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题琐谈
2012-08-15王容荣
王容荣
选材和文体
今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苏辙 《伯父墓表》,与前年选的欧阳修写的墓志和去年选的苏轼写的传记文体比较接近,都是比较典范的文言文。选与前两年相近的材料,从命题者说,前两年的材料经过检验,未致非议,比较平稳。写人记事类文章语言浅易,合乎大纲要求。从考生来说,复习容易对路,颇方便于备考。
《伯父墓表》原文2400余字(含标点,下同),经删节为730余字。原文篇幅较长,删节后字数适中(通常800字左右)。当然,过多删节,容易割裂文意,就有人批评今年的材料文意不甚连贯。至于材料的来源,可选古人写的整篇文章,文章较长的则节选其中的一部分(如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选文),或由命题人删改写成合乎要求的文章。目前还没发现命题人自己撰写文言阅读材料,毕竟今人写出的文言文难以毕肖古人口吻,大概无人愿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墓表和墓志,分别来看,两种文体有所不同。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对墓表的解释是:“其辞则叙学行德履。”吴讷还说:“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凡碑碣表于外者,文则稍详;志铭埋于圹者,文则严谨。”可见,墓表树于墓道,用来叙述墓主为学情况和德行履历,可以写得详细点;志铭埋在墓内,用来叙述墓主世系、生卒年、名字籍贯,以防地势改变而不知墓主为谁,行文必须严谨。而表文“不危状公遗事”说的是,苏辙的堂兄(弟?)苏不危为其父写的行状。行状这种文体吴讷的书里也有介绍:“门生故旧状死者行业上于史官,或求铭志于作者之辞也。”是死者的弟子、朋友、亲属详细叙述死者情况或呈报朝廷议定谥号,或上报史官请求编录,或交付别人求作铭志碑表。
试题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有四道题,三道选择题,一道翻译题,题型同于往年。
第5题考查文言实词。“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编者按:句中“益”可解为“扩充”,由“增益”引申而来。向市民购买马匹是为了扩充骑兵队伍。解为“有利”显误。
第6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编者按:“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述其少年时交游情况;“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述其对王蒙正的态度,事涉苏涣人品;“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述其爱惜人才。此三句均与“为官公正”无关。
第7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此题C项“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编者按:据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受“杖责”的是张宗,而不是其子。
第8题翻译题。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编者按:原句主语省略,翻译时应补出。“屈”是使动词,“礼”是名词用作动词。是说使自己心意委屈(也即“降低身份”),礼待他(即苏涣)。 “知公之贤”的“之”加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短语可译为“知道苏公贤能”。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编者按:命题者拟定的答案,把“以”译为“作为”不够妥当,“作为”是动词,而“以”是介词。苏版教材课文《<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教材注释为“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此题翻译可照此办理,“以”即“凭借……身份”。
称谓和官职
文中多次出现的“公”,“公”即苏涣,是苏不危的父亲,苏辙的伯父。“公”又是对人的尊称,有人译为“您”,作为第二人称处理,其实不妥,因为墓表说及墓主该用第三人称,不可用第二人称。译文直称“苏涣”,则口气不妥(墓表开始必须交代墓主名字,则是用“公讳涣”)。对表文中的“公”,似可译为“大人”“苏大人”,或直接称“苏公”(即如称蒋介石为蒋公,称周恩来为周公)。只是包拯的赞叹“君以一县令能此”的“君”可以译为“您”,因为这是当面赞扬,墓表对此是直接引用。
材料中所说的“言事官”译文“言事的官员”自然不错,但究竟是什么官,考生恐怕并不清楚。古代的监察御史、拾遗、谏议等都是言事官,他们的职责就是向朝廷向皇上提意见。比如唐代的杜甫曾任左拾遗,白居易曾任右拾遗,宋代司马光曾任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