9大行星之列,它也毫不介意。不久,美国有3万名天文学家抗议了这个决议,它也不动声色。最近,又有天文学家报告研究成果,指出冥王星被开除出太阳系大行星行列后,一度被认为是最大的矮行星,但按照他们的研究,它还只能算是次等的矮行星。对此,冥王星置若罔闻,继续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不止。

什么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冥王星就是!冥王星才是!冥王星置外界对它的看法和处理于度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着自己的路。这种甘于寂寞,不受人间的喧嚣影响的精神,我太需要学习到手了。于是,我把名利思想作祟下写出的浮躁之作拿出来,一一加以点评,尽管为幼稚而脱离生活的“作品”脸红,但更为开始换得一颗冷静思考的心而从容不迫。

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的意思,在我读到它之前,已在我心中萌发,但只是我盲目追求、独断独行的遁词;在冥王星身上,我才读懂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它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着我以踏实的态度和坚定的步伐前进在为理想而忠实献身的道路上。

[点评]“走自己的路”,到底走错了还是走对了,要看你是否走在客观的运行规律上。正是从这条准绳来看,没有生活经验,没有文字基础,热衷写作却荒废学业,显然是误入歧途。好在“我”能及早觉悟,关键是找准了学习楷模——它是按运行规律办事,始终不渝,真正取得了“让别人去说吧”的自由的“冥王星”。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照:当年埋头写作时,别人似乎没有说什么,却一定是关心开导的话,不过变成了不入耳之谈;而真正不满甚至谴责的话,该由作者后来觉悟后对自己说才好。而在“冥王星”那边,褒贬不一,纷争不休,它却成为但丁之语的最佳诠释者,使作者汗颜并奋起。全文巧于拟人,构思不落俗套。

不要舍弃生命中的微光一考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在他的书中提到:“一个人应当学会去发现、去关注自己心灵深处划过的智慧微光,而不是诗人、圣贤天空中的绚丽虹彩。”

我们的生命中,曾经闪现过无数微光,却因我们自认平庸,将它们放弃了。而在许多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却找到了那些曾经被我们舍弃的微光。

由此可见,我们心灵中的微光并不如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我们应该珍惜自己平时的“灵光乍现”,甚至是“胡思乱想”,而不应妄自菲薄。

人们对当下流行的苹果手机都不陌生,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iPhone问世以前,诺基亚就想过要推出一款与它相似的手机,却因为市场调查中人们的反应并不热烈,最终放弃了。而乔布斯却握住了这缕微光,为它奋斗了数载,最终开创了手机领域的新纪元!

前一段时间,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风靡街头巷尾,其中的人和事大多是我们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但是,为什么只有九把刀把这些大家都熟悉的事情转化为了唯美的文字?也许,我们会怀念过往生活中的微光,却没有想到这种怀念再现时也可以如此动人心扉。

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个性与张扬,正因如此,每一个人才是他自己而非别人。但是,在这个愈来愈崇尚喧嚣与繁华的世界里,我们却往往忽略平凡甚至卑微的自己心灵中的微光,不经意地将它舍弃。而事实上,正是那些我们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的微光,成了多年以后别人对你的怀念。

如果那只苹果掉下来的时候,牛顿没有“莫名其妙”地突发奇想,我们可能至今都不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没有那条咬着自己尾巴的梦中怪蛇,那么困扰凯库勒的苯环结构便依旧难以知晓,作为当今世界许多染料的原料的苯的衍生物便无法制取;如果詹姆斯·杜威·沃森没有将他在甜食店里看到的糖霜麻花和他正在做的研究联系到一起,那么现在的基因工程便无从谈起……

虽然我们不是天才,但是也请珍惜自己的灵感,守护好自己心灵深处闪过的那道微光,也许将来有一天,它也能成为一盏照亮他人的明灯。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它有以下突出的优点:首先,结构清晰,思路严谨。全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以iPhone手机的问世、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热播、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等为例进行论证,末段收束总结。谋篇虽然规矩,但不失清晰、严密,又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其次,论证充分,主旨鲜明。全文紧紧围绕 “一个人应当学会去发现、去关注自己心灵深处划过的智慧微光……”展开论述,选取了有详有略的五个素材,这些事实论据有新有旧、中外结合,无不恰当而典型,分别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中心论点,使文章论证充分、观点显豁。

抓住心灵的微光一考生

念初中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和爸妈同去无锡亲戚家小住,顺带也到郊野游山玩水。某天登上一座小山,却发现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不独游客,烈日炎炎下,更多的是肩背一根扁担,挑起前后两个铅桶的当地人。他们大都戴着草帽,光着背脊,大滴大滴的汗顺着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滑落在地、渗入泥土。再看看桶里满载的,大都是黄沙水泥。打听下来,原来山顶正在建凉亭,所有材料都要靠人力背上去。

在做什么事都显得便捷的城市,见惯了吊车升降梯,初见此景,不可置信之余,心下顿生记录的冲动。然而一回过头,玩耍起来,什么都抛到了脑后。隔了一个多月,开学了。新书发下来,翻出挂历纸准备包书皮的时候,赫然发现语文教材的第一篇文章就叫《挑山工》,写的是泰山的脚夫们。看着文章里再熟悉不过的场景,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个叫冯骥才的,他怎么把我要写的抢先写了去?

此后,每当游历天平山、黄山、武夷山、五台山……种种名山,都会想到当年那篇《挑山工》,想起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而这样的经历,在后来无关“文学作品”的场合中,又重演了许多次。

比如看到《玩具总动员》,每个孩子大概都会想起童年时为自己的布偶或是大熊编织的传奇故事,并幻想在夜深人静之后,这些玩具们瞒着主人悄悄狂欢的情节。

比如每个人都有翱翔天际的梦想,却并不都具备莱特兄弟一遍遍反复失败、反复实验的勇气,去把它变为现实。

又比如某天在闹市遇到拉着胡琴沿街乞讨的老夫妇,想要投一点零钱,却顾忌于路人纷纷茫然无视的眼光而止步。一回头却见有人小跑过来,放下一张纸币后,默默跟随在老人身后,听完了一整支曲子。

一丝感悟、一点想象力、一道灵感、一念之善……心灵的微光,颜色有许多种,霓虹一般时刻闪烁,却也转瞬即逝。

看到别人把自己心灵逐渐隐灭的微光发扬光大、秉烛示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好的东西终不至于黯然收场,惧的则是自己太多杂念、太不自信、太过容易放弃。有时候,我们低估了自己对世间万物的领受能力;有时候,却又自大过头,狂妄到自以为可以奴役万物。

[点评]此文切合题旨,材料组合上由点及面,有效扩充了思想容量,也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也被自己打动了。很欣赏作者的这段话:“看到别人把自己心灵逐渐隐灭的微光发扬光大、秉烛示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好的东西终不至于黯然收场,惧的则是自己太多杂念、太不自信、太过容易放弃。”这种反思的精神,是引导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修行中精进不止的动力。

微 光一考生

多年以前,我在上海图书馆一个书架上的画册里,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月夜》。画面上方,深色天幕中闪烁着无数的星星,星星又汇聚成许许多多个漩涡,闪闪发光;画面下方,成片的房屋宁静、沉默,唯一的树木向上生长得几近疯狂。我觉得,我看到了画家的梦想。

世界上有比梦想更能打动人的东西吗?

今年奥斯卡的得奖影片《雨果》讲的也是梦想。一个失去亲人的小男孩,努力想修好一个坏掉的机械人偶;一个失去一切的电影导演,努力想忘掉电影。全片最具隐喻意义的,大概就是小男孩居住的车站钟楼,咬合的齿轮每发出巨响,就是一缕时光蹉跎而过。时间是天才的编剧,也是残忍的编剧。在钟面的缝隙里,小男孩看到,瘸腿的警察不敢走近美丽的卖花姑娘,画画的胖老头总被咖啡店老板娘的小狗欺负,一直在书店借书的女孩是他喜欢的模样。《雨果》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饱含深情,如美梦一场。

时间总会让梦醒来,但无法打败梦想。

30岁的尼克·胡哲大概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演讲者之一,他巡回各地,告诉人们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李阳如今来做这种演讲,台下肯定嘘声一片,但尼克是一个“海豹肢症”患者,一出生就没有双手和双脚,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一条细细的小鸡腿”。世界顶级时尚杂志的总编辑尚·多明尼克·鲍比突发脑中风深度昏迷,当他20天后苏醒过来时,却发现自己丧失了所有的运动功能,不能吃、不能说话。他与这个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就是那只模糊的左眼——眨一下是肯定,眨两下是否定。他用左眼皮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去死。”但是后来,他用眨眼的方法写出了整整一本书。鲍比的身体遭受深重的禁锢,但精神世界却自由飞翔。

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产生支撑的力量。去年火爆荧屏的中国达人秀,上台表演的人们不论是真有才还是人来疯,都在苦苦寻找自己的价值,这份坚持值得尊重。在电影《雨果》的最后,小男孩修好了机械人偶,帮电影导演找回了自我,他自己也找到了新的家人。

就像樱桃小丸子说的,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点评]作者从材料出发,将我们的思路引向更远的地方。他告诉我们生命的力量,他告诉我们坚持的价值。有时候,当我们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让自己明白自我的生命是多么有力量,所有能够出现在天才的作品中的“微光”,也会出现在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生命里。而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无非是“坚持”二字。

猜你喜欢

茨威格冥王星罗丹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四居室平面图》
罗丹手稿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被误会的冥王星
冥王星那些事
探索冥王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