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积累与发展课堂教学例谈

2012-08-15程良焱杨雯

中学语文 2012年34期
关键词:功利天地境界

程良焱 杨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语文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部分,开篇就说道:“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接着就排列出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这五个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可获得良好的发展。其中的“积累”目标,是从传统语文教学继承过来的,是广大师生公认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重要目的。《课程标准》把它放在首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前提性。然而,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语文积累实现学生的语文发展,倒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探讨的问题。前不久,武汉二中特级教师杨雯依据“形成积累——运用积累——发展积累”的语文课堂教学“积累——发展”模式,展示了一节研究课。课文是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时间为一课时。

我们先看教学过程和部分实录。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把握主旨。

2.引导学生调动生活和阅读积累解读文本,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调动阅读积累,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丰富并深化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积累,导入课文。

通过回顾王国维“为学的三种境界”,导入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思路及主旨。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用文章原文或自己的话说说这几种境界的内涵。

3.文章还提到哲学的任务,在哪些自然段中讲到哲学的任务?说一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4.哲学的任务和人生的境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学生边读边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注重阅读方法。)

(二)学生阅读后,先相互讨论,再全班交流,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

1.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追问:“觉解”是什么?明确:“觉解”就是觉悟和了解,指做事的目的和动机。)它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2.自然境界:顺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做事,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中有宇宙的整体,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与宇宙同一。

(提示:学生诵读、理解有关四种境界的文字。)

3.在文章第一段和第八段提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4.本文旨在从人生的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点评】以上环节主要体现了“形成积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是“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思路及主旨”,但主要在于了解人生的“四种境界”:概念、含义。虽然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具体理解它,但可以把这些观念作为一种知识,先熟悉,形成初步印象。这即是积累的初始状态。

四、再读理解。调动积累,解读、例证、辨析四种境界。

(一)教师引导举例,让学生找出与四种境界对应的生活现象或实例。

师:渴了喝水,饿了吃饭,是自然境界。江苏卫视的相亲档节目《非诚勿拢》中马诺上电视为出名,找伴侣为富贵,这是功利境界。同学们,你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这几种境界相对应的具体实例吗?

学生交流示例:

1.西北高原放羊娃的故事;(自然境界)

2.长江大学救人的大学生,(道德境界)要钱才打捞尸体的旁观者;(功利境界)

3.梭罗,由著书立说扬名四方到退守瓦尔登湖感悟天地万象(从功利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有争论;(教师提示学生再作深入阅读)

4.比尔·盖茨、巴菲特的道德境界;

5.王争艳、吴天祥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有争论;(教师引导关注当事人的认识和动机)

6.拿钱才办事的贪官们的功利境界。

(二)教师与学生互动:喝水的四种境界,进一步强调“觉解”。

1.口渴了喝水;(自然境界)

2.为了健康,喝矿泉水;(功利境界)

3.喝矿泉水只喝农夫山泉,因为每喝一瓶有一分钱捐助希望工程;(道德境界)

4.意识到了人和水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喝水是维系生命,也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要融为一体,相依为命。(天地境界)

(三)进一步引导辨析。

1.刘邦、项羽哪一个境界更高——两人都是为了称王,觉解相同,都属于功利境界。

2.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与他所做的事情以及结果有无必然联系——没有。一个人的境界高低由觉解程度来决定(文本观点)。

【认识提升】提高觉解,升华境界。正如有则广告所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走多远。”

【方法提升】哲学随笔难懂,今天我们运用什么方法让它易懂并且有趣味?——联系生活现实,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调动自己的积累。

【点评】以上环节体现了“运用积累”。这个教学环节围绕“四种境界”展开:解读、例证、辨析,其实质就是联系具体实例,理解抽象哲学概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一个基本原则,或者说方法,叫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这个“具体化”的途径当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上环节的特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和阅读积累,用亲历的和收集的实例来阐释文本概念,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具体理解了文本,又让积累变得鲜活。

五、三读探究。解读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评析纯主观动机道德价值观,了解文章写法。(略)

六、拓展创造。

(一)追怀古圣今贤,忆诵名言佳句。

师: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评判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追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找出所学课文中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句。

学生:(接力背诵)

示例: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二)拟写人生格言,展现人生境界。

1.以先贤为榜样,以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为指导,写出自己的人生格言。2.学生当堂交流并评价。并请学生中的打字高手现场输入,屏幕展示。

示例:

(1)不求大富大贵,但求有所作为。

(2)认定人生目标,走好脚下的路。

(3)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走得更稳一点。

(4)永远把自我和大千世界联系在一起。

【点评】以上环节体现了“发展积累”的课标要求。这个教学环节在本课时整体教学中属于拓展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上一环节的延伸,又是下一环节的过渡,学生所列人物及其名言,当属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从积累的角度看,这一层是运用积累。第二层,学生把以往的积累(如上面的名人名言)与本节课形成的积累(人生的境界)结合起来,将情感、思维和语言融合一起,创造出了“新的东西”——自己的人生格言,这即是发展了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学习境界。

七、结束语。(略)

【点评】

从教学的角度说,要认清文本的两种价值:作为作品的价值和作为“例子”的价值。视文本为作品,往往需要全方位解读,从主题、材料到写法、语言;视文本为例子,则灵活许多,可以视“文情”“生情”“教情”,选而取之。当然,这二者不是对立的。

从评课的角度说,要“沿波讨源”,从文本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评判课堂的教与学。《人生的境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没有过多关注写法和语言,重在文本内容的解读,是符合阅读哲学随笔这种文章和针对高三学生这个对象的实际情况的,而且是一课时,研究的课题在于“积累与发展”。

有了以上共识,我们的讨论就可以集中到“积累——发展”上了。

中学语文课堂追求高效,追求实现“学生发展”的价值,关注、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课堂语文积累,是不是一个抓手?如何去实施?杨雯老师《人生的境界》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话题。“形成积累”“运用积累”“发展积累”的“积累——发展”教学探索,应该说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形成积累”是前提,是基础。我们在研究文本的时候,就应该有“积累”意识,要能够清醒地判断哪些内容有积累的价值,并思考如何让学生积累到位。“运用积累”既是对已有积累内容的巩固,又是解读当下文本的助力,“学以致用”一直被视为学习的高境界,它使已有积累变得鲜活,又激发了学生加强积累的兴趣。“运用积累”有两个侧面,一是如上例,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和阅读积累;还可以运用即时形成的积累,去阐释、解说、印证另外的对象。“发展积累”是最高层次,它需要立足于已经形成的积累,并与之有内在联系,又必须有学生的创造;这种创造不必“全新”,能够体现一种发展的方向和追求就不错了。上例中学生的表现应该说是上佳的。

《人生的境界》不是一个易于教学的文本,难度在于深度和“清楚度”的把握。文章所持的是纯主观动机论的道德价值观,注重对行为的认识和了解,而不太注重行为的效果,这与同学们已经形成的道德评价标准不太一样。例如,一个糊里糊涂、安分守己过日子的人与一个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人,哪一个“境界”高?按文本观点,前者是自然境界,后者是功利境界,(冯友兰就说过“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的话)后者高。对于这种区别,学生可以了解和适当评析,不一定要深究。另外,四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究竟该如何把握?与“道德境界”有何区别?从概念上好说,但举出实例就不那么容易了。文章本身并没有举出一例,这就增加了解读的困难。查作者关于“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的几次讲演(见冯友兰《哲学人生》),虽然说得通俗一些,但也不甚具体,只在说到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下之分,还有久暂之别”时,略微具体一点。不过在一次演讲时,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我们或许有些帮助。现照录如下。

同样是大学教授,因为了解不同,亦有几种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留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的当起教授来,什么叫做教育,他毫不理会。有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做官,可以铨叙较高的职位。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怀抱。有些教授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

但怎样是“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还是没有说明白。不过,作者还举过另外一个例子,依稀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天地境界”是指怎样一种情况。

我曾经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在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别字,本来可以当做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我便代那个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回答我:“这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

是不是可以说,就这个字或者说就文字而言,那位教授达到了“天地境界”?

作者已经驾鹤西去,我们无从讨教。所以,上例中学生在梭罗与瓦尔登湖以及王争艳和吴天祥 (均为全国道德模范)的例子上有些争论,教师也难以有个明确的裁判,实在是情有可原。

有一副对联据说是明朝的解缙所撰:“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曾经引用它批评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我们有些懒于读书、疏于留心生活的人,包括有些中学生,是不是有点像那“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但是,学生只能负一半的责任,还有一半责任在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丰厚的积累,以达到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语文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功利天地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品“境界”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拾天地之荒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慎独的境界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