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策略探寻
2012-08-15浙江沈晓华
浙江 沈晓华
一、问题剖析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古训告诉我们抓好起始阶段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可是,“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已困扰作文教学多年了,它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动摇作文教学的“军心”。笔者认为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假话连篇的原因归咎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年段目标模糊泛化,操作失范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两年为一个学段提出学段目标,其中第二学段习作的年段目标为: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我们的老师在操作的时候容易犯一个错误,“以为课程内容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这种理解是空洞的,因为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无法教的。”仅从习作的目标8条的数量上来看,不足以涵盖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另一个问题是课程标准以两个学年为一个学段,提出总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是泛化的。每一学年需要做什么,每一学期的目标是什么,都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进行合理地设置。可现实教学中一线老师往往缺乏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分解目标的能力,致使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二)儿童本体缺位,真话作文渐行渐远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文中曾这样说:“作文与写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一定要有所写才写。”事实上,长期以来,“为写而写”几乎成了学生写作的唯一理由。因为要考试,因为老师规定要写,学生才写。“写作一旦缺乏要把感情、思想诉诸文字的动力,作文就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作文就“挤牙膏”似的说些似是而非的、无聊无趣的话,或是“剪刀”加“胶水”的临时拼凑。
(三)“导得过度”与“放任自流”的冰火两重天
作文教学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教师应该如何指导?有的老师以为,学生的作文应该是这样写的,他也许会遇上这样的问题,于是,便照着自己的思路去讲解,去引导。而学生也以为这样写才是老师所希望的,所喜欢的,于是,便如此这般,顺着“自以为”的思路去写作。而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老师信奉“只有游泳才会游泳”的道理,只管一篇篇地布置学生写,没有写前的指导,缺乏作后的有效评改,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讲、批批,走个流程算数,学生的习作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很难想象经历这样的“写”,学生会学会“写”。
二、策略探寻
(一)吃准目标,年段目标鲜明,不越位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过于泛化,笔者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习作教学编排内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细化出三年级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时做到胸中有数,有章可循。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4)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知识和能力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努力把经过写具体。
(2)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写法,或按观察的顺序介绍景物。在习作的过程中,能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模仿课文的写法,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将熟悉的人写清楚。
(4)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出物的形状或形态;能联系生活,写出关于物的生活细节。
(5)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3.过程与方法
(1)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通过自我修改,同伴互改等方式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二)充分让学,儿童主体地位凸显,不缺位
第二学段的儿童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从语言的角度看,逐步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过渡;从作文练习的角度来看,从写话练习向独立完成一篇习作过渡。教学过程中要顺应儿童的这些特点,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主动“跳一跳摘到果子”。
1.创设宽松环境,让孩子自由地习作
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儿童的思维、注意、言语表达等各方面都处于尚不稳定的过渡阶段,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习作环境,不提要求,不做限制,鼓励学生大胆地“我手写我心”。
2.激发写作兴趣,唤醒孩子言语生命动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作文教学之难不在“作文之术”上,而在于“作文之道”上,作文教学之道:唤醒孩子言语生命动力。教师要懂得“尊重、理解、赏识、激励”,充分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一个人对习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走进生活,引导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经历观察的过程,才能激发起对世间万物的兴趣,才有了表达的内在冲动与欲望,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
(2)创设情境,放飞心灵
“只有思想上的自由,才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个性化的习作出现。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表达于笔端。“想象是作文的精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们要鼓励学生“思接千载”、“神与物游”,在表象转化为意念的过程中寻找灵感,让自己在美的再现中创造充满幻想和童真的稚趣。
(3)唤醒“读者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自我表达”“ 与人交流”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并列关系,学生的自我表达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与人交流。展示、讲评、评价、发表等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有效途径。习作教学从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开始,学生写作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文教学也便有了不竭的生命活力。
(三)有效引导,教师主导地位明显,不缺位
1.生活中选素材,指导“写什么”
“坚持以生活为本源的基本教学原则是端正师生作文意识,有效抑制普遍存在的‘理念’先行、技巧先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使作文教学走上正路的关键。”
(1)内容安排:关注学生的生活
以生活为本源,首先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和循序性,教材编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以三上教材为例,八次习作分别安排了“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最喜欢的一个人”、“秋天的图画看图作文”、“学写观察日记”“介绍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编写动物童话”、自由作文等。除了教材要求的习作内容外,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潜在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学校的大型活动、班级里的偶发事件、家庭里的“亲情故事”、冬天的第一场雪等,所有这些都是生活赐予学生最好的习作素材,学生亲历现场,内心翻腾,“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写出来的就是“真切的话”,就是“内心翻腾的话”,就是“有着深切感受的话”。
(2)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确定习作的内容,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确立从抓材料、观点和思维方式入手,以内容拉动文章形式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把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定位为帮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想说、值得说、想写、值得写的东西。训练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表现真情的角度。有了想说的东西,才有可能确定什么话该说,怎么说,即在作文题材的发现、捕捉、提炼的基础上再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让他们把真话说得更准确,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真正实现写作题材的实有化和作文情思的真诚化。
2.阅读中学习作,指导“怎么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预示着语文教学已走进“语文素养”时代。语文素养时代,以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听说读写必须联动,以写代读或为写择读,读写联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习写作,促进有效模仿,便可解决学生无从下笔的问题。
(1)以“习作本位”的视角直面文本
教师在“大作文观”的统照下,努力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将阅读教学从“是什么”的内容分析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可以这样表达?为什么能表达出这样的精神、情感?这样的思维方式,从“习作本位”出发,再来观照内容,一箭双雕。
比如,“习作本位”下的随文练笔,以儿童的视角练笔。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学生可以模仿文本的表达特色,用总分的段式来写自己熟悉的一种物产,也可以发挥想象,从颜色、形状、动态等多角度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还可以选择两种事物写成一段话,中间用上一句连接的句子等。
正是在广泛吸收、不断考问“为什么这么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从而熏陶自己的表达灵感,丰富自己的言语。当这一切在时间的流程里“慢慢发酵”,学生的写作面貌会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
(2)以“整体观照”的视角打开思路
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宽泛而灵活,变通性很大,旨在让教师灵活处理,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比如,三上教材中的八次习作训练,涵盖了人、事、景、活动、童话等多项练习,都只提示了习作内容和范围,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将每一次的习作置于单元整组教材中来看,教师便能明白编者很明显的一个意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实现有效模仿。
例如:三上第一组习作: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此次习作正是基于学生学完第一组关于学习、课余生活的课文基础上提出的,课文的内容对学生习作具有导向作用。在教学时,笔者将单元作整体思考,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有意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如何选择安排合适的内容写出学校生活、乡间生活、假日登山等活动的有趣与有意义。再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这一主题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的素材,广开思路。在习作引导的时候分如下几步走:(1)浏览整组课文,回顾每篇课文写课余生活的不同角度。(2)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情况,确定自己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3)讨论、总结:写学校里学习的愉快生活可以模仿《我们的民族小学》;写乡间游戏、玩耍可以模仿《金色的草地》;写活动中得到的启发可以模仿《爬天都峰》;写劳动的快乐可以《槐乡的孩子》做范本。
3.习作教学重视过程指导
三年级正由低段的写话向习作过渡,教材安排的每一次习作内容与要求都很宽泛,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发挥余地,减少束缚。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也只能是随心所欲的“伪”自主,有部分学困生更会觉得无从下笔。教师必须转变习作教学理念,要从原来的只注重文本的优劣转变为过程的指导和评价,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1)重视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换
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契机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中积极大胆地说,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进行反馈评价,随机进行指导。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看图作文”,我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画作,诱导学生将画面上的内容与自己的秋游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行介绍,学生的表现欲极强。有的说了在秋游活动中发生的趣事,教师点拨,建议可模仿《风筝》一课,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有的着重讲了秋天的美景与丰收的景象,教师顺势引导,可以模仿《秋天的雨》从几个方面来把秋天的景写具体。在引导的过程中还组织学生相互提示,相互补充,课堂对话在师与生、生与生多个维度下展开,学生写作时便会思路开阔,一气呵成。
(2)要给学生活动的空间
教师要让写作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想和做,以便让作文课充满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会作文,在趣中完成作文。教学生写作时,如果教师过多地考虑课时进度,不敢让学生动起来,并忽略对学生作文过程的指导,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作文课上教师要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要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的习作内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加强习作的指导。
(3)要给学生评改的时间
在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明确指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笔者认为要落实这一目标,必须要变“讲评”为“评改”,虽一字之差,但是理念却完全不同,讲评倾向于以师为本,评改则倾向于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应从起步阶段就予以重视,并加强培养,直至养成主动修改的习惯。
[1]曾扬明.表达本位,儿童心灵在语文的关照下敞亮起来.语文教学通讯[J].2011.9
[2]劳勤莉.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以及操作策略.教学月刊[J].2010.7—8
[3]傅登顺.实现三个转换:作文教学突破的关键.中小学教师培训》[J].2010.3
[4]管建刚.陆荷芳.周晓霞.真话作文:路有多远.小学语文教学[J].2010.5
[5]管建刚.管建刚作文教学艺术专辑.上海教育出版社,[J].2011
[6]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