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野下的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2012-08-15张国芳王新奎
张国芳 王新奎 田 理
(1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344000;2 江西抚州广播电视大学,抚州344000)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教育。现今大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呈现了一些矛盾化的思想态势,如务实与功利性并存、自我与无我并存等,这种态势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现这种态势的原因较为复杂,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身的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1 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显现的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90后,并多为独生子女,据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320位学生调查,其中独生子女家庭为75.3%。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主要在家庭和学校,读书是多数人的唯一任务。大学生刚走出应试教育和家庭的约束,又恰处于人格模式的转型期。这个时期呈现出一些不确定性特征:一是学生辨证逻辑思维逐渐形成,但由于实践经验缺乏、现实多元诱惑、情感丰富、意志不顽强等原因,认知理性具有不确定性。二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不确定性。由于大学生认知的片面性与主观性,致使其自我意识发展充满矛盾与冲突,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锁的冲突、追求上进的理想与自我消沉的现实冲突等。三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不确定性。
由于上述因素,90后进入大学后,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并显现出一些矛盾化的态势。
一是社会环境使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呈现务实与功利化并存。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法制不够健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追求效率,而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金钱。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的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令人担忧的是,时下类似“李刚是我爸”和“撞死人大不了赔100万”这种权钱与人的双重异化已在以不可小视的数量发生,现实中昧着良心的“缺德事”也随处可见。社会环境严重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学生中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的倾向也存在。据了解,有的学生在义务劳动时,希望得到回报,关心是不是能在操行测评中“加分”;有的学生渴望能成为学生干部,目的不仅仅是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希望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入党、优秀学生干部评比和争取奖学金等的“入场券”,他们真的成为学生干部后,服务意识不强,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是网络环境冲击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成熟与空虚并存。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 后”,较容易听到多方面的声音,视野更加开阔。接受的海量信息的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但由于网络中内容、传播方式和网络道德法律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对于刚获得较大自主与自由的大学生,在缺乏相应监督和引导的情况下,较容易沉溺于网络中,以至空虚。
三是教育环境的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自我与无我并存。大学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学习成绩也不是学生骄傲的唯一资本。一向自我的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但面对各种关系的处理能力还不强,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环境更为激烈,一旦在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二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三是与情感有关的心理问题。四是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五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心理问题。六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据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表现为外表浮躁,内心脆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0%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5%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2 人文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关注不够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以课堂授课为主的实体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中重视直接的理论讲授,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理论灌输多,联系实际少;老师讲得多,双边互动少;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仍然感到迷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讲授教材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宣传、教化,对于学生在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缺少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在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的价值的发掘。
2.2 强调个人对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 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功能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轻完善人格的目的价值。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过于关注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开发,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做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完善自己。
2.3 过于强调制度管人 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在日常管理事务中,我们习惯于从约束性教育出发,诉诸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多,以制度管理来代替教育的职能,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刚性较强,从人性的角度为学生考虑较少,很少能够针对心理未完全成熟的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难免出现广泛的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据一项针对抚州高校大学生心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如何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急需但未解决的问题。
2.4 高校急速扩张 人文关怀弱化 一是从事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弱化。首先考查人数。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校应该按 1:120~15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但实际上是难于做到的。其次考查高校思政队伍的构成。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党团干部、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不能上其他课的老师和教学工作的“两课”教师组成。由于他们经常忙于一些事务性工作,加上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对专业性工作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因而出现点到为止、不能深入的课堂与课外指导现象发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组织形式不合理。由于扩张带来的师资紧张和教室紧缺,目前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基本采取大班上课,一个授课班级的学生往往为100~200名学生,甚至更多。“流水线”式的教学是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无奈选择,此外还有科研任务等要完成和各种检查评估要应付。因此,由于精力有限,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真正花在解决学生思想政治问题认识上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2.5 应试教育观念 淡化学生主体地位 一方面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质。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被当作物来对待,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物质客体,教育活动被看成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单向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进取心和创造能力受到扼杀,造成知行的脱节。一方面仍然突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略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大班教学,面对上百人的班级教师一般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很少能做到与学生展开充分的双向交流,偶尔采用的课堂讨论也只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诉诸直接的讲解式教学,规劝、说服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内心的疑惑得不到表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和培养。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表现的急功近利,常常随意简省甚至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有的认为实践教育登不上大雅之堂。这种在教育中把随意性当灵活性、把教育授课当任务完成而不讲究教育方式、实践教育设置不科学不系统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6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在学生评价上,我们囿于一个模式、一个标准。重视考试成绩,忽略其它因素;重视现实表现,鼓励创新不够;喜欢“听话型”学生,忽略学生个性特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缺乏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往往汇报中重要、计划中漏掉、忙起来忘掉、评价中忽略不要,难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来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