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得法 尚意创生——初中“模型创生式”作文导写摭论
2012-08-15江苏徐余忠
江苏 徐余忠
建模得法 尚意创生
——初中“模型创生式”作文导写摭论
江苏 徐余忠
初中阶段作文教学是学生真正意义上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如何模仿是至关重要的。提炼出直观的可借鉴的语段模型作为练习写作的样式,学生在此基础上模仿得法,进而能自然融入自我,深度建构,创作生成出新作文来,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模型创生式”导写的基本策略是“建模—得法—临摹—创造”。在具体导写实践中若能将普遍指导与面授机宜,带领学生“入乎其中”,深度模仿与本真发现,促进写作“超乎其外”两个层次的策略有机结合好,那么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是完全可能的。
模仿 建模 深度 本真 创生
当前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语文教科书在阅读内容安排上阵容强大,而作文安排却如点缀式的花边。且作文教学整体设计松散,单元安排的关联性不大,系统性不强,对于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指导作用非常微弱。另外,教师不会教、不能教也不爱教作文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又都必然导致了学生作文水平整体不高。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其综合语文素养最真实的反映。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直面问题,大胆尝试,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起能够由读到写的桥梁。初中阶段是学生写作意识培养的发轫期,此时如果教者不作为,让学生处于原始自发状态作文,整体效果必然甚微。因此为学生的写作起步提供一个“模板”,一副“拐杖”,从而突破写作难的瓶颈,有效提升写作基本功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从模仿到生成是作文起步的必由之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时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他们因摹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摹仿就是学习。”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的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作家苏童也曾坦陈自己写作的模仿经历,他认为模仿是写作者无法回避的阶段。模仿之于起步习作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我们模仿什么?如何模仿?这个问题似乎没什么新意,但确实又研究不足。在实践中,我提出“模型创生式”作文导写方法,希图对学生习作能力能有所推进。
何为“模型”?“模型”即模式、样式。按照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结构模型和仿真模型。我所言的“模型”是指语段模型,是一个新概念,指通过提炼典范的文学语言片段,重点就其中的某个技法进行结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掌握段落形成的情感轨迹和逻辑思路。语段模型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本来的“文无定法”变得“有法可依”,便于学生懂得构段谋篇的要义和在写作中有可依托的范式。
何为“创生”?“创生”是个合成词,即创造、生成。创造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并产生新的意义就是创生。作文学习应该从模仿开始,但又不能止于模仿,模仿仅仅是入格而已。作文的本质不是静止机械的仿制,而是有着生命情感的能动表达,因此在学习语段模型的基础上,由模仿而创生出新的形式、内容和意义的佳作才是最终归宿,这正所谓基于模型而又高于模型。
“模型创生式”导写的基本策略是“建模—得法—临摹—创造”。
“建模”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遴选语言规范、有一定技法代表性的语段作为学生模仿的范例;二是对所选语段进行精要的技法“图式”的解析,便于学生直观理解;三是设计与本语段模型技法相关的练笔话题。
“得法”是指学生在写前的阅读语段模型,感受、消化、理解、领悟技法的一个过程。学生对技法领悟是否透彻将直接影响写的结果。得法的过程不可马虎了事,起步训练时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带领学生细心、耐心地落实到位。
“临摹”是借鉴了书法的概念,包括两个层次即“摹写”和“意临”。“摹写”顾名思义是指学生按照语段模型指导的技法进行练笔,目的是加强对规定技法的内化。此举要求学生练笔中技法运用要明晰规范,不走样,不含糊,这是掌握技法的“必然王国”。“意临”是摹写的升华。摹写强调的是“形似”,意临强调的是“神似”,要求学生得法而不为法所囿,这是鼓励学生在熟悉技法后能够灵活运用技法走向自由表达。
“创造”是指学生能够在习得技法后,能够在其他各类写作情境下综合运用,生成出反映自我生活色彩,彰显个性情思的文字,做到会有意识的经营段落,摆脱机械模仿和无法无文的大白话状态。
二、建模是一个“立样子”的关键工程
基于上述概念的解释不难看出,提炼一套语段模型,是有效模仿的首要任务。有人可能要质疑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模仿要从语段切入?二是语段作法千变万化,不一而足,难以枚举,如何提炼?
首先说说为什么选择从语段切入模仿是最佳选择。文章构成要素从级别上讲,由小到大无非是语词、句子、段落、篇章。造句是小学常态的语词积累和运用的微观作文训练形式。俗话说,“会写一句话,能成百句文。”我看未必。篇章是个复杂宏观概念,学生将一句句话连成一定长度不一定就是文章,更难保证是一篇好的文章。文章作法很多,如果说立意谋篇是着眼于整体而言,我们姑且不论,其余的如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无不在段落这个中观层面上一一落实方能成文。因此,利用段落这个“承上启下”的中观层面进行起步阶段训练是有效习得作文之法的最好路径,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段落写作的扎实的基本功,如扎好马步之于练习武术的重要性。
其次自然语段变化万端,无论如何殚精竭虑地择取提炼,挂一漏万是必然的,但这并不足以成为不可提炼的理由,语段写作必有基本规律。这就如变化无穷的数学试题一样,再难的题目如果将其分解开来看,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数学原理组合而成。我们要提炼的语段模型就像数学教材的例题一样,技法典型,简明易懂。提炼语段模型就是要提供给学生基本作文方法的例题,例题从来都不需要穷尽枚举,关键是必须要有代表性。学生真能吃透了例子,运用之妙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实践探索中,我将语段模型的提炼分为十大类,分别是:
(一)运思有路,遵路识真:思路模型篇。
(二)智慧组合,灵巧乍现:组材模型篇。
(三)娓娓道来,见文如画:叙述模型篇。
(四)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写人模型篇。
(五)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场面模型篇。
(六)形神兼备,抒情言志:状物模型篇。
(七)倾听天籁,绘声绘色:写景模型篇。
(八)慧心悟情,口吐莲花:抒情模型篇。
(九)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说明模型篇。
(十)缜密思考,真知灼见:议论模型篇。
这十类模型的划分主要依据表达方式来提炼的,其中思路模型和组材模型又是其他八种类型的综合。这种划分尽管没有严谨的标准,但是最大的好处是让作文的诸多技法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反复显现,相互渗透,极利于学生强化领悟。这十类模型每个模型有二十种不同写法例式,分别从各类文章中择取提炼而成。辅之以精要的“技法点拨”,试图将每个语段的写法“轨迹”直观地剖视给学生,从而建立起技法“图式”。
“图式”最早是由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图式就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对于认识新事物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在语段模型认识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的想法与已有相关文章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写法的认知框架。
例如“组材模型篇”里讨论的都是材料组合的基本技巧,从李萍《倾听花开的声音》一文中可提炼出一个“语段模型”:
在母亲只言片语的回忆里,倾泻着她对老家的牵挂!虽然母亲不会嫁接果树,虽然母亲不会喂牲畜,但母亲会去麦地割麦子,会给老家的叔婶们解决生活上和经济上的点滴困难,会给老家的亲人们带去父亲依旧在世的感觉,会按照父亲生前的习惯给老家的叔婶们带去节日的看望。叔婶们也依然以父亲在世的态度对待母亲,甚至越加亲近了!他们把生活里遇到的疑难问题与母亲商榷。那些遥远的堂兄弟,过段日子打电话问候。我们也深知,他们对母亲的牵挂即是对父亲的感恩。
在这个看似平常的语段中我给学生的“技法点拨”是:母亲与老家亲人们相处大小事情必然是繁多而杂乱的,如果事无巨细一一写来,那是不可想象的。作者精选素材,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转述,用母亲的“不会”和“会”,亲人们的“会”把生活相处的重要细节放大再现,读罢文字,一家人的融融的感恩亲情渗入人心,客观而不腻味。
在设置“我来仿写”的环节中,我给学生拟了仿写题目:不妨让自己做一回旁观者,以第三人称视角转述的方法将父亲(或其他亲人)生活的诸多细节材料组合起来 ,写一段话,要求能客观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教师提炼的“语段模型”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当学生领悟和形成了某种写法“图式”后,就会利用这种已有的经验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着教师去发现和建立自己新的写作“图式”。老师帮助学生提炼语段模型是自上而下地建立写法“图式”的过程,而学生阅读语段模型和仿写则是自下而上地形成写法“图式”的过程。这两种运作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紧密联系的。
语段模型的提炼是个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以一颗明亮的眼睛透视若干篇文章,挑出独具个性的“那一段”,因而在提炼中要经过三步走,一是教师海量阅读,收罗有代表性的语段;二是精心解析语段技法构成,力争语言简明扼要;三是精心设计相应练笔题目,利于学生模仿练习。所有语段模型的提炼又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技法运用的典型性。所选语段尽量技法鲜明,是写作中的常用技法,如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想象、联想、照应等等,注重典型技法的训练内化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写作基本功,可有效杜绝“绣花枕头式”的写作现象。
二是文本语言的规范性。规范性的语言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中外名著、时文佳作是择取语段的主要对象。规范性不仅指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还包括思想性审美性都可以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要摒弃那些不中不洋、半文不白的和新潮怪异的文字。
三是点评语言的精准性。这里要求教师必须用准确的语言浅显易懂地将语段内的技法路径解析出来,而非一般感受性的评价或抽象写作概念的罗列。
语段模型提炼好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自身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审美趣味,思想倾向。如果教师对各种文章体裁,写作技巧、手法以及创作规律、艺术特征有熟悉和了解,那么有价值的语段模型将俯拾皆是,否则只能两眼迷茫,叫苦连天了。
三、“入乎其中”与“超乎其外”
利用语段模型导写作为作文训练的起步方法,在练习之初必然要更多地强调要有文体和技法意识,让学生先能“入规矩”。但如果仅以此为中心,那么必将陷入机械主义模仿的泥淖之中。无论多么精妙的写作技法运用都属于形式范畴,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抒写生活才能解决作文内容“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进一步实践练习中,只有着眼于以抒写生活为内核的技法训练才能超越形式的刻意模仿,做到“超乎其外”。
(一)普遍指导与面授机宜,带领学生“入乎其中”。
提炼和临摹语段模型练笔的目的是给学生写作“立样子”,带领学生先“入乎其中”。这个环节能否高效完成取决于教师在引导和反馈中能否将普遍指导与面授机宜有机结合起来。
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其实多数教师习惯于统一讲讲技法特点,然后布置写作任务。这种“普遍指导”只能算是导写训练的一小步而已。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人文素养、语言积累千差万别,接下来写出来的“作品”如何进一步指导才是最重要的,绝不能打个分或写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语了事。面对这些水平高低参差的“作品”,此时若能“面批”,详细讲解技法运用得失,提出切中肯綮的建议或动笔为学生示范如何斟酌修饰,学生将会对语段模型中的技法领悟更为透彻。补充一点,面批时不在于面面俱到,而要仅仅围绕所练技法点拨到位。
在面批中不仅解决写作技法问题,教师也得到了更多一手资料,如再集中面上反馈临摹练笔的得失,问题会更集中,选例会更精当,指示会更明确。我以为面批是深化语段模型导写功能的最难的一步。
这一步也是当前作文指导最严重缺乏的步骤。实践中尽管教师工作量会有很大增加,但确是最有效的。笔者在实践中发觉,绝大多数接受单独面批作文的学生,对具体语言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多能够有豁然开朗之感,在对作文的热情度上也有明显提高。也就是说面批不仅能针对性地指导个体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无形的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吸引学生对写作的亲近。因此,有了技法的领悟与情感的亲近,学生对写作技法“入乎其中”也就能基本实现了。
(二)深度模仿与本真发现,促进写作“超乎其外”。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以梅花命运喻人生坎坷,流露了作者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用陆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词中的梅花严寒中仍然一枝独秀,俏然挺拔,格调自信、高昂、乐观,生动再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进取无私的形象。这两首“同题异构”的好词,非常明显,是毛泽东对陆游“反其意而用之”的模仿。仿词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原词意象、格律的简单仿制,而是完全融进了时代现实与自我独特的精神情感,这就是“超乎其外”的深度模仿。
深度模仿是相对于简单模仿而言的,简单模仿追求的一招一式的相像,深度模仿更多的是尚意神似。深度模仿在语段模型导写训练中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是技法学习与自我表达的一种高级阶段,是走向自由自主写作的前提。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说:“人之所以能在言语世界中自由遨游,思维与感觉这两种方式缺一不可。”我想在写作中“思维”指的应该是语言秩序化的问题,学生的立意、构思、遣词造句都有个内在的模型,这个内在的模型是否合理、明确,多层次的构建,将决定着写作思维品质的高低。那么“感觉”是什么呢?“感觉”应该是指在学生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关注,对自我心灵中真善美爱的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都有着无比丰富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但这一切在学生的作文中只露出了冰山一角,为什么呢?
古人对写作模仿有“偷字”、“偷意”与“偷气”的层次之论。“偷字”是最简单的形式模仿,学生在作文起步中,常常是更多关注了形式,无视了自我,“失语”者众多,很多老师对作文形式的痴迷更是乐此不疲,殊不知没有了“意”与“气”的灌注的作文就是没有“感觉”的乱字码而已,空洞生硬,味同嚼蜡。因此,学生的本真发现还需要我们用“意”与“气”来更多地加以唤醒。
运用语段模型导写就是着眼于把学生语言、思维、体验和谐生成文字作品的培养过程,由简单模仿逐步实现深度模仿,在“偷意”与“偷气”上下功夫,从而写出印有鲜明个性自我的文字来,而非纯粹的“山寨”。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取物传情,由一株藤萝花的盛衰,表达对生命美好和永恒的感悟。一位初三学生仿其手法作《花落的姿影》(《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2012年第05期),在生动描写了寒冬落花的无限唯美后写道:
“你们到底为何而舞?”
她轻轻地笑了:于我们,生命不过是一场怒放和一场离别……
我明白了。就算无人珍惜,你们仍会如常开放,因为这是生命。你们至少毫无遗憾的灿烂过、辉煌过,那便是对自己最好的珍惜。那最后一刻,是为自己而舞,为生命而舞!
我将她捧起,让她翩然落入大地,忽然风中她们纷扬落入大地的姿影又浮现在脑际,深深触动着我。也许,她们会静息于大地,等待下一个花季。清冷的风拂过,我感觉到,那些伤的、痛的、乐的记忆,一滴滴落在回忆里。于是,我取名叫——
珍惜。
小作者的深度模仿堪称无痕,无论在语言的诗意,状物感怀的手法和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认识上都算是达到了“超乎其外”的高度。这当是我们用语段模型导写训练的达成目标。
诚然,有不少人是鄙视从模仿起步练习写作的,我特别想知道当初这样的人是怎么学会拿筷子的,是怎么样学会骑车的。对于初中写作而言,任何眼高手低的理论和言辞都是无益的。对于学生来讲,无论什么方法与理论,切实有效的指导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语段模型导写将在建模、临摹与创生环节上探索更多细致的方法,以期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
[1]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学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