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012-08-15甘肃省张掖市高台一中张润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一中 张润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和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理论。在维果斯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的论述。“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儿童被形象的看作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建构自身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一、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是由五个环节构成的。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问题情景(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搭建支架和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将问题和探索过程融为一体)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新型角色,写作课堂活动之前,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者,写作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组织者、辅助者。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导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具体步骤
以关于争论性议论文为例:
3.1 设置情景,搭建脚手架:
笔者利用两项活动搭脚手架,促进学生由“现有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提高学生兴趣。
活动1:搭建学习兴趣的支架。选择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素材,创设熟悉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活动2:搭建语言的支持。为了避免汉语对学生英语写作思维的负迁移的影响。作文之前的翻译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中英文思维的转化能力,对课堂中的写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2 进入情景
笔者通过视频和思考相结合的原则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相关作文的写作框架模式的语言支持,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
活动1:视频输入和思考问题:让学生观看身体锻炼的视频,身临其境。
活动2:阅读材料的输入为写作提供结构支持,语言输出是最终目的。
3.3 独立探索
通过上述阅读材料提示学生注意作文的行文结构及语言的准确性,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领会新的语言结构。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注意该活动话题所涉及的语言要点和交际术语的得体性、准确性和简洁性。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领会新出现的语言结构。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供学生参阅。(1)为了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在行文过程运用了哪些主题句和过渡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如何使用并列、递进、转折连接词?
笔者给学生十分钟的独立探索时间,然后学生回答、笔者板书,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语言结构,加深学生对新语言结构的印象,掌握新的表述方式。对新出现的语言现象,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探索领会,再适当点拨、讲解,为下一步的交际运用铺平道路,也是为学生向上攀爬搭建的一个必要而且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分析理解新的语言结构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话题内容的理解,这样就逐渐达到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学习的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3.4 协作学习
在个人探讨的基础上各小组书面完成作文。具体思路设计如下:构思弄懂写作题目的体裁;写提纲,理顺思想的逻辑关系;打草稿,尝试运用五种基本句型,突出句式的多样化。最后校订,修改定稿。要求学生注意字母大小写、标点符号,纠正语法错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5 效果评价
活动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语法、句意及标点符号等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自评。
活动2 :小组互评。小组进一步参与讨论,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的学习能力。共享协商讨论和独立探索的成就。
3.6 教学反思和分析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及时地捕捉到了学生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教师制定写作教学计划,采用何种写作材料,选择哪种授课方式等提供了现实参照,有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1]钟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