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综述
2012-08-15于泓
为充分挖掘各教育教学单位的优秀课件成果,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大赛特邀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和余胜泉教授分别担任高教、职教和普教专家评审组组长。两位教授不仅参与了现场评审,还在颁奖礼上介绍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参赛课件为例对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实际指导,对大赛整体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
1.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届大赛教师在课件内容的设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够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件设计。绝大部分课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入个性化设计,如语言类课程关注“把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工程设计类课程关注 “如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艺术类课程设计时注重 “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
第二,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课件中融入了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让学生把知识学“活”。例如,在一门介绍内分泌常见病诊疗的课件中,教师收集了既丰富又有代表性的有关内分泌常见病的诊疗案例,其中以糖尿病为例,整合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这种疾病的典型案例、主要症状、诊疗方法及相关的热点问题,把课程的内容融入到案例当中,讲授知识的同时顺利把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在选取课件内容时,要明确哪些资源需要放在课件中,有很多专题网站的课件变成了资源的堆砌,找寻课件里的教学内容犹如大海捞针,不适合课堂教学。课件内容要以教学内容、教学主题为核心,确定课件内容。同时课件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新世纪学生的思维方式。
2.合理运用技术手段
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以教学实际需要为中心整合技术,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届大赛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方式。许多课件使用Flash动画讲解和演示深奥的理论,全新的概念和细致、复杂的操作等传统课堂中很难演示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舞蹈创编技法”课件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授课教师将一些静、动态的动植物图片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练习动作进行对照观察和对比分析,显著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是舞蹈创编技法教学的创新。
第二,关注多种媒体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以不同的媒体内容和形式从多个方面展示课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当然,也有部分课件在运用技术方面存在不足。首先,颜色过于花哨,装饰性动画使用过多,不能紧扣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这一问题在普教课件中存在较多;其次,一些课件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仍主要以文本为主;第三,部分课件界面设计及细节设计有待提高,比如文字过小,背景晃动,视频框看不清,指示语言杂乱,色彩、动画、音响太多以致分散学生注意力等。
3.树立正确的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大赛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已树立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合理的交互活动,如一些个性化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尤其对一些模拟仿真软件的设计,既可以作为课件演示教学,也能让学生自主操作,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专家指出,在设计课件交互活动时,应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第一,满与空的关系。新课程教学强调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体验和参与学习过程。许多课件内容太过丰富,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参与的空间,教师应重视启发式设计思想,注重思维过程的引导,给课件适当留“空”。第二,学与习的关系。课件不仅是提供信息,更需要提供多样化尤其是探究性交互活动,促进学习者知识内化。其中,课件中不应仅包含测试题目,还应包括画概念图、讨论等促进学习者认知投入的活动。第三,知与能的关系。信息即知识,是一个严重的认知错误,信息只有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并对思考与行动产生影响后才能称为知识,因此,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专题网站要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促进知识与信息的内化。
本届大赛仍有少部分课件以“教师为中心”设计课件,以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为主,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一些网络课程在功能设计中忽略了 “在线测试与评价”这一重要环节。
历经12年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坚持以“公开公正、引领先进”为原则,为各参赛学校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坚持提升教学理念,树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强调认知工具使用的重要性。技术上倡导创新,尝试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平台,比如平板电脑、3D、Web2.0、社交网络等技术的运用,做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