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价值观
2012-08-15俞美玉
俞美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刘基文化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03)
刘伯温(1311-1375),姓名为刘基,据《明史·刘基传》记载,刘基“博通经史,尤精象纬”,是朱元璋的谋臣,朱明王朝的奠基者之一。刘伯温对宇宙、自然、社会管理建设、以及人生既有理论上思考又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从刘伯温生平经历、功勋贡献、典章制度制定以及著书立说里可以梳理出刘伯温的价值观是高屋建瓴并且是具有超越时代性意义的。
一、首先明了刘伯温人生高度以及历史社会地位高度,以明确探求刘伯温价值观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一)刘伯温广泛参与国家管理工作,同时参与了明初典章制度建设。刘基从元末到明初,从25岁到48岁期间,在元末担任过县丞、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50岁到65岁期间成为朱元璋谋臣后,与朱元璋一起亲自带兵作战,出谋划策,取得龙湾之战、江州之战、鄱阳湖大战等战役胜利,消灭了陈友谅,为朱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并且相继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并首任考试官;在位期间,为朱明王朝制定了系列典章制度,制定《戊申大统历》,确定历法;参与《大明律》草创、奏立军卫法,加强军队制度建设;复兴科举,辅弼明王朝人才培养和选拔等。特别要提一笔的是御史中丞要职在于“监察百官”。
(二)刘伯温卓著的功勋和显达的著书立说,既有“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卓著功勋,又留下《诚意伯文集》二十卷,特别是他的寓言散文集《郁离子》更是体现了他经世治国思想;既博览群书、有理论学说建构又有广泛社会实践,对社会建设思考既有理性的表达,又有把他的理论用于实践的身体力行的检验,徐一夔是这样评论他的:“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1]
(三)刘伯温博通易学、象纬术数之学,既有《灵棋经解》等象纬术数之类著作传世,又有广泛的易学象纬术数实践。我们认为刘伯温对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卜筮星相习之用之,先拿来,把这块知识体系内化为其全息性或者整体性思维方式,也便是讲把人、社会放在自然、宇宙大背景中、大道中,跳出术数的道行,遵从于人性,遵从于宇宙之大关合,山川之真性情,四时之法则,遵从于道法自然,来把握宇宙、社会与人生,所以对他有“通天地人”之评价。
后人给刘伯温历史地位评价是相当高的: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历史上十大谋略家之一,是明清八大散文家之一,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被称为历史上不多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追寻刘伯温的价值观对我们现实价值观探讨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二、刘伯温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一生是追求自我实现的。追求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到自我实现。换句话讲其价值观是先“成己”
刘伯温天资颖异,博通经史,23岁中进士,是一次自我充实和提升期;从26岁到48岁曾四次在元为官,四起四落,三次主动辞官,一次“羁管”绍兴,不随波逐流,一方面固然与刘伯温刚正不阿的性格息息相关,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刘基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是对自我执着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这从刘伯温在《郁离子》最后一章里表明了自己执着追求便是明证。
刘伯温借“随阳公子”之口对自己诘难,问自己到底想追求什么,结果是雕梁画栋、美酒音色齐备的富豪、拥有奇珍异宝的商人、不以其道得来的既富且贵的高官、拥有十万兵马的将帅、或者是逍遥自在、不生不灭的仙道等等,都不是刘基所愿意追求的。那么刘基到底想追求什么,在文章最后说“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2]可见功名利禄、寻仙访道都不是刘基所追求的,而是为了他的理想追求——“谋求救时之政”,关注民生,为民谋福,建立理想社会”。
刘伯温到了48岁,还是辞官,还是没有多少事业,却在《郁离子》里讲要做伊尹、姜尚这样人物,助王者“谋求救时之政”。也便是讲通过《春秋明经》、《郁离子》等对自我出路、社会出路思考与整理,通过四起四落社会经历磨练,刘伯温真正清醒认识时代时势,不再想把元政府这所破房子修补起来,而是通过“待王者之兴”以实现自己“栋梁之才”价值,至此可以体现出刘伯温真正认识到自我价值,是对自我充分肯定,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心智成熟,自认为具备经天纬地之才。
三、成己而后利他,丰满的自我而后创造了社会价值,融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为一体,是刘伯温的价值观
没有成己就没有利他社会价值的实现。刘伯温后来所实现社会价值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正因为刘伯温对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追求是做个谋略家和谋求“救时之政”,才有其社会价值的真正体现:“一统江山、开国立政”“道德文章耀千古”“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可以讲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融于一体的典型表达。
刘伯温之所以成为三不朽,源于一个字“诚”。因“诚”,成己而成就社会大业。正如他所说“性无不诚,然后能主一心;心无不明,然后能应万事。”
正因为刘伯温诚心诚意做一回自我,才有其元朝四起四落跌宕起伏传奇人生经历;正因为刘基诚心诚意谋求“救时之政”,诚心诚意用他的智慧开启朱元璋霸主的心智,用他的谋略辅佐朱元璋成就统一之大业;用他的韬光养晦的智慧,既能让自己全身而终,更重要的是在明初建国中从科举制度人才选拔、军事(军卫法)、法律(大明律)制度到文化建设无不凝聚着刘基才智和心血,从而也更大程度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明初拒高封、固辞相位,这一切刘基都不是为了身外之物——名和利,而是怀揣着拳拳的拯世救民之心,一路经风雨、受挫折,艰难的走向自我,完成自我而已。也就是说,刘基的一生诚心诚意的做一回自我,看起来有流芳百世的丰功伟业,有传与后人不朽之文章,其实质也是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做事是为了做人,忠诚于朱元璋实质是忠诚于自己,元朝留不住刘基,朱元璋又岂拴得住?刘基所谓的完成自我是“拯世救民,实现理想社会”的大我,把小我融入了社会,赢得了“诚意伯”“帝师”之美誉。融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于一体,是刘伯温的价值观。
四、从刘伯温和谐思想、教育观、人才观中看刘伯温的价值观
笔者在《刘伯温和谐思想的内容、特色及其现代价值》、《刘基的教育观及其现代意义》、《刘基的用才之智》文章中考察过刘伯温的和谐思想、教育观、人才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总的来说以其精通易理,站在顺天之道、人之性角度考察一切,又希望建立一个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所以刘伯温的价值观从人类社会看体现出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就是从人个体角度,要顺人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育要“因其善端而道之,使之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强调成人,“不然,名虽曰人,与禽兽何别焉?”[3]从用人角度,刘伯温也强调“得人”,“人各有所能也,非所任而任之,事必蹶;非所施而施之,事必玘……用得其当,谓之得人;用失其当,谓之失人……古之人所以立而不顿者,不失人而已矣。”[4]能够用得其才并且促进其才成长的是得人,否则是失人,刘基强调的是“得人”,“得人”便是促使自我根性成长的有我之才。所以,刘伯温强调教育和用才上都要顺人性、促其自我根性上成长,才能有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个维度就是站在社会角度,刘伯温是有强烈社会意识的政治家,有“关注民生、为民谋福,谋求救时之政”的博大胸襟和希望建立其乐融融社会的理想,强调教为政本、以政弼教,强调教育重在教化;学习重在经世致用,“学必有以见于行”,可见刘伯温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夫学也者,学为圣人之道也,学成而以措诸用”(《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学校以敷教化……教,政之本也;知本,斯知政矣。”[5],“古人以政弼教,教与政不相违,而其效都在化民为善……教者导之,政者齐之;教者陪之,政者翼之。”[6],都强调了教育以教化为目的,无论教与政都在化民为善,以转化为社会价值。
另外,刘伯温价值观除了上述两个维度还站在宇宙角度,具有全息性思维的特点。笔者曾考察刘伯温象纬术数思想,刘伯温宇宙全息性思维方式来思索个人与社会,其实刘伯温价值观总的来说既尊重个人价值,也重视社会价值,还尊重宇宙万事万物順性而行,其价值观具有动态和谐和全息性思维的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价值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事物首先要有自身的属性,才有价值,人也一样,要成己,才有价值;第二,只有适应了需求者或者社会需求,才真正实现其价值。只有成己,才不随波逐流,实现了自身价值才会实现利他利社会利自然的社会价值。因此,刘伯温的价值观体现为“成己而后利他,丰满的自我而后创造了社会价值,融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为一体”,是高屋建瓴,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的。
[1] (明)徐一夔.郁离子序[A].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C]卷首.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2] 林家骊点校.郁离子·九难[A].刘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62.
[3] 林家骊点校.郁离子·公孙无人[A].刘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46.
[4] 刘基.诚意伯文集[M].杂解八篇,卷十五.
[5] 林家骊点校.杭州富阳县重修文庙学宫记[A].刘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30.
[6] 林家骊点校.送常山县达噜噶齐乐九成之官序[A].刘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