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高中语文课堂因“读”而精彩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高中语文

李 征

一、语文课堂“读”之现状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读书声越来越少,连早读课也变得“鸦雀无声”,课堂朗读,也变得脚步蹒跚,读得“歪歪扭扭”,远不如小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一句话:高中生朗读的水平大大降低了。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他们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应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或者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仅仅把朗读看做一种技巧,其本身并不具有自我教育的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对朗读均给出了相关表述,例如“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对高中生朗读的新要求(用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功能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几年后,高中阶段“朗读缺失”仍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行其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语文课“读”之必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朗读是前提。学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是语文课堂所有工作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这个基础工作没做,或者做得不充分,后续工作必定没有效果。即使老师口吐莲花,讲得再好,学生顶多只是一个听众罢了。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有了充分的读书,学生才能全面感知教材,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才会为更深层次的思考打下基础。老师应该慷慨一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反复阅读教材。要知道,老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阅读教材这个基础之上,没了这个基础,教学就是空中楼阁,老师的许多工作就是一厢情愿的徒劳。

三、语文课堂“读”之方法

1.强化师生“读”之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要不要朗读的介入?显然是要的。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有些课堂上组织的分角色朗读中,学生不仅情感投入少而且显出很是害羞的感觉。这种感觉说明什么?说明他的意识深处认为这样做与众不同,是很难得的,别人是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的。那么怎么会形成这种意识的呢?意识源于一种行为习惯,受影响于周边的一种习惯认知。就像“学雷锋”一样,如果人人都会学雷锋,也就没有人视学雷锋者为“傻子”了。因此学生们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我们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对这一环节的忽视与冷落不无关系。朗读不仅是一个情感琢磨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两个过程,学生就能进一步熟悉文本。而长期坚持训练,必能增强他们体会文本情感的能力,进而增强运用适当文字表达相关情感的能力,也就是增强写作能力。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而不应忽视其独特的功效。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

2.诵读经典诗文,激发朗读兴趣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在众多的民族文化中,唐诗、宋词和历代名家美文都是教师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极好素材。教师应鼓励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诵,入情入境地吟,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这种练习既可放在课内,又可放在课外。课外,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作业用磁带录下来,制成“配乐诗文朗诵”,每次上课前随机抽查一个同学;学校可组织“唐诗宋词吟诵比赛”等等;在教室可专门开辟出一个“古诗园地””,让学生一进教室就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情不自禁地默读朗读起来。

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思维方式直接感受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多读多记规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口诵心惟,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学好语文、运用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响起琅琅的读书声,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3.“读”,贵在坚持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实践中落实提高。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但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只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4.“读”之形式要多样

默读、出声读、自读、分角色读,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喜欢读哪个段落,对哪部分最感兴趣,让学生自己决定;课文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己去评;读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己去谈;我们反对早读时齐读式的朗读,提倡早读时朗读的多样性;我们也反对课堂教学中只让学生听专家朗读,老师范读,而不让学生参与的朗读。在阅读中,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切合实际水平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着”,而不要求全班同学达到同一个高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给学生进步的机会。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朗读”就是重要的手法,它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堂,让我们“读”起来。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语文课堂高中语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