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同期声在法制栏目中的运用

2012-08-15文丨程丽亚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类节目法制嫌疑人

文丨程丽亚

(虞城县广播电视局,河南商丘476300)

同期声主要来自人与自然,包括人物的有声语言,人与环境发生碰撞以及自然自身发出的种种声响,有源的音乐等。同期声在节目中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尤其是法制栏目。同期声作为法制节目事实的一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恰当地运用好,不仅能加大说服力度,更能客观的表现事件本身,比单纯的解说更有说服力、感染力。近年来很多电视台都开设了法制节目,承担这类节目的记者承担着较大的压力,因为这类节目通常都不是唱“赞歌”的,而是对观众反映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或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案件、法律事件进行报道,做这类节目,记者要对所拍摄的事实的准确性负责,搞得不好,容易引起严重后果,或者惹官司上身,牵扯进许多时间和精力。故而,记者在做这类节目时,自然要更多地借助于同期声,将采访拍摄过程中有关当事人所讲的话录下来,作引证用,而不是用解说词来替代。同期声不是简单的配音,而是与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我们谈及的鱼水关系一样适用于同期声与电视画面,只有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做到鱼水交融,才能使观众通过屏幕既见其形又闻其声。在节目现场报道中,记者在采访现场面对镜头直接交代或与被采访者进行交谈,人物的同期声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但具有现场感,而且由于记者和现场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观众也介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变成一个个“群众演员”,从而产生一种置身现场的参与感。下面,笔者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同期声在法制栏目中的基本作用。

1 同期声可以强化传播内容的真实感、亲切感,使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但没有声音的画面,给人一种不完整、不真实、不确切的感觉。当画面和声音有机融合,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全方位的、接连不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在法制节目中,无论是对法制人物采访的专题报道,还是对法制事件采访的故事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同期声好似一根纽带,发挥着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在今天年初做过一期节目《迟到的忏悔》,介绍的是因邻里纠纷而引发的悲剧,18年前因一颗小草,两家大打出手,年仅21岁的受害人由于头部受到强烈击打,伤势过重,变成了植物人,其妻子见此情景,不辞而别。出生2个月的儿子当时发烧,因耽误治疗烧成痴呆,留下一个70多岁的老母照顾瘫痪的儿子与痴呆的孙子。我们采用倒叙的手法,栏目一开始我们就通过受害人母亲边哭诉,边给儿子喂饭,教18岁的孙子扣扣子入手,一下子把受害人一家的悲惨现状真实的表现了出来,让人看着揪心,听着流泪,而如果仅限于主持人讲述,给人的印象就不会那么强烈,我们借助画面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同期声效果,在此处,我们用不着说一句话,从主人公的同期声里,我们已让观众在潜意识中,对受害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文埋好了伏笔。

2 同期声可以表现过去发生的事情

电视画面可以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对过去的事情却很难情景再现,但同期声却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当事人或目击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能把已经过去的事件客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弥补画面的不足。例如,在《迟到的忏悔》中,案发时,嫌疑人的妻子已怀孕七个多月,由于嫌疑人潜逃之后一直杳无音信,其妻在家人的劝说下将七个多月的孩子打掉。事件渐渐平息之后,嫌疑人将妻子接往新疆,在新疆逃亡期间,两人共育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由于身份不明,孩子没有户口,每年只能靠送礼来让孩子上学。嫌疑人的儿子期间发生车祸,由于没有身份证不敢出面协调,原本答应赔偿4、5万元的医药费最后只赔了1.5万元。平时靠出苦力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十几年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睡过一个混沦觉,而被民警抓住后却呼呼大睡,我们就大量运用同期声 ,让嫌疑人自己述说这十几年来的生活,及心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通过他的表达 ,让人如亲临其境一般,不仅增强了案件的真实性与灵活性,还达到了普法教育效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只有早日投案,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这篇报道获得了2011年度市广播电视好新闻一等奖。

3 同期声还具有结构叙事的功能

在《迟到的忏悔》中,作为该片的主述声音的同期声,在整个节目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期声是红花,作为绿叶的解说词只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在采访受害人的过程中、办案民警、嫌疑人、村民等,抓住声音细节贯穿始终,同期声的运用更客观,更真实的说明了问题。事物的发展总有不确定性,法制节目拍摄中有许多无法预知的不确定因素,同期声的合理运用是最具说服力的画面的补充。一部成功的电视作品、一期完美的法制节目,总离不开同期声对结构的积极参与,可以说作为电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和信息媒介的同期声,经常显示出一定的结构功能。一段轻柔的音乐,一席激情的演说,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同期声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将不同时空的画面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在这里同期声已不是作为画面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积极地补充。比如:我在制作《飞来横祸》这期节目时,开场是霓虹灯闪烁的夜晚,一阵悠扬的歌声伴随着欢声笑语,从一幢亮着柔和灯光的房子里飘出,受害者正在家中给女儿过生日,突然歌声戛然而止,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将这和谐的场景打破。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是遭遇了劫匪。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时,我们并没有情景再现劫匪抢钱的场面,而是通过一个黑场,并配以主持人的沉重同期声来体现当时的场景。增强了节目的可信度和感染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也吸引观众随着主人公的讲述而走进我们的节目。

总的来说,同期声运用原则是:同期声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能用同期声说明节目事件、真实性的,能客观反映和报道的,就一定要录制、使用同期声,此时同期声是第一位的,解说是第二位的。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事实必须以当事人的同期声表述呈现出来,避免报道者的主观臆断和掺进记者的解说、旁述和转述,从而避免失掉的真实性。同期声只能锦上添花,绝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甚至帮倒忙。同期声在具体的运用时,还应根据报道的内容、主题的需要和逻辑关系来确定它的位置。同期声在电视中的位置非常灵活,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根据需要而定。正如新西兰研究新闻语言的著名学者艾伦·贝尔所言,“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找故事和讲故事”,而怎么讲好故事,同期声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虽说电视法制节目承载着普法的功能,但前提是,只有好看的节目才能去完成普法传播。

猜你喜欢

类节目法制嫌疑人
《民主与法制》杂志1000期大事记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光从哪里来
无序攻击的防御与控制(中)
培养中职生法制意识探析
三名嫌疑人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