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
2012-08-15温茹
温 茹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城市、城市群如何加快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发展水平,积聚更多的生产要素,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主要在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城市竞争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经济力量为主的城市硬实力,二是城市的软实力,其中文化是主要因素。
一、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十七大以来,关于提高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论述越来越多,不断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地区或城市的软实力建设,认为城市软实力的增强对于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软实力理论在西方来源已久,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认为,暴力、财富和知识是力量的三种形式,其中知识的力量最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暴力、财富和知识的关系更为密切,当代社会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力量转移,从而使力量的性质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这里所说的知识就是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的力量以知识为基本构成元素。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约瑟夫·奈也认为,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全面对抗的核心是包括军事实力和核威慑力在内的“硬实力”。而在当代,技术、教育、文化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国家间的综合竞争中,应该充分利用能够潜移默化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力量,即软实力。
与国家间的软实力竞争相比,城市软实力涵盖的范围较小,一般说来,城市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政府的公信力,第二是企业的诚信力,第三是城市的社会影响力,与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大领域相对应。自现代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以来,针对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领域间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大都倾向于三个领域间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党提出要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对政府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转换政府职能,政府应是一个裁判员,需要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而不是一个运动员,不需要事事参与。厉以宁曾经指出:“转换政府职能已拖了太久时间,政府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政府应该是社会管理者,为公共服务。”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在执政理念上,要改变“全能型”政府理念,转向“有限型”政府理念;在治理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管制型”角色,转向“服务型”角色;在权力运作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真正体现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再来看企业诚信力,企业是市场生活的主体,是一个地区经济的基础,是地区形象的基本载体,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企业在地区形象中所占的比重正在日益加大。企业影响力集中体现在企业的规模、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诚信度等方面,其中企业的诚信体现的作用在近年来变得更为明显,尤其在负面作用方面。第三是城市的社会影响力。一个城市在全国的地位,主要看城市的综合影响力,这一方面其实是前两个方面的综合。无论是政府的公信力还是企业的诚信力,最终都体现为城市的社会影响力,或者称之为社会的文化力,一个城市的教育、文化产业、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积淀等都包含在内。当然,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形成软实力,只有先进的、能够对别的地区产生良好影响并引起共鸣的才成为软实力,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可以看作同义语。
二、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
由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出尚不到30年,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评价体系。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城市竞争力,具有代表性的是倪鹏飞提出的“弓弦理论”和连玉明提出的“城市价值链模型”。倪鹏飞认为:“城市竞争力就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具有的吸引、竞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通过价值创造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也就是同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的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2]关于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竞争对象来看,城市竞争力强调影响城市发展的具有流动特点的稀缺资源要素;二是从竞争主体来看,城市竞争力强调城市的实力基础,即城市在现有的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竞争;三是从竞争过程来看,城市竞争力强调更强的吸引、集聚和利用竞争对象过程中的城市能力;四是从竞争结果来看,城市竞争力强调市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程度和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城市竞争力包含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即城市以总体实力体现的静态的综合比较优势,和以吸引、集聚和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所体现的动态的竞争优势。同时,这两种优势的充分发挥又有赖于城市环境的营造水平。城市的发展能力、环境条件和总体实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大小。总之,城市竞争力的实质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统一,即城市有关主体产业多方面技术和城市经济发展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城市系统内部各主体产业群体与城市所拥有的智力资源(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中介组织)相互协同、相互联结,产生的独特的技术、知识和文化的集合创新能力;是不同的知识系统、技术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高度集成形成的竞争优势集合。
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两大要素,二者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硬实力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以资源、经济等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对其他地区产生直接影响,还可以进行量化。而软实力相对比较隐蔽,一般不直接表现出来,并且也很难量化。首先,城市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基础。一般来说,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较难对其他地区产生大的影响力,而经济发达地区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地区的共鸣。比如,广东随着经济率先发展起来之后,粤语和粤菜也相继在全国风行起来,甚至还一度成为一种时髦。其次,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不同步提升,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比如一些靠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软实力反而下降。最后,软实力的提升会助推城市硬实力的发展。这在我国已经形成共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府机构、诚实守信的企业集团一定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形成一种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甚至有时候很难区分开来,就如约瑟夫·奈所说:“在现实情势下,有时我们很难区分经济关系中的哪一部分由硬实力构成,哪一部分又是由软实力构成。”[3]
总之,城市的实力不仅体现在硬实力方面,还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软实力。可是,就目前我国城市间的状态而言,想在短期内改变以经济水平、资源储备等为代表的硬实力态势显然很难,国家间如此,地区之间也是如此。因此,要尽快提高城市竞争力,从提升文化软实力入手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
三、未来城市间的竞争将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的需要和商品的交换逐步产生了城市。如何管理、如何规划和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城市从出现至今都必需面对的核心问题。当今社会,物质财富的竞争仅仅体现了城市间表面层次的竞争,而人文和精神层面的竞争则将成为城市间更深层次竞争。文化软实力尽管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它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综和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当今社会,城市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想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品牌,就不能忽视文化软实力在城市间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将会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竞争表面看是经济之争,深层次则是文化软实力之争。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吸引人的地域文化,就会在竞争中落伍。比如标志各个城市特色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都呈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效益和潜力。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只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不断把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变为城市发展的产业实力,立足在本土资源上打造文化精品,才能有效彰显城市个性。不难看出,未来城市间竞争主要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正由单纯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型,是改革开放发展转折的关键阶段。在这一社会转型
期,多种问题同时存在,如计划经济因素与市场经济因素、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还同时存在,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因素增多,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与此相适应,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然而就目前来说,我们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诚然,一时滞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落后。这里的落后不但包括经济上的落后,更包括文化上的落后。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经济状况不好,就可能“挨饿”;如果军事力量不强,就可能“挨打”;如果文化素质不高,就可能“挨骂”。国家间如此,城市间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软实力的匹配,城市硬实力也硬不到哪里去;文化软实力提升不上去,经济社会建设就难以良性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27-228.
[3]约瑟夫·奈.“软权力”再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