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与文学相融 读者与作者共鸣——将音乐融入语文教学课堂

2012-08-15胡友全

中学语文 2012年33期
关键词:悲苦牧羊相融

胡友全

音乐与文学是有很深渊源的,从《诗经》中的风、雅、颂中就可看:“风”有很多就是各地的民俗歌谣,“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汉书·艺文志》指出“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说明诗歌本就是文学与音乐交融的产物。直至发展到后来的乐府、词,文学可以说与音乐是孪生姐妹。词本身就称“曲子词”,需按词牌填写,可供人吟唱。不仅是古代,现代如毛泽东的词,徐志摩的诗等等,有不少被人们谱曲演唱。不光是诗,经典的散文,优美的小说也可以配乐来欣赏、朗诵。所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有旋律的,是一曲优美的音乐;而好的音乐也应该有诗的韵律和韵味。二者都有令人遐想的艺术境界,二者都能给人以美的熏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入音乐,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很多语文老师的认可和青睐。

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地配置乐曲,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作品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效果十分显著。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有体会。一次进行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学,朗读录音配上生动的、富有韵律的曲子,顿使人将文、乐、诗、画诸多艺术境界融汇在一起:使人如闻短笛横吹,如闻蜂吟鸟鸣,使人眼前展现出绿草如茵,春花烂漫,春意绵绵的画面。令人沉浸到大自然的浓浓春意之中,确实令人陶醉。

所以,在诗词、散文等优美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我常常选择意境、情感与诗文相融的音乐与之配合。

如在杜甫的《蜀相》《登高》的教学中,我根据两首诗的情感:壮志未酬之恨,孤老病愁之悲,选择了古埙《苏武牧羊》配乐诵读,效果甚好。

一是能将学生很快引入情境:用埙演奏的《苏武牧羊》基调更是是悲苦的、凄凉的,让学生结合杜甫的遭遇:“万里悲秋”、“百年多病” 之苦;“出师未捷”、“泪流满襟”之叹,学生很快能进入诗中那种悲苦、悲愤的意境中。

二是利于学生感悟节奏:《苏武牧羊》情感悲苦厚重,节奏沉缓低回,恰合这两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合着这曲音乐的节奏,融入这首乐曲的悲苦,学生自然轻快不起来,避免了诗歌朗诵中的肤浅的“念诗”的感觉。

三是利于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听《苏武牧羊》,诵《蜀相》《登高》;耳闻凄凉之乐,口吟悲苦之诗。“柏森森”“自春色”“空好音”“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一幅幅画面,“泪满襟”“老臣心”“常作客”“独登台”这一番番情感,与音乐中的皑皑白雪,耿耿忠心相融相映。作者内心的悲苦、感慨,以及悲苦中仍然不倦地追求的执着精神感人至深。此时,诗境、乐境、情境,融为一体;苏武、杜甫、读者,心心相印。

在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的是:一是教师首先要把握诗文的情感,然后选择合适的音乐,从节奏、情感等方面能与课文和谐,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我与地坛》中作者表现内心的苦闷、颓废、挣扎,然后从地坛荒芜之景蕴涵的生机中得到启发而重新思考生命、珍惜人生。这种情感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片段,那番沉浮、那番抑扬,最终以雄浑达到高潮。能很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效果极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在听中读,在读中听,相得益彰,而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仅求花样翻新、表面热闹。这是教学中最应防止的。三是注重方法灵活,可配乐范读,可让音乐伴奏学生朗读,也可设置成背景音乐,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总之,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对真、善、美的表现是相通的,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音乐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体悟,用音乐来提高学生文学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可以说是益处无穷。

猜你喜欢

悲苦牧羊相融
太行山村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苏武牧羊
Chapter 3 Back to the village 第三回 重回村庄
心相融
从“相加”迈向“相融”——上虞日报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幸福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牧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