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三字经”做好地方晚报的“三农”报道
2012-08-15娄旭明万廷化
□娄旭明 万廷化
(汴梁晚报,河南 开封 475002)
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作为开封市本地主流媒体的《汴梁晚报》,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念好“三字经”,“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这样的“三农”报道城里人喜爱看,农村人觉得亲切
“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
现在的农民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已不满足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迫切需要了解与农业相关的产业信息和动态。报道内容如果还停留在“四季歌”上,报纸就无法赢得农民朋友的欢迎。因此,必须冲破“农村围墙”,跳出农村天地,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谋划“三农”报道。比如:从超市看农产品结构调整,比单纯分析今年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更有针对性;从消费需求上去看牛奶产业的兴衰,比单纯在养奶牛的多少上去探索更有说服力;从金融角度去指导农民个人投资,比单纯用行政命令让农民向固定领域投资更有科学性。
2012年3月初,河南开封《汴梁晚报》的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通许县200多户农民在养猪协会的指导下,进行生猪防疫、科学饲养,每户年获效益3万元到5万元。该县的养猪协会由畜牧部门牵头组织,吸纳各大养猪场(户)、防疫员、生猪经纪人、饲养小区代表、兽药饲料经销商户、种猪场等为会员,通过运作后形成了“协会+养猪专家+饲养户+饲料厂家+生猪购销大户”的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积极与省内外肉类加工企业联系,建立销售网络,逐渐实现生猪的订单销售。这样,不管生猪市场如何变幻,会员单位所饲养的生猪既有市场竞争能力,又有固定的销路。《汴梁晚报》及时刊发消息《通许县养猪协会与养猪户牵手规避市场风险》,这篇报道,为有效解决“生猪市场行情好时‘猪满圈’,猪价一跌‘猪卖光’”的怪圈问题指明了方向,受到专业人士的好评。
“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
读者看报,选择性都很强,一看不感兴趣,就会把报纸随手扔一边,文章再好,句子再流畅,读者也不领作者的情。特别是地方晚报的“三农”报道,如果抓不住读者,往往是记者白费了精力,报纸浪费了版面,起不到一点作用。如何才能抓住读者,《汴梁晚报》的“三农”报道在“巧”字上下工夫,把报道写活,让读者爱看,达到入目、入脑、入心的效果。
且看《汴梁晚报》2012年6月刊发的一篇写一对夫妇进城打工、成为新市民的消息,标题是《夫妇俩10年做鸡蛋灌饼72万张》,导语这样写道——“你瞧,我40秒内就能烤出一张鸡蛋灌饼,1天用20公斤面做出200张,1个月就是6000张。把我10年来做出的72万张鸡蛋灌饼连起来的话,可以从市里连到俺杞县老家!”昨日上午,在步祝军的食品摊前说起鸡蛋灌饼,他一脸自豪。
文中,记者写了主人公的艰辛——“每天三四点,他就与爱人起了床,和面、配料、切葱,再把炉子生上火,要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把摊子支好。特别是到了冬天,脚手冻得生疼,手面上经常裂成血口子;夏天,动一动就是一身汗,一身痱子痒得百爪挠心。就这样,步祝军、蒋荣花夫妇依靠辛苦劳作,每月都有不错的收入。前年,他在市内购买了一套新房,一家人告别了租房居住的日子。彩电、冰箱、手机、电脑,普通市民家里有的,他家都有。”
《夫妇俩10年做鸡蛋灌饼72万张》一文中,记者巧妙入笔,没有议论,没有说教,除了能领会到勤劳致富的道理外,也向读者展示了新一代农民工的风采。
“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
“三农”报道很容易陷入四季歌的旧俗套,怎样出新,选好角度是关键。一篇“三农”报道,既让城里人从中掌握农村新鲜动态、了解新奇的事物,又让农民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这样的报道是成功的。
2012年夏季,河南省杞县等处发生大面积蜗牛虫害。过去,读者很少听说这种病虫害,如果按常规写一篇农技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治理蜗牛虫害的消息,会给读者带来诸多疑问。《汴梁晚报》的记者打破常规,采取现场白描手法,写出了田间庄稼受蜗牛危害的情况——“棉花叶被咬得千疮百孔,玉米棒子顶部几乎被啃光……”又采访杞县农业局的农艺师,教农民防治蜗牛虫害的办法——在蜗牛虫害发生地带,要铲除田边、地头、沟边的杂草,将杂草沤肥,以减少蜗牛的孳生;在田间用树叶、杂草、菜叶设置诱集堆,当蜗牛躲在堆下时,集中捕捉杀灭;药物防治时,要群防群治,动员受害区域的群众统一时间、统一施药。许多农民读者给编辑部打电话,说这篇报道既让他们了解了蜗牛虫害的危害程度,又教给了他们防治蜗牛虫害的方法。
《汴梁晚报》的主要读者在城市,在做“三农”报道时,记者就写市民关心的“三农”新闻,让市民从报纸上了解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2011年《汴梁晚报》刊发的消息《野鸡现身杞县农村》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反映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可喜现象。文章中写道——“6月17日下午,葛岗镇张庄村村民张国群说,他的哥哥张庆顺、嫂子马金梅上村东南地干活,一对‘大鸟’从田地里飞了起来。远远看去,‘大鸟’呈金黄色,一只尾巴特别长。张庆顺断定是一对野鸡,因为‘东南地有野鸡’的说法从去年就传开了。”“张庆顺在野鸡飞走的地方仔细找,找到了一窝野鸡蛋,有12枚,比鸡蛋小,比鸽子蛋大,蛋皮呈灰褐色……”文章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
“三农”报道对促进“三农”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到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去,与老百姓交朋友,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努力实践“三贴近”原则,认认真真“走、转、改”,就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带有泥土气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