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类聚》引《疮科通玄论》概况
2012-08-15王丽
王 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73)
《医方类聚》由朝鲜国世宗1443年下令开始编纂,历时3年于1445年完成。它汇辑了153部中国唐、宋、元及明初的著名医书及高丽医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数百种疾病,所收医方宏富,计50000余首,且包括大量古代佚书,为后世辑佚提供了丰富史料。“我们在校点《医方类聚》中,发现该书引录一百十五种中医籍,经查阅《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未见书目者有三十余种之多。”[1]《医方类聚》编者“以尊重原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原原本本地引用原书内容,并注明出处,不作任何增删和修改,记载内容丰富而精确,保存了原书面貌。所以它具有较高的复原价值,为考据中国古代失传的医书,整理和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不仅扩大了线索,而且提供了很多佚书内容[2]。”
文中《疮科通玄论》引文出自浙江省中医研究院、湖州中医院校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982年第1版分11册出版的《医方类聚》(校点本)。
1 《疮科通玄论》书及作者考
《疮科通玄论》为明朝杨得春所著,原书已佚,其文在朝鲜《御修医方类聚》中有部分收录,可见该书当成书于1445年前。杨得春籍贯生平不得考,其名及著作,在黄虞稷(1626~1692)以自己藏书为基础而编撰的明代著述目录《千顷堂书目》卷十四有载:“杨得春,《疮科通神论》三卷。”《千顷堂书目》成书于康熙时期,“神”当为避玄烨讳而改字。从《千顷堂书目》书目可确定,《疮科通玄论》为明朝医著。丹波元胤《医籍考》卷七十一“方论七十九”之“杨氏得春《疮科通玄论》”条下曰:“《国史经籍志》,三卷。未见。”[3]该书名载于《国史经籍志》,但丹波元胤时已未见原书。《国史经籍志》为明代学者焦竑(1540~1620年)所撰,焦氏于 1594年始开始编撰该书。《明史·焦竑传》:“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先撰经籍志。”“二十二年”为万历二十二年,即公元1594年。综上,《疮科通玄论》是明朝疮疡类医著,成书时间早于1445年。
杨得春,《畿辅通志》卷六十五“明·举人·嘉靖丙午科”载“杨得春,清苑人。”嘉靖丙午为公元1546年。《畿辅通志》卷六十二“进士·明·嘉靖庚戌科唐汝楫榜”载“杨得春,清苑人,佥事。”《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记录“杨得春”为嘉靖庚戌科第三甲进士[4]。嘉靖庚戌年为公元1550年。此杨得春在1546年中举人、1550年中进士,而《疮科通玄论》在1445年成书的《御修医方类聚》中已有记载,1546与1445之间相差101年,若嘉靖进士杨得春为《疮科通玄论》作者,时间上不合。则嘉靖进士杨得春非《疮科通玄论》作者杨得春,其人情况需进一步查考。
2 引用概况
《医方类聚》引《疮科通玄论》共12处,计36种疮疡类疾病和27种方剂。
所载36病分别是:第73卷“咽喉门一”共1病,为“喉痹疮”;第75卷“咽喉门三”共1病,为“锁喉疮”;168卷“疥癣门一”共1病,为“疥癣疮”;171卷“痈疽门二”共7病,分别是发背疮、发脑疮、发髭疮、发鬓疮、骨疽疮、便痈疮、缠肠痈;178卷“疔疮门一”共7病,分别为疔肿疮、青疔疮、赤疔疮、白疔疮、黑疔疮、黄疔疮、冷疔疮;179卷“丹毒门”共1病,为赤瘤疮;180卷“瘰疬门二”共1病,为“瘰疬疮”;188卷“诸疮门一”共16病,分别是紫疥疮、火赤疮、红丝疮、鱼脐疮、冷疳疮、血疳疮、风疳疮、鸭啗疮、阴蚀疮、漏睛疮、臁疮、耳疳疮、骨槽风、火殒疮、牙疳疮、水流麻根疮;219卷“妇人门十四·乳痈”共1病,为发乳疮。
所载27方,以治疗痈疽为主:177卷“痈疽门七”5方,分别是解毒圆、乳香黄耆散、通开散、麝香蟾酥圆、乳香拔毒散;179卷“疔疮门二”2方,分别是铁粉散、透骨膏;180卷“瘰疬门二”1方,为如圣饼子;191卷“诸疮门四”19方,分别是消风散、黄耆丸、黄耆汤、追毒乌金散、针头散、溃脓散、桃花散、麝香轻粉散、追毒散、消毒散、如圣膏、神应膏、青金膏、洗毒散、铁罐膏、鸭啗散、乳香荜拨散、紫金散、红玉饮子。所引方剂,有专治某一病者,如如圣饼子“专治瘰疬疮”;或适应于多种疮疡的某一共同症状,如溃脓散“治一切恶疮溃脓,活血去死肉”;或治多种疮疾,如麝香轻粉散“治血疳疮、阴蚀、疳蚀、臁疮、耳疳,一切恶疮并皆治之”;或兼治多种内外科疾病,如神应膏和乳香黄耆散。“神应膏:治一切恶疮,消毒止痛,活血溃脓,去风生肌,又善治杖疮疼痛,贴之大妙。”“乳香黄耆散:治一切恶疮痈疽,发背疔疮,疼痛不可忍者,或疮毒气入腹,神昏不醒,呕吐者,或未成脓者速散之,已成脓者溃败,脓不假刀砭,其恶肉自下。又治打扑损伤,筋骨疼痛,或妇人产后腹痛,恶物不下,并宜治之。”
27方使用方法,外用最多,其中可敷贴用者15方,刺破后捻入者1方,搽1方,鼻内嗅之1方,洗者1方,其中如圣饼子用时疮破者可贴,未破可灸;内服8方,其中消毒散内外兼用:“去滓冷服,鸡翎扫于疮肿处。”
3 《疮科通玄论》行文特点
因《医方类聚》编撰时原文引用《疮科通玄论》文字,故可借此一窥《疮科通玄论》的行文特点及其诊治特色。在论述疾病方面,《疮科通玄论》行文采用韵文的形势,颇有特色。在疾病名称下,先以判断句和韵文的句式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描述;再接以五言二句的句子,概况其病因、病机或描述其疾病症状;次以四句七言歌诀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概况;最后以散文句式叙述治法方药及注意事项。如卷178“疔疮门一·疔肿疮”:
夫疔肿疮者,血凝气滞,风热相传,发于经络之间,疰在毛窍之内。形如粟粨,或疼或痒遍身行;麻木头弦,寒热时时生吐逆。
神昏多足睡,恍惚似人惊。歌曰:
荣卫相凝毒气攻,发于毛窍定皆凶,沉困曾寒生呕吐,四肢烦乱目如朦。
先用当归连翘散,下解毒圆疏其内,然后服乳香黄耆散,外用针刺破,捻入蟾酥圆或针头散,疮溃时上追毒乌金散去其恶肉,桃花散敛之。
方剂则在方名后先述其适用病证及功用,再列出药物组成及剂量,最后再说明其制法、用量、用法等。如卷191“诸疮门四·消风散”:
消风散:治一切风热上攻,头面浮肿、生疮,偏正风头风并宜服之。
柴胡去壳 羌活 当归去芦头 防风去芦头 川芎 甘草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4 《疮科通玄论》的诊治特点
病因病机方面,《疮科通玄论》认为疮疡的发生与外感邪气、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及脏腑内蕴毒邪有关,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荣卫失和等因素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喉痹疮是因“风毒热盛,气血相凝”而发,锁喉疮乃“心之毒气,小肠邪风”所发,发鬓疮是“风邪毒盛,壅于阳明”而致,缠肠痈因“喜怒无时”,冷疔疮是“膏粱之变,风湿余毒”所致。
注重风邪对身体的伤害,认为风邪是引发疮疡疾病的重要原因。风热、风毒、风湿、寒气等病邪或为脏腑所生,或为外感所中。36病中,认为是风邪所致者有喉痹疮、锁喉疮、疥癣疮、发背疮、发鬓疮、发髭疮、骨疽疮、便痈疮、疔肿疮、白疔疮、黑疔疮、青疔疮、赤疔疮、黄疔疮、冷疔疮、赤瘤疮、瘰疬疮、火赤疮、红丝疔、冷疳疮、血疳疮、风疳疮、鸭啗疮、臁疮、阴蚀疮、骨槽风、漏睛疮、火殒疮、发乳疮,共29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较为注意祛除风邪,如治发鬓疮,服消风散以去风热。
诊断时重视触诊,较少提及脉象,详细描述痛痒情况及疾病发生部位。重视疾病发展与经络、穴位的关系,结合三焦、脏腑、经络、气血进行辨证。治疗时,根据疾病各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先内治,再内外合治。内治以内服药物为主,具体运用的方法有清热、温经、和营等,如治喉痹疮“先服凉药”、治骨疽疮“始治温经活血”等。外治有洗、搽、敷贴、糁、吹耳、刺破等法,药物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洗剂等,外用药物多有消散、提脓、去腐、生肌等作用。
治疗中较少主张采用手术疗法,慎用刀针,36病刺破治疗者共4病。其中:3病为成脓后刺破,如骨疽疮成脓后针刺破、缠肠痈在服用药物成脓后用针“深刺脓出”、疔肿疮在服用乳香黄耆散后“外用针刺破”;1病为内服或敷贴不能消肿的情况下,再行刺破,如治便痈疮在服用当归连翘散或通开散、肿处贴乳香拔毒散后肿不散,再“用针刺破”。
[1]盛增秀.从校点《医方类聚》说起[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4-35.
[2]崔秀汉.朝鲜医书《医方类聚》考[J].延边医学院学报,1985,8(3):185-193.
[3](日)丹波元胤.医籍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50.
[4]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