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秘笈”,回归真实的写作

2012-08-15胡小望

中学语文 2012年34期
关键词:秘笈芳华高考作文

胡小望

一年一度的高考与阅卷又拉下了帷幕。当最后一次关闭阅卷网页,收拾起数日里的紧张与疲惫,笔者与很多老师一样,心情难以平静。阅卷让老师们领略了诸多学子深邃的思想、青春的激情、流光溢彩的文笔、魅力四射的才气,读着这些优秀的考场作文,大家无不如春风扑面,好不惬意!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考生,或是以游戏的态度对待考试与作文,或是以侥幸的心理蒙混对付,或是自以为是投机取巧,这就使考场作文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写作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抄代写,掩耳盗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坊间流传着高考阅卷速度极快,教师只看作文开头结尾便给出分数。于是只写开头与结尾,中间胡乱抄上一段文字便也成为一些人考试的所谓 “秘诀”。部分考场作文就是这“秘诀”衍生的产物。有的考生捕捉到试卷中阅读文本与写作内容有一丝关联,现场“拿来”,也有的考生根本不顾内容,以填满格子为是。如今网上阅卷一篇作文至少要经过两至三位老师评阅,这样的“抄写”自然难以逃脱“无效文字”的评判了。

二是忽略试题,自我宣泄。十余年苦读,对有的考生而言,高考也许是人生最后一次考试。一些考生在答题时抛开作文试题要求,或抒写十余年苦读的感慨,或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或与阅卷教师调侃。令不少阅卷教师感慨的是,这些以差生自诩的学生,尽管无视要求具体、限制严格的作文题,但在他们的自我尽情宣泄中,无论是叙述经历还是抒发感慨,不少作文情感真挚,文笔流畅,甚至不乏精彩灵动之笔。这样的考生虽然不多,却也令人扼腕,这些考生是写作能力的低下呢,还是他们学习自信心的缺失?

三是强拉硬拽,宿构套作。也许是考试“秘诀”作祟,也许是并不在意试题中诸多限制性要求,一些考生看到试题后不是认真审题,用心构思,真情表达,而是在脑海中极力搜寻对自己或他人以往作文的记忆,考场作文成为对旧作的复述或嫁接,于是,写“对蔡铭超行为的看法”成了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写“找回童年”成了自己或他人童年趣事,写“孟子三乐”又大写自己追求自由快乐享受人生,写“不要老想着‘拥有什么’和‘没有什么’”也只是简单地表述为“知足常乐”。即使有几处涉及考试题目,看起来与试题有一些联系,但仔细一读,并未进入试题要求的内核,而是另起炉灶,自成一套,或是贴上标签,掩人耳目。更有甚者,干脆全篇默写旧作,最后点上题目。这样“撞”作文,“套”作文,又怎能展现真实的写作水平,赢得阅卷教师青睐?

四是堆砌语段,随意拼凑。考前背一些精美的语段常常被一些人用来作为增分的法宝,但如果这些文段在考场作文中使用过滥或使用不当,便又成了作文中的败笔了。一段“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亮的。”笔者在连续四年的江西高考阅卷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会读到。例如:

盈盈月光,要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要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要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要摘一束最亮的。面对流失的国宝,蔡铭超要找回的是祖国的尊严。(《好汉蔡铭超》2009 年)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亮的。漫漫人生路上,我要找回那属于我的童年。(《找回童年》2010 年)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亮的。人生路上,我要追求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乐在其中》2011 年)

盈盈月光,我只掬一捧;落落余晖,我只拥一缕;灼灼红叶,我只拾一片;萋萋芳华,我只摘一束。面对人生路上的旖旎风光,我要告诉你,知足常乐。(《知足常乐》2012年)

求助“百度”查寻出处,原来都是“大全”“秘笈”“必读”惹的祸。有的考生将所谓的精美语段不分文体不顾内容一股脑往作文中堆,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试想,一个语段在不同题目不同文体的作文中高频率地使用,姑且不谈准确恰当与否,我们的考生是否顾及了读者的审美疲劳?

这些出自考生之手却也为数不少的非正常的写作现象,固然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但笔者以为,更与日常作文教学的忽略真情实感的抒发,模式化、技巧化泛滥不无联系。写作,本是生命的倾诉,是学生思想和情感诉诸文字的真实展现;写作中,本应充满生命的尊严和抒发快乐,本应展现智慧的火花和情感的波澜;作文教学也本应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再现生活,思考人生。遗憾的是,当朴素的写作教学蜕变为一种应试的技巧的时候,考场作文的所谓 “秘笈”也就应运而生。图书市场上,各种教辅资料,“增分秘笈”“速成秘笈”泛滥;一些高考讲习班上,打着快速增分幌子的高考作文“法宝”也备受追捧;更有甚者,一些丝毫经不起推敲的作文方法竟然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日常教学的课堂。于是,“技巧”“秘笈”取代了常规的作文教学,嫁接、套作纳入了日常的作文训练。这种在当前写作教学中流毒甚广的所谓技巧传授和方法点拨,不仅大大贬抑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正常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灵。学生不会用文字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活,反思人生,进而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便导致了他们厌倦作文,应付作文,拼凑作文,编造作文。

写作能力是思维与表达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观察、体验、感悟、思考、表达,思想与情感的碰撞,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大凡成功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展露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无不浸透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古往今来关于写作的名言,无论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还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无不昭示着写作的困顿与艰辛。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力,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因为无论是叙述故事还是表达观点,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范,这一方面需要学生拥有一定阅读积累与思维层次,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依据写作思维规律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与提升,它不可能是“捷径”,更不应该是“歪招”。

同样,考场作文也需要有这样一个在拥有一定程度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历练过程。不可否认,与日常写作相比,高考考场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考查学生认识水平、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作为选拔性考试,既要有不同地域的学生人人有话可说的趋同性,又要有针对宿构和套作的限定性。这就使高考作文命题在符合中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必须在写作范围、篇幅和文体等方面加以必要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更真实有效的考查,因此,即使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写作教学,也有必要拒绝“秘笈”,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的写作。

首先,让学生有话可说。作文是表达,是思想情感和语言的输出,而表达的前提是积累,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语感的形成,这就需要有输入。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阶段独立的思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他们做题多了,阅读少了;考试多了,交流少了;写作的套路多了,生活的感悟少了。处于青春年少却处处波澜不惊的生活使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常常无话可说。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把阅读和感悟纳入整个高中阶段。通过报章杂志、经典书籍阅读和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碰撞,点燃青春激情,使他们身处相对封闭的校园却能感知人间百态,感悟善恶美丑,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迸发出强烈的表达和交流的欲望,自觉自愿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展示自我。

其次,让学生有话会说。作文毕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是学生经过自身思考将表面化、图像化的生活现象化为融入了个人思维特质的逻辑严密的文本语言。因此,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分层表达,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无不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学生有话说的基础上,必须引导他们会说,一是有针对性地说,学会审题立意,二是完整地说,学会布局谋篇;三是有序地说,学会辩证思考,符合逻辑地表达;四是艺术地说,写记叙文能运用不同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方式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妙趣横生;写议论文能明白晓畅,选例准确,辨析透彻,首尾圆合,自然顺畅。从而把平常的事写得不平常,把普通的道理演绎得睿智深刻,把日常琐碎的口头语言锤炼得精致典雅。

第三,让学生快速把话说好。这是针对高考作文而言。有人说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起舞”,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在写作的内容、文体、篇幅以及时间上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学生在有话说,会说话的基础上,快速把话说好。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过好三关。一是快速审题关。依据题目提供的材料,写作要求和提示语,快速把握题目意旨,确立观点。二是快速架构关。对议论性文章能快速确立分论点,筛选论据展开论证,对记叙类文章能快速构思叙事结构,疏密有致续写故事。三是快速表达关。依据文章的构架,能用准确的语言快速行文成篇。这些能力的形成,既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也需要有序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而这积累和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心智逐步成熟的过程。

猜你喜欢

秘笈芳华高考作文
绝代芳华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百年芳华
掌握续写秘笈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年轻人攒钱秘笈
马伊琍的芳华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令2015更圆满的超级秘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