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的教学误区
2012-08-15续云奎
续云奎
科普文章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历来均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却陷入了以下误区。
一、部分或整单元放弃
一部分教师因教学时间紧,在科普文单元,选择一两篇,蜻蜓点水,即算了事。甚或整单元放弃,此乃最大的误区。
缘何如此?一些教师振振有词:科普文章语言浅显通俗,甚至明白如话,无需教师指点,学生就能读懂;内容上,也就介绍一些浅表性的科学知识,生活中难用上,高考也不会考。在他们眼里,科普文章在“文”“质”层面的“含金量”太低——难觅优美的词句,罕有精彩的语段;乏博大深沉之情怀,少振聋发聩之见解——属于无开采价值的“贫矿”。
科普文章真是“贫矿”吗?它们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学习科普文章,首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精神主要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其主要表现为求实、创新、怀疑、批判、宽容等精神。贝尔纳说:科学精神是一份人们永远取之不尽的财富。科学精神于民众而言能滋养道德、陶铸人性,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人们达至客观观察、独立思辨和明智判识之妙境,从而整体提升民众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次,学习科普文章还能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科普文章中所展示的科学发现、科学原理以及科研人员曲折艰辛然而充满激情欢乐的探究过程等,都会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而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强大的不竭动力。再次,科学工作者的勤奋严谨、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和超拔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心理迅速发展的青年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以极大的影响。同时,学习科普文,能让学生充分领略、习得语言的简洁、清晰、准确,并通过语言的习得促进思维的严谨缜密。这是其它类别的文章无法比肩,更绝难替代的。
二、把科普文章设置为考题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解答几乎是各省市高考的必考内容。鉴于此,一些教师把科普文章设置为一道道考题,或筛选信息,或提取观点,或判断是非。其目的,一是想通过做题的方式来压缩教学时间,二是想让教学最大化地服务于考试。
把丰富的文章压缩为单一的试题,无异于从鲜活丰满的肌体中剥离出几根面目可憎的枯骨,它驱散了灵性飞扬的文化精髓,消解了起伏奔涌的生命血脉。读完文章,做完试题,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零散、枯燥的信息,最多也只强迫学生进行了一点点归纳、判断、推演的思维训练。而科普文章中所弘扬的科学精神,展示的科技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学生无缘感受。特别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其严谨的布局、精准的遣词、晓畅的语句、朴实或生动的表达,学生更是无缘习得。而这些营养元素,只有在占有文本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玩味鉴赏,才能充分汲取。把鲜活的文章异化为一道道考题,伤害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削弱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致在更广的层面、更深的程度上,伤害语文教学。
三、倾力敲打科学信息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科普文章时,其重心放在梳理、筛选、整合文中的科学信息上,即“文中写了什么”,而对科普文章的其它营养元素却几乎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科普文章所介绍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看,大多具有浅表性、常识性、生活化等特征,但于绝大部分中学师生而言,或闻所未闻,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总之,文中的科学信息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然学生感兴趣,教师何不投其所好,在此驻足流连,重锤敲打呢?科普文章的语言通俗晓畅,所以梳理、筛选的难度不大。“低投入、高产出”,短短几十分钟,就获得数量不菲,实实在在的“干货”(科学信息),可谓“高效课堂”也。一节课下来,师生均觉得充实饱满,收获颇大。
然而这种课堂,它已不姓“语”,而姓“科”了,它已成了纯粹的“科学常识课”。在这种课堂上,获取科学信息、探究科学原理成了教学的核心,而科普文章的文学元素、精神元素等,则淡出了教师的视线。语文教学,不论何种文体,不论何种课型,其教学的核心都在于“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对此,一些专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叶圣陶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于漪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获取科学信息为主的科普文教学,实乃剑走偏锋。
四、图片满天飞
在教学科普文时,教师为了使课堂生动,也为了使文中的科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遂用大量的图片来展示相关知识。课堂上,随着教师的鼠标轻点,一张张色彩艳丽、构图精巧的图片不断冲击学生的眼球,引来阵阵惊叹,学生情绪持续高涨,课堂氛围持续沸腾。教师因学生的兴奋、投入而陶醉其中,在自得之时只恨图片太少、冲击力太弱。一节课在兴奋的尖叫中、在惊叹的愉悦中结束了。也许,师生的笑容还未凝固,一个问题就如幽灵盘旋而至:这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除了那一张张精美的图片,除了那些缤纷的色彩,留在我们大脑里还有什么?
之所以把一节语文课上成“图片欣赏课”,是因为教师仍把科普文章的教学重心定位为“梳理文中的科学信息”。究其本质,就是教师没有把握科普文章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没有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如前所述,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决不能大量地、简单地依赖于图片或音响。而应回归文本,潜入文本,在对语言材料感受、把握、玩味中,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来获得对语言的敏锐、精准的感觉,获得思维的广度、深度和信度的提升。离开了文本,离开了语言材料,而依凭于画面、音响的“语感培养”“思维训练”,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殊“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