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2012-08-15江苏余红春
江苏 余红春
纵观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虽被斥为落后的封建文化的私塾教育,但毕竟培养出了不少文宗巨匠。如今呢?不要说初中生,就连大学生们能写出通畅之文的又占多大比例呢?究其根本,积累太少。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呢?这就需要教师对作文课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课本为源
“以本为源”即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使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教材成为一篇篇习作的范文。源于文本资源,着眼于课内的写作,在指导上删繁就简,画龙点睛,训练上以文本为出发,讲究策略,不破坏课堂整体学习,不干扰其他能力训练,并有机地与听、说、读等和谐相融,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寻找新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与口头,书写心得和发现,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
通常有几下几种形式:
1.空白补编
入选教科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且经过作者精心修改的。语言凝练,主线明晰,中心明确。但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文本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文本空白,在教学时若能及时、准确、恰当地发现并挖掘,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又富有生气,也使我们的作文增添了丰富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一双慧眼,要有教学机智,在教学的不经意间,“捕捉到有价值的作文生成信息、精巧的预设,从而唤起学生创作的灵感,让动态的生成真正成为学生作文成长的历程,真正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
在教学苏教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的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体会船长高大光辉的形象,先让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几段文章:“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面对死神的来临,他难道真是一尊没有生命的黑色雕像吗?他在告别人世的一刹那间没有一点留恋吗?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同学写作,题目为《生命的最后一刻》——哈尔威船长的内心独白,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独白描写。学生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写再现了哈尔威船长在面对死亡时复杂的心理,让我们对他的精神更加敬佩。这种空白补编的写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为学生理解人物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教师此刻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也就是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补充、归纳。真是一举两得。
2.联想新编
联想新编,简言之,就是旧瓶装新酒,让文本中出现的约定俗成的,如寓言、童话、传说或经典的人物,或耳熟能详的事例,色彩斑斓的物象,大凡能契合话题加以丰富想象,使其焕发浓郁的现代气息,成一崭新的故事的写法。写这类作文,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但又不能天马行空,有时候要考虑原文本中刻画的人物性格,有时候要继承原著的写作手法。二要挖掘,挖掘出新意,绝不能泥古不化。三要和话题挂钩,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四是最好能和现实发生“关系”,能带点“刺”或者引人深思。
如在教学完名著《西游记》后,我发现学生们对文本中的故事很喜欢,几乎人人能讲“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经典片段,对四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把握得很到位,于是我就建议大家活学活用,仿写一个片段,以《修行并没有结束》为题进行再创造。没想到的是大家兴趣很浓,一会儿工夫一个个似曾相识的人物形象,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便跃然纸上。有学生写道:
“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回到长安后,皇帝给他们接风洗尘,顺便论功行赏,没想到却在庆功宴会上发生了争执,因为他们都想要争个头功。孙悟空急得脸比屁股还红,从耳朵眼里掏出金箍棒,晃一晃长三丈,往地下一戳,急赤白脸地道:“俺只问一句,一路降妖捉怪,数谁功劳大?’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看,笔法灵活、构思巧妙离奇又不失真。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
3.仿写拓编
仿写在古文中叫做摹拟。所谓摹拟作文,就是选取一篇古人的名作,研究其中布局构思、修饰、神韵等等技巧,然后仿照此文,作一篇文章。仿写是根据一篇或一段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立意方法等,按题目要求进行临摹、模拟的一种写作方式。在摹拟前,应该把预备摹拟的文章彻底地分析清楚,如果没有这一种功力,就应该查阅古今分析评论的意见,或者请教了解章法和修饰的人,否则必定无法摹拟得很恰当。此外尚需充分收集写作资料,如此才能运用自如。摹拟是作文不可以缺少的过程,初学时宜摹拟,学到了相当的层次,仍然要摹拟,那才会有更高深地领悟,正如有一些擅长书法的高手,也常常摹临。所以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价值。韩愈、欧阳修、苏轼等,没有一位不熟读古文,拟摹古文,以致融会贯通,再度创新,自成一家。
学生的作文训练亦可从仿写入手。学生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手足可以触摸,心灵可以感受,但要真正有一双能够发现、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是一个生命的开发、提升的过程。作为课堂上的拓展性仿写过程,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开发与提升。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内心世界。2006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优秀作文《课本——你“害”苦了我》全文就运用仿写巧妙地写了晚自习、考试、归家、无题、起床、早读几个片段,分别仿了范仲淹的《渔家傲》、李煜的《相见欢》、马致远的《天净沙》、辛弃疾的《采桑子》、张养浩的《山坡羊》、黄庭坚的《清平乐》。要在紧张短促的考场时间里能够仿用这么多名家的词调来表现他对课本及读书生活的酸甜苦辣的体验和感悟,可见平时用功之力,记诵之勤。当然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生活进行仿写,平时写得多了,到了关键时候才会“水到渠成”。
二、以生活为源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打破作文教学一潭死水的封闭局面,无疑起到了开源引流的作用。
赵谦翔老师在1996年开创了“东方时空”感悟课。让学生从收视“早间新闻”、“百姓故事”等节目中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努力营
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情境,从而为“绿色作文”引来长流常新的活水,使学生再也不必为“无米之炊”犯愁。他还开创了班会感悟课——一种将主题和写作训练“嫁接”起来的新课型。班会的主题,从学生的成长需要提出;班会的材料,由教师有的放矢地编选;而学生参加班会的真情实感,则要写成文章来表达。我也学习了他的班会感悟课,在“我的理想”、“学会自立”、“感悟青苹果”、“我的责任”等主题班会后进行了写作,我发现这一次次主题班会不仅唤醒了学生们的自省意识,使他们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更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欲望,有了自己的真情体验和感悟,写出来的文章更自然、更流畅。这一篇篇文章也成了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