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意识的培养与释疑处理方法浅论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新课程意识探究

徐 赟

一、“问题缺失”的现象

站在教学第一线,有过激情,也有过倦怠,有过平静,也有过欣喜。我的职业生涯恰好经历了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改革转变的过程,当新课程冲击我习以为常的教学思路时,倦怠而平静的我一下子被冲击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于是多年的老教师陡然变成了一个教学新手,站到讲台上,不知该怎么面对学生了,学生一时间也适应不了教师的所谓的“新招”。尴尬、苦闷、埋怨,我这样,学生也这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习惯于接受,你讲我听,你说我记,你要求我背诵。学习者要么接受现成的知识,要么去巩固这些知识,他们的思维活动受到很大的阻碍,他们是“无问题先生”,他们的思维是一汪平静的死水,激不起一点涟漪。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新课程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不少教师由过去的“满堂灌”演变成了“满堂问”,学生的问题意识仍未能培养起来。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于教师、教材及其他同学的言之有据、合情入理的见解。学生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的外露,是内化吸收的表现,是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发现,没有发现,就谈不上问题探究,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更谈不上进行实践活动和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意识到问题的价值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需老师的细心呵护,精心培养,耐心指导。

1.提醒学生,懂得质疑、探究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力争做一个思维敏捷、活跃、善于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只有在诸多“为什么”中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

2.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是产生问题的基础

不是学生天生没有问题,孩子们可贵的 “问题意识”是渐渐地被我们的传统教育扼杀了,他们慢慢学会了适应这样的教育,而当他们一旦形成这种习惯,改变起来就非常困难。这就需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首先从我做起,改变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课堂上应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发问,不要让学生成为思想的奴隶,成为书呆子式的人物。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出来,支持学生寻求答案。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舍得把足够的时间还给学生,给足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要把学生的质疑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对于那些因灵感突发而产生的问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插嘴提问、驳问、甚至在课下拦问、追问。

3.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产生问题的条件

贫瘠的土壤长不出富有生命力的花朵,同样,狭隘的知识视野也难以产生深刻有力的问题。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因此,应指导学生熟读文本以发现问题,源自教材文本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能力,陶冶情操。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把握,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思维才可能撞击,才可能有灵感。

4.掌握探究阅读的方法

面对一篇文章,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提问探究:首先问写什么?通过抓文旨句,概括段意来解答,其次问怎么写?即抓文章的思路,艺术手法等,再次问这样写好吗?讨论写作方法及作用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我觉得还可以怎样写?根据这一指导要义,会让许多学生觉得切实可行,慢慢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和质疑。

三、“问题意识”培养中出现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

新课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一线的教师已放手让学生大胆发问,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老师们又碰到了很多新的头痛而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影响教师形象,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问题意识”培养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但同时教师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问题:问题太浅显,课堂上学生议论纷纷;问题太深奥,教者一时解答不了;问题离题太远,有扰乱教学秩序之嫌。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释疑处理的这一门课堂教学艺术,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下面简介一些释疑处理的方法:

1.读书释疑法

学生读书时,常常粗心大意,因而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是属于不仔细读书,没很好思考所造成。这就需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有关部分,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思考找答案,以“找”解疑是一种基本的释疑方法。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的优点是培养自学能力,并使学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

2.以问设问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再设问,来让学生自己回答、释疑的一种方法。教师常常围绕学生的提问,设计几个相关的铺垫性的问题,大题化小,难题化易,放缓坡度,由浅入深,层层启发,步步深入,以帮助学生沿着铺设的这条解决问题的通道,最终解决疑难的问题。学生把铺垫性的问题解决了,原来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的释疑也就完成了。

3.讨论争议法

有时学生提问后老师一时解答不了,为求得正确的答案,讨论争议解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在争议中深化,促使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和思辨性。在讨论争议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健康的发展。

4.留疑待解法

教师一时无法解答,暂时存留疑问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敷衍塞责,以讹传讹,并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使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也让学生受到治学严谨的影响。当然这里讲的“留”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因此,不要留而不结存而不解,不了了之。

怕影响老师威信,转移矛盾,掩盖不懂,不甚了了。这是不可取的,既失掉质疑问难的价值,又反而使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受到损害,更失威信,我们应给学生老老实实讲清楚,没准备好,待老师查证后告诉大家,这样老师可赢得时间做准备,不要怕被问住,被学生问住也不是坏事,从学生必定超过老师这一角度讲,被问住就说明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不被问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这样在释疑时才会从容不迫,才能处理好学生的质疑问题。

5.灵活机动法

教学时,有的学生的行为没有按照教师设计的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具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课堂调适的原则,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教师走。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而对课堂突发事件,我们一定要机智灵活地处理对待。

思源于疑,疑学之始。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探索出问题的答案,这是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艺术境界。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讲求实效,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与持续综合发展为根本,相信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我们一定会常常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会常常欣慰地听到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猜你喜欢

新课程意识探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