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的完美谢幕——浅析《项羽之死》中的项羽

2012-08-15许洪伟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汉军虞姬东城

许洪伟

仅从《项羽之死》这个标题,就让人读出一种悲壮,读出一种凄凉,更读出一种无奈沧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项羽曾经号称“西楚霸王”。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里对项羽的一些介绍。

一是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在项羽还是青少年的时候,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显赫的排场,他没有被吓住,相反,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总有一天,会取代他的位置的。

二是英武过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长得特别的壮实,家乡人都怕他。

三是叱咤风云: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这片段写的是他击溃秦朝主力军的场面。他所带领的楚军勇猛向前,以一当十,终于击溃了秦军主力。相比之下,其余几十支诸侯的军队却懦弱无能。最终,项羽实际上成了诸侯们的领袖。

可是这样的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事业怎么这么快就崩溃了呢?

《鸿门宴》中有详细的交待。有人说他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也有人说主要是他狂妄自大,太忽视对手刘邦的力量,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轻易失去了战机。总之原因很多,导致他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并且陷入困境。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成者王侯败者寇”,在这场楚汉争霸中,笑到最后的是刘邦,项羽并没有获得成功,相反还被迫自杀。但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并没有被人遗忘,项羽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并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誉。这个失败者,为什么人们还把他当英雄看呢?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的就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看看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在《项羽之死》中,着重描述了项羽生命尽头所发生的三件事,三个场面。

第一、四面楚歌。项羽半夜起床唱歌,为什么要唱歌呢?因为听到包围他们的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的老家在楚地。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全部被汉军占领了,自己失去根据地,失去了退路,很震惊。在这个时候对一直伴随着自己的美人和自己常骑的马流着泪唱歌,英雄末路的味道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诀别”应该再恰当不过了。

第二、东城快战。据说,项羽与虞姬诀别后,虞姬担心自己会成为项羽的拖累,就自杀了。虞姬自杀后,项羽擦干眼泪,考虑突围。到达淮河对面后,士兵已经从八百余人减少到一百多人。接下去到阴陵。在阴陵一位田父骗他说往左边走,让他陷入大泽中。汉军又追上来了。追到东城,跟随他的士兵只剩下28人了,与汉追军几千人比较起来,让人觉得项羽没有活路了。但项羽没有束手投降。而是在东城痛痛快快地厮杀一场。

第三、乌江自刎。“东城快战”后,项羽突围有没有成功呢?他暂时杀退了追兵,到了乌江。在乌江边自杀。在有船渡江的情况下,项羽却没有渡江,他有的只是内心惭愧,认为当年八千子弟兵追随自己出来征战,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自己对不起父老乡亲,于是自刎乌江。

在这几个片段中,项羽的哪些表现打动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心呢?

动人心者,情也!

“垓下之围”时,项羽被刘邦在垓下重重包围,身陷困境。当他准备突围时,唯一牵挂的是他的爱妃虞姬。伤心、无可奈何的感情充溢胸间。对于忠实陪伴着自己的爱人,在这最危急的关头,自己却无法保护她。他和虞姬对唱告别,挥泪如雨。“虞兮虞兮奈若何”道出了他不能带爱妃一起走的无奈之情。项羽,这位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战争英雄,此刻为了儿女情长,竟泪如泉涌,难舍难分。他的似水柔情,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也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们项羽别姬时凄美、哀婉、催人泪下的动人场景为世代所传唱,他和虞姬危难关头的真挚情感给后人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这是英雄气壮与儿女情长的完美结合。

反观老对手刘邦,“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危急之时,为保性命竟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能抛弃,可见其无情冷血!

壮人气者,勇也!

“东城快战”中,项羽表现出勇猛无敌的特点。“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让自己的马一路直奔驰过去,连打斗都不要,就直接将对手斩杀。在项羽面前,汉军的这些将领像豆腐做的一样,没办法进行反抗,命就丢了。甚至项羽都不要动手,只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大叫一声,对手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就是这样勇猛得让人不可思议。“项王自度不得脱”,他自己估计自己脱身不了。虽然他“乃有二十八骑”,但“汉骑追者数千人”。战斗力量悬殊。这时他对他的追随者说“固决死”,他自己认为他这次肯定活不了,面对这种几乎绝望的场面,项羽选择了“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为部下打一仗。说明他作战的目的不是为自己找一条活路,而是为了充分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为了充分展示他的战斗英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对自己的“勇猛无敌”这一点也非常满足,面临死亡,还不忘展现他的勇猛无敌。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至死不变。

我们也可以再看一看刘邦,《鸿门宴》中找到机会,赶快逃走,并叮嘱张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活脱脱一个胆小鬼。

触人魂者,义也!

在《项羽之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项羽不愿意渡过乌江,宁可自杀。渡过乌江,就可以回到他的楚地老家,可以免掉一死,甚至还可以东山再起。有机会逃跑,他为什么不跑?他认为是上天要使他灭亡,他逃跑也没有用。他认为当初跟他一起出来的八千子弟兵现在都不在了,他还活在人间没有意义,内心觉得惭愧。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很看重义气和尊严。他为葬送了八千子弟兵的性命而觉得愧疚,即使别人不说,他也有愧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重义知耻”的人。既然不好意思再渡过乌江,为什么不干脆投降?他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尊严。他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他临死前把马送给乌江亭长,可见他对人的友好,可以打动广大读者的心。汉骑司马吕可是背叛他的,他却送头给他。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人的友好、心地仁善,即使临死也要成全人。

这里面有一点我们深入分析一下。项羽既然来到乌江边,说明他先前是想渡过乌江的。为什么他后面又不渡了呢?那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他改变初衷呢?

应该是乌江亭长。乌江亭长说过三句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愿大王急渡”,这三名话中最有可能触发他改变初衷的应该是“亦足王也”这句话。

项羽在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些资料: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曾经向刘邦提出这样的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意思是,天下陷入战争状态已经有几年了,只不过是为了我们两个人谁称王的问题,我愿意与你单独决战,不要白白苦了天下的老百姓呀。通过这两则资料,你们对项羽有什么新的看法?乌江亭长的一句话“亦足王也”为什么会使他临时改变主意?意识到自己渡过乌江,再次组织军队,东山再起,将使江东再次成为尸横遍野的战场。项羽的内心好象是两种想法在斗争:一种是继续战争,继续追逐权利的做法,另一种是以自杀来结束这场灾难。项羽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力的追逐,另一方面是对人性伦理的关切。所以,在他身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矛盾的对立面:残暴与仁慈、果断与善变。他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时的他已经不是权力意志的英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为人性伦理而再造的新人。

刘邦会怎么做呢?当父母妻子被捉时,他说出的是“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真不愧为厚黑学的宗师!

综上所述,从帝王基业的角度来看,项羽是一个失败者。而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他是一个有情有意,英勇无畏的英雄。千百年来,正是这份人性的光辉,项羽一直被无数人歌颂。

猜你喜欢

汉军虞姬东城
东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商震随笔二则
背水一战
论影视剧中的虞姬形象
四面楚歌
项羽虞姬
券游东城
害死人的记者
水是用不完的吗
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