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与政策问题的思考

2012-08-15夏侯珺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夏侯珺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5)

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和探讨,日益走上科学化轨道。第三次全教会《决议》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清醒地审视一下我国师范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对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变化后的体制政策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寻求调整中国师范教育政策的新思路。

一、中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几个发展变化

中国师范教育体制近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纵观我国师范教育现实,归纳起来,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 师培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培养的师资不但要适应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还要适应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不但要适应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师资的需要,还要适应职业初中、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需要;不但要适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需要,而且也要适应非师范类高等教育的教学需要;不但要适应职前师资培养的需要,还要适应在职师资培训的需要。因此,现行师范教育将朝着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方向发展。

(二)师范教育的结构层次发生了变化

教育质量是师范院校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我国目前师范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教师的数量虽然满足了教师岗位的要求,但教师的质量却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提高。特别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人们对师范教育的质量要求更高。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师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大中城市已在向高中义务教育普及方向发展。独生子女出生率相对稳定之后,中小学生人数逐年在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师资数量趋于饱和,而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师资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历上要求小学、初中教师高等本科师范专业毕业,高中教师高等本科师范或研究生毕业。因此,由于中小学教师趋于饱和,专科师范呈现升格或合并的趋势;本科师范呈现向综合性(师范)大学发展,重点培养研究生和本科师范生的趋势。

(三)单一设置的师范类专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国教育从数量的增加向质量的提高转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非师范院校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师资的现象越来越多;二是招生并轨之后,非师范院校的综合性大学既可办二级学院招收自费委培生,还可以全额收缴学生的学费,他们的经济来源比师范院校广得多,而具备办二级学院条件的师范院校只有省属师大。因此,即使不具备办二级学院的师范院校,为了获取更多的办学经费,也纷纷办起了非师范专业。这样,师范院校就出现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局面。

(四)师范教育的投资来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师范教育投资全部由国家拨给,目前的师范教育投资自1996年招生并轨后,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统招师范生缴纳一半的学费,其余的一半由国家财政拨给,二是二级学院中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全部缴费上学,国家不拨给办学经费。因此国家拨给师范院校的经费在逐年减少,而大部分经费得靠师范院校自己筹集。

二、中国师范教育发展政策分析

由于师范教育的变化引起的师范教育体制、经费、教师和质量政策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对现行的师范教育体制政策作适当地调整和补充,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师范教育活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一)要制定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协调一致的政策。

1.在教材建设问题上。

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教材应当上下衔接,各有侧重。职前培养的教材侧重打基础,重点是基本功训练,在职培训教材侧重知识的更新,重点是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巩固。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体系、编写内容和编写方法上有所不同,应当避免教材内容重复,教学方法沿用老一套,教学体系陈旧的现象。

2.在教育方式上。

在职培训近几年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当所有在职教师达到规定的学历时,应向继续教育转化,即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更新教师知识和增强教师能力为主。至少每五年应当通过考试方式对在职教师任职资格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者,不能继续聘为教师。这样可以促使在职教师主动地到县市教师教育院或师范院校进修。县市教师教育院目前存在师资培训质量偏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设备差,师资力量不够。为此,应当将这些学校作为当地高等本科师范院校师资培训的流动站,每年由县市教育部门确定进修人员,由师范院校直接派教师上课。至于职前师资培养问题,各师范院校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师范生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和较高的理论文化素养。师范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以下几个证书:实习合格证书、毕业会考(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教师职业技术技能合格证书,这几种证书获得之后方可通过全国统考和获得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因此教师职前培养以“合格证书”为评价手段,教师在职培训以“教师资格证书”复查为评价手段,以此作为两种培养形式的标志,使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有机地统一起来。

3.在教育的层次上。

职前培养侧重学历教育,在职培训最终还是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的教育。学历教育是有一定衡量标准的,所以职前培养从目前来说比在职培训更正式更规范些。但如何来衡量在职进修教师是否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呢?应采取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1)学术水平的标准。教师进修期间作过哪些实验研究,撰写并发表了什么层次规格的学术论文;2)学科水平的标准。教师 进修期间进修成绩如何,是国家统考成绩还是学校组织考试的成绩,是否有补考现象;3)教学水平的标准.在进修期间是否参加过讲课比赛,或优质课比赛,是否获得讲课比赛奖;4)进修的标准。教师在进修期间是全勤还是缺勤,是经常故意不听课还是有事无法听课,是积极参与进修活动还是消极参与进修活动。

(二)要制定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政策。

传统的师范教育只限定在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问题上,而很少涉及其他类型的师资。实际上中小学师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我国人口多,受基础教育的人数多,师资数量需求也多。可以说师范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如果基础教育发展快,那么师范教育的发展也在加快。例如,目前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需要大量的中小学师资,师范院校就必须扩大培养规模,以便培养足够数量的师资来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经济实力还不雄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腾飞,需要一大批适合于21世纪工农业生产的、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中学生毕业之后,一部分上大学继续深造,绝大部分将步入社会。作为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应当担负起培养懂技术,适应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但设定了职业高中,还设定了职业初中,举办了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因此就需要大批懂职业技术,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来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尽管我国相继成立了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但培养出来的师资还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技术学校 师资要求。更何况21世纪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它不但需要懂工业的职业技术教师,而且还需要懂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的教师。为此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与政策应当协调发展,我们应当将招收非师范专业提高到发展师范教育,迎接世纪挑战的高度。师范院校招收非师范专业,除了增加经济来源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展自身专业的发展,吸取综合性大学办非师范专业的优点,来弥补师范教育之不足。《决定》提出非师范高等学校参与师范教育,并试办师范学院,实际上它已向师范院校提出了挑战。所以师范院校内部应当进行专业调整,充分利用老专业的优势和现有设备的长处,将非师范专业办出特色。通过办非师范专业来获取培养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经验教训,如应用技能的增强,跨专业的提高能力 的培养,边缘专业的综合能力的训练等。在办学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的关系,管理上要区别对待,课程设置上要有各自的特点等,只顾师范专业,而忽视非师范专业,认为非师范专业是旁门左道的非正统专业都是不可取的。师范院校办非师范专业,或非师范院校办师范专业是目前中国师范教育的趋势,师范教育政策与非师范教育政策就应当协调发展。

(三)要树立师范教育质量政策观,正确处理好师资数量与质量、办学规模与效益管理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从师范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师范院校教育的质量与师范院校招生的质量是有关联的。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决定中等学校师资的质量,中学学校师资的质量决定中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和素质;中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和素质反过来又影响高等师范院校招生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树立高等师范教育质量政策观,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也就是培养了高质量的中小学生,也就意味着招收到了高质量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笔者认为在树立师范教育质量政策观的过程中应当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不能因为师资数量的不足而大量地、没有计划地培养师资。一旦用人学校超过教师的编数,引起学校师资数量的膨胀,出现师资供过于求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师范教育的发展。反之,师资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引起师资质量的下降。我国人口多,受教育的人数多,师资需求量也大,那么师范教育的任务也非常重。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校舍设备等条件不一定符合师资培养的要求。如果只求师资的增加,而不保证师资质量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也会间接影响高等教育乃至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为此质与量的关系,实际上是关系到师范教育能否顺利得到发展的问题。我们在办学思想上,就必须从培养众多数量的师资向培养高质量的师资转变,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克服师资的量多质劣的现象。

2.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规模与效益是相互作用的,互相促进的。规模小效益也小,规模大效益也大,传统的师范教育一般都是规模比较小的,因为在专业效益上,一般都是中小学开设什么课程,师范院校就开设什么课程。师范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注重实用。所以当时的师范教育规模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展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迫使师范院校要适应市场经济以及适应农、工、商的需求,培养众多的职业技术教师,这就要求师范院校要扩大办学规模。

但是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效益的提高。目前人们在办学规模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以社会效益为唯一目的。认为师范教育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哪怕学校亏本,也要大力发展师范教育规模。结果由于过分强调社会效益和办学规模,没有考虑学校自身利益和办学条件,在设备、师资、校舍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招生,实际上也影响了这批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但毕业后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而且社会也不太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院校的声誉;二是以学校利益或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认为要发展师范教育,就需要大量资金,上级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师范教育,只有靠自己想办法。于是在创收思想的影响下,鼓励各系和个人去办班、办专业,有的学校招收计划外委培生、非师范教育自费生和自考生,学校各部门将主要精力用于创收,势必影响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的倾向,是值得关注的。作为师范教育政策的决策部门应当在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问题上加以规范和引导。

3.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建国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学校都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统一下拨办学经费。结果造成国家负担太重,包袱太多,问题也不少。地方依靠中央,学校依靠地方,部门依靠学校、教师也依靠学校。吃“大锅饭”的现象至今依然严重。例如后勤部门非教学人员多于教学人员,学校办学没有活力,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为此笔者认为,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使系一级有一定的人事、财务、教学管理和创收等权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系一级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引进竞争机制,在学校之间、系级之间、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打破工作好坏不分,待遇高低一样的不合理局面。笔者认为,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办学方向、规模等方面,由中央和地方协调宏观管理外,也应给学校自主管理的权力。

三、结论

总之,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相关。师范教育形势发生了变化,师范教育政策也必须随之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

[1]杨新生.改革高等师范教育必须实行五个转变[J].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89(3):261-265.

[2]林奇青.中国师范教育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1999(3):15-17.

[3]刘旭.高等师范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J].高等教育:2000(4),38-40.

[4]杨昌清,刘亦农,叶青.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展望[J].谓南师专学报,1995(3):46-50.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