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意义和操作策略

2012-08-15浙江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叶圣陶语感阅读教学

浙江 陆 燕

语文教学界对于“语感”曾经有过一段沸沸扬扬的大讨论,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并没有能够得出比较全面和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对语文阅读教学,这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遗憾,也给我们开辟出了继续研究和实践的广阔空间。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做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语感修养较好的人,能够在一瞬间就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可以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审美趋向。对于中学生来说,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是其语感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语感是在长期规范化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多的语言实践经验,表现在语文教学中,便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其中阅读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语感的培养和训练始终贯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对语言现象有实践性的感性认识,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并相互交流信息。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现代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以学生阅读学习为主的模式,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新“课标”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推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而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发现应该从迅速直接的感性和深刻领悟、把握语言的理性相结合来进行研究探讨,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形成一套有效的操作方法。

一、文献总结 对照运用

培养和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在研究中,对照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进行实验、反思、总结,再进行研究,指导阅读课的教学。

1.指导吟咏

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式。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比如,在教学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在法庭上》一场戏中,就可通过对比范读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敏感。课文中同样一句赞美鲍西亚的话,那“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这一句话,当它出自夏洛克之口时,我读得稍快,语调上扬,重音在“法官”,这么一读,夏洛克那浮滑不实、阿谀奉承的丑态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用来“回敬”夏洛克的时候,我读得意味深长,语调稍慢,中间稍作停顿,“法官”二字重音轻读,这样一略加改变,同学们便轻松地悟出了:葛莱西安诺在对鲍西亚表达深切的理解和叹服之情。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2.培养语感分析能力

语感分析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根据叶圣陶语感分析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种语感分析的方法,通过阅读课的教学来探讨具体的操作方法。

(1)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结尾

叶圣陶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好的结尾“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如叶圣陶读鲁迅的《秋夜》的开头“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时指出,“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并不寻常的说法,拗强而特异,足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而以下文章的情调差不多都和这一句一致。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同样,领略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2)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发现学生对文中好几次的笑无法深刻理解,因此我试着用语感分析去启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孔乙己的故事是从“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取义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地步,故事里并没有点明,可是从这一点想开去,不是可以想得很多吗?这些启发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时也在提示学生:无非是要他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就是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这样一作分析,学生就能对文中的“笑”有各自的体会。学生可能因为生活经历、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在不抹杀这些差异性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训练语感。

二、推究策略 追寻阅读中的语感

语文阅读中的语感来源于文章的语言材料对读者感官的刺激,以及读者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接受。因而,阅读中的语感更富有感受性和理解性,是可以追寻和可以言传的。

1.整体感知策略

强调整体感知策略,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如夏丏尊先生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清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这里的感受和意味都不是具体事物的形状和色彩,而是对意境和意义的整体把握。

2.能动参与策略

语感能力是认识个性在长期的对各种作品反复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切忌越俎代庖,一讲到底。

这个策略的实现可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精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语文知识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在精读过程中,对文章细微之处的把握最为重要,力求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使学生积累语感经验。例如,《孔乙己》中:“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这句话中“可惜”是一个很关键的词,教师引导学生把它与全文所用的11个“笑”字相对照,再用“可怜”、“可悲”、“可恶”等词语来替用,让学生自我揣摩出这个“可惜”隐藏了:作者对孔乙己无限的同情和惋惜。像这些阅读中的语感,应让学生在精读中主动参与,为以后的阅读积累经验。

3.迁移运用策略

一篇文章,学生从吟诵、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再到融会贯通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毕竟时间有限,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必须采用迁移运用策略。

学生学习语言、体会语感可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训练。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匆匆》后,可拿出他的另外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背影》,让学生做课外迁移训练,让学生自我阅读,回答题目,比如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凄切的标题?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原题的佳妙理由。这样,通过迁移运用,让学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4.实践感受策略

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么样,实质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如何。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感受语言的奥秘,认识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习得的语感,还原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这一策略的实现可采用自由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复习学过的课文,只要碰上关键性的字词句便可即刻领悟文章的审美主题,甚至还有新的发现。学生在课外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就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实现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就是要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果能如此,学生面对语文材料,就可创造性地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通过培养和训练语感,在具体操作中有着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当然,语感的培养途径不是单一的。从人与对象构成审美关系的美感角度看,语言作品不仅具有文字对象的形式意蕴和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象。学生若能准确地把握这两种感受,尤其是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可能敏锐和深刻。美感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和想象,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借助联想和想象,“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一诗句,就会在读者脑海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意象,仿佛目睹了疾风席卷大地、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似乎耳闻到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这是一副多么壮丽的境界啊!

对于作为美感构成的主体——情感在语感培养中的作用,不妨看看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的见解。贝氏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需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语言内容美和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对学生来说,语言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感觉,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如教学《散步》时,一个初中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道的人伦,对父亲产生了敬佩感,就更易于体味文章所表达的人性美。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和训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它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也有必要导引它流向既定目标,而不致使其随处漫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系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猜你喜欢

叶圣陶语感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