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2-08-15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院校

朱 虹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0 引 言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这里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历史传承、自身努力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主要凝聚在中职到高职几十年拥有的深厚的专业技能、文化底蕴之中,是高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成的、被全体师生共同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

在当前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形势下,合并建校只有十几年的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依靠学校富有个性特色的优秀行业文化、职业文化才能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有自己特有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和有个性的高职文化,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目前,各院校注重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是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优先强化了校园规划、文化景观建设,新建的学生宿舍、师生餐厅、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各具特色;中心喷泉、花园景观、绿化植被吸人眼球,形成了具有文化气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硬件实力。但是,在较强 “硬实力” 背后,却突显文化 “软实力”的薄弱。如对许多校园建筑、景观设施的文化内涵挖掘、宣传不够,广大师生很难从中体味到蕴涵的人文价值,以致这些资源表面气势张扬,实际内涵浅薄,对师生没有产生真正的潜移默化的思想变化和共鸣。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组织机构健全、名目花样繁多,但实质内容却空虚苍白;或等同于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也只关注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1.2 重视校园本土文化建设而忽视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高职院校发展十余年来,校园本土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系统规划基本到位,对高职的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但在与本地文化结合方面,却忽视校园文化与所在地域文化的更深对接,缺乏地域文化对校园文化辐射作用的更深探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所在地区经济、文化、传统的渗透。然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缺少必要的设计和总体规划,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目标、任务、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表现出暂时性、应付性、临时性,有些也是有名无实。

1.3 重视校园课堂文化忽视校园课余文化

高职院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目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注重教学改革、专业设置、示范性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校园课余文化的建设。学校八节课以外,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较为单调,除了晚自修和继续上公选课外,没有更多的文化建设活动,更谈不上专业的学术活动和名家专家的指导。学校教师员工上班—下班—回家三点一线,校园里除了部分辅导员和补课的教师外,基本上没有教师了。在学校偶而听到一些同学的歌声、看到一些同学跳舞、自由活动外,即便是有些在开展一些社团活动,也只是局限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附属于院系学生管理部门,强调的是控制功能、激励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活动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业余娱乐活动,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没有完整的组织实施方案,有些课余文化建设是重复单一的,有些内容是雷同的,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校园课余文化功能的发挥,实质上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1.4 重视校园共性建设忽视校园特色建设

高职文化建设既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又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应该具有行业的专业特点。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鲜明的各自特色和个性特征。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

2 深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建设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探索实践。

2.1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是不同形态的两个方面,既不可偏重缺失,又不能重叠相加。只有紧密结合、协调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与高职的特有个性相适应,要生动、形象地体现学院的办学思想和主体精神,使之一景一物都寓意,一草一木都蓄情,形成一种对个体具有持久作用的、能使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 “形象”环境,让校园处处都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考察时特别强调,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2]校园文化的 “精神”建设涉及人际关系、团体精神、价值取向、学风品质等内容,贯穿于校园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导向和发展前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需要我们付出较之物质建设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所以在建设中要力求将无形的精神文化有形化,使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交相融合的结晶,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要重整合并前各校的历史文化资源、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并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远大理想和开拓精神、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健康心态和坚强意志的一代新人。

2.2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地域性是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在发展中要注重发挥地域文化优势,融入地方环境,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补充。校园文化虽然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但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文化。学校是社会整体的成员之一,与所在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域社区既是师生员工的工作之地,也是他们活动交往的场所。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总是自然而然地相互影响着、渗透着,不可能脱离地域文化而孤立进行。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统一,提升高职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既需继承中华民族的大众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不断拓展创新体现学校自身的鲜明特征,凸显自己的独特个性。例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所在余杭的良渚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最早的形态完整的一种较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其核心是以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为特征的 “良渚精神”,它具有非常强劲的创造欲望,也有非常独特的创造才能与外拓精神,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功业。“良渚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良渚文化的血性和外拓特征也表现在它是某种程度上的海洋文明。这种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可用以激励全体师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学院发扬提升这种 “良渚精神”,对增强学院当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协同性以及体现良渚文化时期的那种大地域大容量和大风范的人文精神,对毕业生参与浙江大海洋,大交通的建设,对服务全省交通运输的 “大港口、大路网、大水运、大航空、大物流”,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还对地域文化有着导向和辐射效能,对当地文明建设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积极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 (科普宣传、文化下乡)。在浙江省扶贫工作中,与结对帮扶单位—金华兰溪柏社乡白鸠村开展了多项扶贫帮困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村道、村委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自来水工程、文化资料室的建设,促进了白鸠村的发展;利用教育优势,培训人员达40余人次;同时还定期慰问老党员和特困户,发放慰问物资。学校的帮扶工作直接让师生们受到了教育,也让村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师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对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感染;对全体师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学院以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知识特长,为地方文明建设、为地域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服务。

2.3 课堂文化与课余文化的有机结合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渗透在课堂内、外,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包括实验实训)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育德、益智、健身、练技的主要渠道。文化的超前,理念的转变,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课余文化活动。课余文化活动是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充分利用校园的教育设施和校外的文化资源,开展的各种文化、科技、娱乐、体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些文化活动具有自主性、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创造性、娱乐性的特点,不仅能使学生乐于参与,而且能使学生在 “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活动中提高认识,开阔视野,活跃身心,增进和谐,丰富生活,更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方面发挥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课余文化还要强化高职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知感、认同感。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或是满足一些父母只要拿上毕业证的愿望、不情愿地才选择了高职院校,入校后有些同学认为高职生竞争不过本科生,毕业后工作不好找、不理想。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有的学生就是为了拿个毕业文凭。针对这些问题,高职教育的初始就要强化学生的认知感、认同感。[3]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用校训和校风以及优秀成才的毕业生的典型事例给学生以精神引导,让学生树立起对职业院校的信心,把自己看作学校的主人,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证明自己的同时也证明学校;要从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学生自己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丰富多彩、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一些纪念活动、庆典活动、竞赛活动、专题讲座等,有目的有层次地培养学生品格、历练学生意志、锻炼学生才干,激励师生珍视荣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全国的技能大赛、省级竞赛、校级竞赛等,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真实或模拟的职业场景,既掌握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又通过竞争获得自信心和专业荣誉感。这种参赛的过程就是对高职教育的认同过程,也是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4届公路管理专业毕业生张武毅,毕业时积极响应国家大学生志愿建设贫困地区的号召,参加了由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教育厅共同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西部及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计划,到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交通局工程科从事工程管理志愿工作。一年的时间里,不畏艰辛、努力工作,不懈追求着 “尽己所能,不记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宗旨。工作之余,他时刻不忘一名共青团员的职责,积极投入到团县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先后参加了景宁县青年人才培训、景宁畲族自治县20周年县庆等志愿活动;他还联系母校,发动朋友和家人共同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深入农村,进行 “三农”问题调查,撰写了以畲族百姓生活为素材的调查总结。

由于工作突出,2005年7月,共青团浙江省委授予张武毅浙江省大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他代表全体志愿者参加了浙江省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先后到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作先进事迹报告。他还参加了省交通厅质监局 《隧道锚杆无损检测技术》、《挡墙密实度无损检测技术》课题研究;参与编制了 《浙江省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手册》、《浙江省高速公路一线施工人员培训教材》;参与起草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准四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正是因为他的执着与信念,换来的是社会对他的肯定,成就的是他灿烂的人生。

2.4 共性文化与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必然具有社会文化、教育文化的共同特征。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阵地,要体现社会需求的、共同遵循的教育管理规律,必然有其校园文化的共性属性,但在追求较高的办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同时,高职教育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坚持共性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做到共性文化个性化。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出:“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高职文化建设要尽可能突出 “职业”的特点,在文化中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及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追求,进行与学校定位相一致的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特有的理念和品牌。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 “励志厉行”;校风定格为 “和谐、勤奋、务实、创新”;教风是“德才兼备、身教善导”;学风是 “学思并重、知行合一”。校园雕塑中刻有古朴 “励志厉行、学道修路”字样的巨石,校园内路桥的百米高速实验路、海运的航海巨船模型、丰田汽车的的实训车间;学院的 “校标” 用中文拼音字母 “J”“Y” 为基本元素,吸取良渚文化鱼纹、云纹、玉综边纹的理念,通过形象组合,产生动感和内涵,体现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代表力量和团结拼搏精神等,这些都无不体现出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特性,也体现着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和职业特色。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要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让所有的人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计划都应以学生就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为前提,目的是职业性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在教育过程中与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如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与企业进行的 “订单培养”、与企业开辟的实习基地、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技能要求,了解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走上社会就业、创业、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高职院校在培养和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之外的文化功能,更要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点、历史传统和发展趋势,将共有的文化形式赋予特有的文化内涵,实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创造出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出特色的优秀人才。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5(1).

[2]石时.温家宝在沪鼓励大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EB/OL].(2007-05-17)[2012-03-12].http://news.people.com.cn/GB/71648/71653/5820697.html.

[3]陈保荣.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5),12-1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院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