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竞争环境下媒介采访手段的不良发展——英国“电话窃听门”引发的思考
2012-08-15文丨崔智慧
文丨崔智慧
(广西大学,南宁 530003;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005)
所谓“电话窃听门”是指英国的的小报记者为了获取政客或名人各种隐私、八卦来充实小报的内容,增加发行量,不采取正当的手段采访,而是不惜利用英国人普遍有使用电话留言功能,给朋友留下口信的习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政客或名人的电话,然后破解密码,窃听电话中的留言,从中获取他人的隐私,再加工成爆炸性的新闻,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2011年7月10日,几乎从不报道世界新闻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在一场“窃听风暴”中让自己退出了历史舞台,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世界新闻报》是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一家小报,也是英文报纸里销量最大的小报。英国的报纸素有大报和小报之分。大报一般以政治、金融新闻及分析为主,小报为了与之竞争,往往以报道耸人听闻的犯罪新闻及名人八卦为主。英国人喜欢从小报上看八卦,尤其是工人阶级。为此人们很难从《世界新闻报》上看到世界新闻,相反,《世界新闻报》更关心政客和谁睡的问题。
1 英国电话窃听门事件
为了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英国的各种小报都无所不用其极地挖掘政客或明星们的各种隐私、八卦,甚至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获取新闻,终于由《世界新闻报》爆发出了震惊世界的“电话窃听门”事件。记者们为了盈利而不择手段,不良的采访手段不仅践踏了媒体竞争的平等原则,玷污了媒介的神圣职能,更牺牲了新闻报道质量。作为受众在阅读时可能并不百分之百相信报纸上看到的消息,但是至少应该让人们相信那些消息都是通过正当的、诚实的采访手段获取的。曾几何时,戴安娜王妃为躲避记者发生车祸香消玉殒的消息还历历在目,如今英国的这场“窃听风暴’将人们的神经彻底激怒了[1]。
2 媒介采访手段不良发展的表现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英国“电话窃听门”,目前媒介采访手段不良发展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隐性采访过度
隐性采访是在不公开身份和采访目的情况下,运用体验、观察、偷窃、诱导等方式获取各类信息。纵观现状,偷拍、暗访、卧底等隐私采访手段在媒体报道当中逐渐广泛运用,媒介认为,这些手段不但能维护新闻自由原则,还能挖掘真相,实现受众的知情权,用设置圈套的办法介入事件的发展进程,获取被采访者的信任,套取第一手资料作为新闻素材,以取得轰动效应。这样的采访手段是将“谎言”作为记者的通行证,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仅指结果真实,也应当包括过程的真实,方法的诚实。
2.2 抄袭新闻成风
一些媒体记者放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和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记者的职责就是采写新闻,这个“采写”是靠自己的劳动,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采访获得。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可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记者到网上抄新闻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抄袭新闻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原文照搬,属自己的名字。2、改动段落,或在主要新闻事实不变的情况下,更改人物姓名、时间、地点等。3、把网上新闻作为线索,给当事人或单位打个电话,稍作咨询,变成自己的独家新闻。
2.3 付费采访渐成主流
付费采访在西方又称为“支票新闻”,付费采访主要是指受访者先提出收费的要求,媒介单位然后被动购买新闻信息(或报道权)。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新闻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促使媒介经营者重新审视新闻采集的路径,以巩固和拓展读者市场。付费采访作为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媒介和记者采用。然而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利有弊,付费采访的流行使得受访者如果觉得有钱可赚,就可能会在提供信息时夸大其词;如果没钱可赚就可能隐瞒消息,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获取渠道都很难得到保障[2]。
2.4 新闻线人滥用
新闻线人是指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并获取报酬的人。随着新闻改革的步伐加快,各类媒体间竞争加剧,开设新闻热线,吸引新闻线人已成为了各新闻单位开辟新闻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辉锋曾表示,“新闻线人”从本质上说从事的是一种交易行为,由于媒体进入市场后竞争加剧,各媒体要求新闻产品差异化,丰富扩展新闻源。然而,在媒介对新闻线人这一新生事物缺少规范和制约的时候,新闻线人异化,“线人垄断”现象也相继出现。比如有些记者为了获得独家新闻,花钱买断线人所掌握的新闻素材,致使其它媒体的记者无法通过正常的采访渠道了解到更多相关内容,严重破坏了媒介公平竞争的原则。
3 媒介遏制不良采访手段的措施
激烈的媒介竞争以及相对的新闻自由让一些记者忘记了底线,不知道在黄线前需要停下来。为了避免类似英国“电话窃听门”的事件再次发生,媒介应及时遏制采访手段的不良发展,对策如下。
3.1 媒介自律
各行各业都有自律公约,都有道德的底线,媒体也不例外。但怎样落到实处,又是另一回事。遗憾的是,我们鲜见有人为自己的抄袭行为惑到内疚、感到良心自责,看到更多的是对“巧妙”抄袭的自得,对“改造”新闻的默许或纵容,看到的是对自己的“聪明”的自我欣赏。对此,新闻界同行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抄裘”之风人人喊打,真正从制度上、行动上杜绝这一歪风的艾延。
3.2 建立建全相关法律法规
隐性采访能在当前社会中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前还没有这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来制止。对此,应及时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规定和法规,一方面,尊重和保护人的隐私,及时涉及相关新闻报告的内容也需要当事人同意;另一方面,对新闻采访工作人员也要强加规定,任何采访都需要出示证件,公开身份,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媒介人员的身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3]。
3.3 充分利用舆论监督
英国的电话窃听门事件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与群众对媒介的期望与监督是分不开的,就像当年的戴安娜王妃的事件一样。1997年,在英国小报八卦记者驱车围追堵截下,戴安娜王妃在车祸中香消玉殒。惨剧发生后,英国民众认为小报记者是杀死戴安娜王妃的凶手,并对小报记者的极端采访手段提出强烈质疑,随后小报自身也开始反思并自律。从那以后,英国汽车跟踪采访的事情就较少发生了。
总之,在如今日渐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记者应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勤于自律,杜绝采访手段的不良发展,共同维护媒体竞争的平等原则。因为作为新闻人不仅要捍卫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也同样有责任捍卫新闻产生过程的真实性。
[1]张秋瑰. 新闻线人:精彩与迷茫.新闻与写作,2004(3):23-32.
[2]魏永征. 论采访权[EB/OL]. 中国传媒网,2005(12):45-66.
[3]全燕. “有偿新闻”的文化解读. 长沙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