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理念渗透到新闻作品中
2012-08-15□侯杰
□ 侯 杰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 473000)
民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中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民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出行、社会保障等等,成为民众最关心最关注的内容。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媒体,理所应当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改善民生的举措,理所应当积极回应群众的民生诉求。当下,关注民生,加强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已成媒体的共识。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的媒体在做着不同的努力和尝试。笔者以为,新闻媒体要解决好关注民生、报道民生、服务民生这一重大课题,就要让民生理念渗透到新闻报道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分子,无处不“民生”,无时不“民生”。
民生理念应成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应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根本点。《南阳晚报》在确立办报宗旨时便旗帜鲜明地“喊出”了“民生立报”的口号,从理念贯彻到报纸体现,从版面设置到选取内容,从记者采访到编辑处理,无不实践着“民生立报”这一宗旨。打开报纸,几乎每天、每版都有关系民生的报道,对政府为百姓办“十件实事”的报道,对城市菜价的报道,对百姓餐桌指数的报道,等等。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对民生理念的执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例如,在记者采访上,有的记者认为自己采写的是时政类新闻或社会类新闻,不是民生新闻,不用考虑民生问题。在版面编辑上,有的编辑认为自己编辑的不是民生版面,编辑的是时政新闻版或社会新闻版,也不用考虑民生问题。其实,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应具有“大民生”的思想,它不仅是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小民生”,也包括“国计”这“大民生”。“国计民生”,国家、省市的方针、政策是和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新闻报道活动中,不管你侧重的是哪一方面内容,但都脱离不了“大民生”这一范畴。
《南阳晚报》在经济生活类报道中,和民生最近,民生理念体现最为明显。如我们开设了一个“《南阳晚报》餐桌消费价格指数”专栏,由记者分头走进各家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记录蔬菜、水果、粮油、肉蛋、水产品等与百姓餐桌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的价格及其变化,再通过深入地调查、分析,向市民做以解读,让市民客观、正确认识物价的变化,做到心里有数。这种直接服务民生的报道自然最容易得到市民的欢迎。
民生类报道、民生类版面从它一“出生”就决定了它的民生性质,但是,如何在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其他非直接民生新闻报道中把民生的理念充分显现,才是最值得探索的问题。在《南阳晚报》的时政类报道中,我们提出既要让市委、市政府满意,也要让市民百姓满意,要做到“两满意”。如何做到“两满意”?要找到市委、政府和市民百姓共同关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最佳结合点就是“民生”,因为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到百姓,共同所关心关注的。这就要求时政类新闻采编人员要具有民生理念,每参加一次会议、一个活动,都要考虑和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关系点”在哪里,下笔、编辑、安排版面都应突出这一“关系点”,把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南阳市人大、政协“两会”的报道,程序性内容比较多,百姓对这些程序性内容不太关注。如何让百姓关注“两会”,让“两会”内容深入人心,我们就抓住“民生”这一主题,分三个方面进行“创作”:一是设热线,二是抓亮点,三是定选题。如我们选取了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选题,代表、委员关注,市民百姓关注,社会各界都关注,都参与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社会反响强烈。
要让时政类报道更民生化,采编人员要以民生的理念,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就是不要把自己只当作一个新闻报道者,而是当作一个普通市民,在市里的一些重大会议、重大活动中,“你”最关心什么。从“你”最关心的地方着眼、入手,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是百姓爱看的“民生”新闻。例如,今年9月份,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将在南阳举办,这是南阳的一件大事,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市委政府要求新闻单位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举办农运会能为这个城市的面貌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给市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建设农运会场馆,新修了配套道路,绿化了城市,市民的居住环境好了,市民健身有了更多好去处。另外,南阳将要迎来几万名来自四面八方的运动员和嘉宾,南阳的形象要提升,市民的素质要提高,这些都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掌握了这些后,我们的报道就心中有数多了,几乎每一篇关于农运会的报道都是从民生的角度入手,回答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农运会能让南阳发展提速十年》、《农运会,南阳因你而更加美丽》等报道,报道了南阳将会因农运会使经济发展加快,南阳人将因此在经济上受益;农运会使南阳变得更加美丽,市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得到巨大改善。这样的报道,市民能看得进去,明白了农运会和自己的生活的巨大联系,所以市民参与农运会的热情就会很高。
另外,在社会新闻、法制新闻、人文新闻等新闻种类的报道中,同样应以民生理念来指导报道方向。社会新闻因其有趣可读很受读者欢迎,但是,社会新闻不只是简单地让读者看着有意思,它同样要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如我们报道了一个知名大学的女大学毕业生到一家装饰公司当一名刷漆工。这个社会新闻很抢眼,许多网站和媒体都转载了。但是新闻做到这里,还远不够,它实际反映了“就业难”这样一个民生问题。随后,我们关注了大学生、农民工就业现状,报道了政府、各职能部门解决就业难的举措,开展“春风送岗”、“帮你找工作”等活动,帮助众多人员找了工作,《南阳晚报》此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得到了市委政府的肯定,得到了市民的称赞,《中国新闻出版报》对此专门进行报道。
总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会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才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民生无小事,媒体人只有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以民生为本,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媒体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