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革命历史影视剧的传播理念与制播模式探索
2012-08-15文丨王
文丨王 优
在众多题材的影视剧中,革命历史剧承担了重要的主旋律舆论引导责任,成为近年来荧屏上经久不衰的主要题材。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之一,凭借着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强的优势,让革命历史剧在国内主流价值观传递上达到“1+1>2”的传播效果。本文试图透视近年来中国革命历史影视剧的制播情况,分析当代电视媒体中革命剧贯彻了怎样的传播理念,并以湖南卫视为例,对革命影视剧独特的制播模式作了探索。
1 电视媒体中革命历史影视剧的传播理念
承袭我国“文以载道”的传统,诞生在新中国探索前进时期的电视剧更多地成为了宣传国家意志的工具。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工具论”逐渐被摒弃,电视剧越来越倾向于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电视文化逐渐被理解为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作为一种节目形态,电视剧的传播理念需通过电视的定位来有效传达。因而,电视剧是大众的、通俗的,也是主流的、精英的;是为了社会产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是单一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也是综合多元思想与文化的亲民作品。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也不例外,它基本上完成了从教科书式的宣传到综合化的传播形式的转变,主流文化传播理念、多元化传播理念、公益传播理念在革命剧中都有体现。
1.1 以传播主流文化为主导
主流文化是从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上来说的,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相比其他类型的电视剧,革命剧在传播主流文化方面更加直接和深入。可以通过激昂的台词来直抒胸臆,如电影《英雄儿女》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也可以直接以党的名义或政府领导人的意志来传达精英文化和思想,比如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同时,革命剧还传递和普及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主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士兵突击》展示“要有意义地活着,要‘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意义。
1.2 以多元化视角传播为创新
如今电视媒介正从“宣传品”向“产品”转变,平面的宣传思维模式也逐渐被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所替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不再单纯地进行价值灌输,而是一改传统历史剧模式,加入感情、偶像等元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于是,用年轻演员、用新的角度演绎战争革命年代烽火青春的“红色偶像剧”便应运而生,央视的《中国1921》、湖南卫视的《我的青春在延安》便是如此。另外,革命剧越来越注重还原伟人的本色,立体地呈现历史事件与人物本色,使得电视剧更加接近真实,更好地达到了与观众的“共鸣效果”。
1.3 以公益传播为重要目标
除了宣传目标、经营目标,公益传播也是电视媒体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1]。就电视节目形态而言,包括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捐赠节目等等。在公益传播方面,重庆卫视是阵前冲锋的第一人。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全面改版,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家公益电视频道,为庆祝建党90年,先后重磅推出了《烈火红岩》、《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军旗飘扬》等献礼大片,影片播放期间没有安插任何广告,而在影片结束后播放精美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可见,除了引领主流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知识外,宣传城市形象的公益传播也是此台影视剧的着力点。
2 革命历史剧的独特制播模式
我国是电视剧生产的大国,有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电视剧产量超过1.5万集,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电视剧产量第一大国。要达到如此丰富的产量,除了市场诉求因素外,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是否恰当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2.1 我国电视剧的制播模式现状
电视剧的制播模式通常被视为是特定制播体制的外化形式。自我国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以来,电视剧制播模式经历了层层衍变,综合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以为我国电视剧的三大制播模式为“制播合一”、“制播分离”和“制播携手”。
“制播合一”是指无论电视剧的制作还是播出都是在国内广电系统内完成,并非局限于指某一家电视台自制自播。“制播分离”则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一种新型制播关系,表现为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不再由电视台垄断,广电系统外的制作机构也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之中,并相互交易[2]。从“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的转变是电视行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衍生品,是电视经营快速成长中的一场春雨。“制播携手”被业界解释为“制播双方展开掀起合作,注重创作,项目先行”,并迅速得到业内认同[3]。观望现代中国电视剧的制播模式,这种携手合作的制播模式方兴未艾,定制剧便是其中炙手可热的一种,在各大电视台掀起收视热潮。
2.2 定制剧:革命历史剧的独特制播模式
定制剧之所以被列为“制播携手”的范畴,是因为电视台在影视制作机构制作之前就参与到项目中,共同创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定制剧在西方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在国内是近几年才兴起,其发展潜力被电视剧人看好。定制剧《丑女无敌》在湖南卫视2008年晚间电视剧中收视排名第二,并在其他30多个城市都有不俗的收视表现[4]。2011年,湖南卫视打响红色献礼季头炮的便是定制剧《我的青春在延安》,这是一部红色偶像剧,由湖南卫视、北京快乐京林文化传播和北京博方文化传媒联合摄制,2011年6月7日起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作为红色献礼剧,这部电视剧的价值取向和主题意义是相对固定的,其受众面也有局限,湖南卫视为何选择定制剧这样一种方式呢?其原因主要在于定制剧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第一,量身定做,契合湖南卫视的品牌定位。湖南卫视的收视群主要是年轻和偏女性化的观众,电视剧的风格以“青春剧”为主打,爱情、偶像、年轻这些字眼充贯穿湖南卫视大部分电视剧目。鉴于定制剧一开始就有播出方的参与和共谋,要想做到与本频道观众细分和品牌定位高度契合便不再困难。尽管革命剧的重心在传播主旋律,但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内核的表达也可以青春化,两者并不冲突,既采用了革命题材,传播主旋律思想,又糅合了青年革命者的浪漫爱情故事,打造出一部活泼向上的红色偶像剧。
第二,资源独享,规避了多台抢播、滥播现象。一部定制剧自萌生起便“名花有主”,那就是参与合作的播出方,这对制作方来说,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也减少制作机构的盲目性,无需担忧卖给哪个甚至哪些频道而造成恶性竞争。前车之鉴便有2009年3月江苏卫视等4家卫视合伙买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首播权,并在首轮播出期间肆意抢播,争夺收视率,给中国电视剧市场造成硬伤,也损害了二轮、三轮播放的电视频道的利益。定制剧便是避免电视台之间恶性抢播的法宝之一,避免了其他电视台同质播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湖南卫视的品牌形象和对精品剧作的传播力。
第三,精密策划,易于配合产业整体的运行。《我的青春在延安》和接档剧目《风华正茂》构成了湖南卫视“红色青春季”电视剧的主要部分,以红色为内核,以青春为看点,直指栏目的中心标的。因此,湖南卫视为这两部剧,特别是前者的开播做了一系列的宣传工作。《我的青春在延安》选用了湖南卫视颇具人气的年轻女主播孙骁骁担任一号女主角,这对“芒果迷”来说是个很大吸引点。接下来,湖南卫视的名牌节目《背后的故事》和《天天向上》先后邀请了剧中主角参加节目,并播放了这部剧的宣传片,为剧作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此外,这部剧的主题曲也是一大卖点,不仅由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作词,还请来了快男出身的当红偶像歌手张杰演唱,芒果台精密的策划由此可见一斑。
湖南卫视的定制剧在中国电视领域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定制剧必然优于其他制播模式,或者说“制播携手”的方式也并不一定就比“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模式进步,更不是简单替代“制播分离”,重归“制播合一”,而是“制”“播”双方更深度更科学地合作。定制剧能否走得更远,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发展,比如电视剧的质量把关,合作双方权益保障,运营过程中市场调查、策划、制作等问题都需要完善。此外,应该看到湖南卫视革命历史剧采用定制剧模式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其他频道更多是采取外购引进的模式。中国的电视剧从来不是某一种制播模式独霸天下,而是多元模式并存,包括“自制自播”、“以投代购”、“制播分离”以及“边制边播”等。加之民营的影视制作机构在中国日臻成熟,多元化制播模式现状也将长期存在。
3 结 语
与其他影视剧不同,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本身存在着主题精神、受众覆盖面、内容准确性等等限制,束缚了革命剧的表现舞台。但是,纵观现代电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各大电视台掀起了收视狂潮,不仅冲破了革命剧市场狭小的桎梏,还将主旋律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深究其成功的秘诀,不难发现革命剧丰富的传播理念和新颖的制播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主流话语体系中,革命历史影视剧依然充当着关键的话筒作用,不仅需要表达方式的不断创新,需要传播理念综合化和制播模式多元化,更需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这才是真正成为人民喜爱的影视剧的必由之路。
[1] 王炎龙.我国媒体公益传播研究分析.新闻界,2009(3).
[2] 任晓润.时空视阈下看国产电视剧制播模式的衍变.前沿观察,2008(5).
[3] 宋文娟.电视节目:制播变局.中国广播影视,2008(2).
[4] 郭庆,张卫星.定制剧:电视剧制播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电视,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