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络的认识和理解之我见

2012-08-15马玉宝楚国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4期
关键词:经气经络流动

马玉宝 楚国庆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银川7500 04)

经络学说是古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至今已遥隔二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不断发展变更,人类也不断进化,那么在自然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和理解经络呢?

1 经络应该有一个新的概念

古人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科学水平的制约,从机能现象入手,形成了相当广泛的经络概念,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是有形的,可以丈量的。它包含了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种内容。随着解剖、生理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这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被充分认识到了,就应该从原有的经络概念中分离出来。那么今天的经络应该理解为“经气”(生物电能)的通道,为此经脉并称就需要纠正,“经”就是经络,“脉”就是心血管系统。多少年来,我们总是无法摆脱古人给留下的这种模式,总认为经络应该有特定的结构和形状,从大体解剖、显微镜进而又到了电子显微镜,整整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企盼着通过逐级解剖的方法发现经络实质,结果都失败了。我们如果不把思维从“死”的结构转向“活”的现象,那么,经络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迷。有现象必然有物质基础,但反映现象的物质并不一定都是有形的,有谁敢说光气、电能是不是物质?一个理论正确与否要看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如果脱离了实践,就不是正确的理论。

机体的组织细胞都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他们在体内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有序排列着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逐级相通的低阻抗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流动着象征生命现象的经气。正是因为经气的流动,才使得五脏六腑与精、血、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经气是活体内可流动的、复杂多变的、相对平衡的能量场。经络应该包括低阻网络和流动经气两部分内容。没有低阻网络经气的产生和流动就缺乏结构基础;没有流动的经气,网络就变成一条“死”的低阻线,形与神相互分离,生命也就终结。

2 经气产生和流动的原理

整个宇宙是由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构成的,而且宇宙万物又是运动的,在这种运动中,自然环境条件不断发生变化,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也不断相互转化,就维持了整个宇宙的动态平衡。当某种因素发生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宇宙间的万物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来寻求新的平衡产生。我们根本无法设想在宇宙间只存在有形物质而没有无形物质,宇宙还能否产生运动变化和生命现象。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也是由具有固定结构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无固定结构的经气构成的,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在机体内相关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也是有序的进行着的,生物电能参与了细胞的合成代谢,而细胞的分解代谢却又产生了生物电能。生物电能和其它能量一样,也有向更低阻方向流动的特性。假定机体内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完全均等,经气的流动性是很小的。体内的代谢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大的经络干线因为阻力较低,蓄积的经气相对较多,它就像生物电能蓄水池一样,某个局部合成代谢过程加强,就营造了一个比大的经络干线阻力更低的环境,这时经络干线上的经气就流向组织细胞,反之如果某个局部分解代谢过程加强,产生的生物电能较多,经气就会流向大的经络干线。

3 循经感传是经络形成的前提和依据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于自然界之中,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会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而人体的机能活动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这种天人相应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经络不仅保证了机体活动的协调,而且保持了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和平衡。古代中国人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盛行气功、导引。东汉魏伯阳所撰的《周易参同契》中就曾描述过静功锻炼能增强经络效应,诱发长程感传,方法是“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明察之”,由此可以证明循经感传是形成经络的前提和依据,同时可以推测古代人的经络效应较现代人为强。退化也是进化的一种。人类随着接触各种信息的增多(视觉、听觉信息等)神经系统高度分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逐渐加强,经络效应逐渐减弱,被有意识的神经活动遮盖了。同时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耗伤经气的过程,意识活动越强,经气就越弱,循经感传就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由显性到隐性的发展过程。我们因为感觉不到经气在体内流动,就否定它的存在是极端错误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精辟地论述道:“人(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巨系统。这个系统又是开放的,和整个环境乃至宇宙是交往的……巨系统在一定的时间里处于一种特定的功能态,而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都是和人所处的人体功能相关的。功能态不是固定的,可以由一种功能态转变为另一种功能态”。最低级的单细胞生物以及植物都不存在神经系统,它们与环境物质能量的交换是靠细胞膜的通透性来实现的,这些生物是没有功能态而言的。现代人大多只认识到了有意识活动的清醒状态和无意识的睡眠状态,而忽视了意念支配的中间状态。当然这几种功能态是密切相关的,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常常是相互重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历史进程中,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生物就逐渐从低级走向高级,从不具备思维意识、没有功能态的完全开放走向具有思维意识、多功能态的半开放、半封闭。人类就是这样,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分化和自我调节系统的形成都是人体处于不完全开放的原因。也正因为这一点,人类才具有了主动适应自然的能力,才不会完全被自然环境所左右,才能维持一个适合各种代谢活动的恒温环境。古代中国人发现了体表有许多可以用外力打开的闸门,即穴位,它不但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场,更重要的是某个瞬间,体内外能量场可以自由流通,而且还发现了这三百多个闸门在不同的时辰,因为经气流量的不同,其关闭程度是不等的,正是根据这一点创立了子午流注和飞腾八法。繁杂的思维意识活动却又是一种能使闸门关闭的力。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循经感传不是生来就有的,必须由外来能量或力的驱使(包括意念这种特殊的力),才能使经气的强度增加,流动速度加快,达到一定的阈值被神经系统所感知。经气是发生循经感传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气功、针刺、电脉冲、艾灸等都是发生循经感传的条件,起辅助作用。

4 经气的旺盛和分布的均衡性是健康的必要保证

西医认为,内环境的平衡主要靠神经体液调节,但这个过程又与经气旺盛和运行分布密切相关。在经络上流动的经气是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一旦原有平衡因为感染、心理、恶劣的环境等因素被打破,机体就会出现病理反应。器质性病变和非器质性病变只存在程度差异。致病因素轻,作用时间短就产生非器质性病变;如果致病因素重,作用时间长就有可能产生器质性病变。无论中药、针灸、气功以及外来的各种物理刺激,只要能纠正经气的不平衡分布,保持机体与环境的协调,疾病就会康复。这个过程同样需要量的积累,是渐进性的。当然也有例外,失明或失聪的患者在特定的空间里,肝经或肾经遇到雷电的剧烈作用,而突然复明或恢复听力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一个经气旺盛和分布均衡的正常人,突然遭受雷电的剧烈作用,其结果则相反,有可能击中心经导致心脏破裂而死亡,或击中肝肾等经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呆滞等。当然长期虚弱的病人,经气的分布可能是均衡的,但却与环境无法协调,这种低水平上的平衡也应视为病态。日本富田道夫认为,西医是以细胞病理学和细菌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药物必须作用于细胞才有效,但是作用于细胞的药物是细胞毒。细胞毒如应用过量或过频时,将会发生中毒或其它副作用;也可能引起另外的疾病——医源病。而细胞毒所不能治疗的疾病,便要进行手术治疗,其结果就会造成缺陷和后遗症等。他还指出人体是6兆个细胞所构成的,进一步又可分为碳、氢、氧、氯、钾、钠、钙、铁等18种原子。人体之所以生存,乃是由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在不停的运动,一旦运动停止了,就意味死亡。所谓运动,以人体来说不外乎是构成人体的分子、原子在进行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即是旋转于原子外周的电子能的离合聚散作用。中医的中药、针灸,基本原理都是经络现象。中药汤剂的治病机理并不是生物或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病变机体的细胞,而是在于调整经络。对于慢性虚证,采用温补药补益经气,对于感染性急性实证采用泻下、利水、发汗等方法宣泻经气,从而恢复经气分布的均衡性;针刺的手法本身不存在补泻,只存在刺激量,刺激量决定着闸门的开放程度;艾灸使闸门外小范围内能量急剧增加,从而可以补益经气,为此古人便有了实证、热证禁灸之戒。最近美国等国家发现了人体存在自愈系统,许多疾病甚至恶性肿瘤,都有自我康复的可能,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经络系统。事实证明,经络是人体既原始又可靠的自我调节和防御系统,意识活动越强,它的作用就越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心宽体胖就是这个道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抗病能力较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为强,中医学一贯提倡祛除杂念,修身养性是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当然社会在发展,人们决不能因为意识活动能削弱经气而不去思维。但在正常的思维活动之后,经常性地调动人类最原始的自我调节和防御系统,保证经气的旺盛和分布的均衡,肯定对人们的健康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经气经络流动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人体经脉养生律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流动的光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经络考证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