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12-08-15危政霖

中学语文 2012年33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古诗词

危政霖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扬名中外,流传至今。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对蕴含于语言中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把握。在古诗词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真正体味到古诗词的意境美,与作者同悲欢,共爱恨,是古诗词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多数学生对阅读和学习古诗词持一种冷淡态度

一些学生认为古诗词言语含蓄,形式严整,引用典故,缺少时代特征,特别是长一点的诗词,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又难记。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学史乃至历史知识理解较浅,缺少古典文学底蕴造成的;还有些学生受当下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2)很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机很纯粹,就是为了应对考试

学习诗词的目的是为了鉴赏美,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然而,很少有学生是因为喜欢诗,觉得诗美才去读诗,多数同学学习诗词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学习动机不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内部动力,不会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外在压力,就算勉强去读也只是为记而读,有声无情;为读而读,声情游离。

2.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失去兴趣,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是,反观我们的诗歌教学,不无缺憾。

(1)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

由于古诗词相对于白话文,字生、词难,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的教法,整个教学过程程式化,重形式而轻内容,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和心境三者之间的联系,将意、象分离,打碎了原本应该凭借想象创造出的美的意境,更无法从意象、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中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教学途径单一,体验缺少灵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风景与田园生活类的古诗词占了一定的比例,这类古诗词描绘的景象对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还停留于对古诗词内容的还原,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来学习古诗。教师牵引着学生苦苦思索遥远的、在彼时彼地的诗人眼里的景象和内心感受,使古诗词意象如空中楼阁,建立在学生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失去个体体验支撑的古诗词学习内容飘忽、陌生、短暂,学生学得费时费力却所得不多。缺了课外延伸、生活实践这一源头活水,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而且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教学评价单一,个性遭遇扼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会使我们教学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学生的个体性,鼓励他们对古诗文作品进行有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与创造美感。可是一些教师往往以参考书为依据,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式的结论,以教师独断专行的一元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他们根本不敢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本不用心去思考学生独到的见解是否正确,只要与参考答案有出入的就是错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是在与学生对话,而是在与自己设计的问题对话,完全把学生放在一边。这种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学生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4)忽视古诗词的工具性作用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用字用词讲究平仄、对称,富有韵律、形式美,内容大多诗象丰厚、意境深远,除了能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充实底蕴、提高审美意识外,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很好的文本,但在农村高中,仍缺乏有效运用这一体裁文本进行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训练的教学实践研究。

二、农村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认识到,如果古诗词教学不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来理解、体验其内容,不对古诗词内容和现代社会资源进行疏通构架,将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隔阂感、陌生感愈加强烈;不改进现行的古诗词学习评价方式,将误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不利于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及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学会体验古诗词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1.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合理增设一点音乐或图画,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教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用多媒体先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接着展示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农村田园自然风光,以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山水的魅力,如身临其境。熟悉的景象引起学生强烈的亲切感,他们兴奋地发现,原来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描写的就是自己美丽的家园啊!此后,路经绿树环抱的人家,便会想起“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放学回家,远望家中袅袅升起的炊烟,便自然地吟出“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越过千年的时空,对田园生活相同的感受,很容易就让学生与陶渊明产生了共鸣。

2.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化言为形,体验诗意

古诗词意象优美、意境深邃,耐人回味,若教师只用相对贫乏的语言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进行描述,只会限定学生对古诗词再次体验的空间,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为学生感知古诗词内容做丰厚的铺垫,学习古诗词时,学生的情感便能自然而然地引发,不动声色地实现诗意的内化。

乡村生活中处处有诗意,情感丰富的人常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诗意的涌动,产生诗意的美感。教师如能把古诗词教学与学生的乡村生活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用眼、用手、用心去感知生活,便能渐渐累积诗意的情绪。

例如:教学《归园田居》时,组织学生到田间劳作后,再来吟诵古诗,体会劳作的艰辛和心境的淡泊;教学《山居秋暝》时,则组织学生在月夜漫步于原野,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教学《客至》时,便带领学生到学校边、田野里、农户旁观察农村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绿水缭绕、飞鸟不绝,一派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让学生领悟了作者洋溢于字里行间的田园闲逸。又如教学《诗经·氓》时,学生很难理解“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与女子容颜的关系,教师可让学生站于树旁,扮演一棵茂盛的桑树,演绎“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做着表情动作,在七嘴八舌的出谋划策中感觉,原来古诗是这样的有趣和浅显!

这些活动与体验,在活跃学生身心的同时,也让学生获益匪浅,他们感觉,这些过去艰深难懂的古诗词,原来距离他们的生活如此之近,无形中消解了畏难情绪,产生了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3.构架古今桥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课内课外,教育教学只要有时机,教师都可想着让学生由事物联想到古诗,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诗,享受到学习和运用古诗的乐趣。

例如:在春来时,让学生写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然后再寻找相关的古诗词,并加以比较,学生立刻就能感知到,古诗只寥寥几句就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场景是多么的了不起,中国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在古诗词教学时,也可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相关相似的情景,并运用古诗词加以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关于古诗词学习的演讲,改写改编古诗词剧本,表演古诗词,用歌曲旋律唱读古诗词,以画笔描绘古诗词内容,尝试仿写古诗词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运用古诗词,体验成功感。

4.指导古诗词诵读,化情为声,滋养诗情

古诗词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吟诵。可以由老师范读,通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直观地再现诗歌的声韵美;也可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读声像带,这是范读的又一形式,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更多的则应由学生自己吟诵,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5.改进评价方式,强调个体感悟

合适的评价方式既能改进教师的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

诗词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结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对诗词的鉴赏,更多地是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对艺术的感受,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老师的助力下尽情驰骋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我的理解,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诗词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理解诗词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词的理解。如果我们把诗词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来培养,我们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才会迸发出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诗歌是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诗歌的教学不能脱离情感,只有情感和诗歌教学的结合,才能让学生以加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升学生自身人文修养。情感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感受力,对诗歌乃至语文教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