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闻“万花筒”里找亮点——关于增强党报吸引力的思考

2012-08-15文丨张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8期
关键词:适用房要闻社保卡

文丨张 咏

增强吸引力是报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征服读者的根本途径。调查表明,大多数读者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政府新出台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政策十分关注,这为增强要闻版吸引力奠定了基础。对比其他版面,培育要闻版的亮点有着许多优势:稿件来源很充足,且要闻稿件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和权威性,很多新闻信息是读者想要知道却还未知道,甚至很难从其他都市类报纸获悉的信息,这就是隐藏在新闻“万花筒”中的宝石。

增强要闻版的吸引力,关键在于能够牢牢掌握和运用新闻“万花筒”,从中寻觅出最能刺激读者阅报欲望的闪光点。也就是说,要选择最适合当地读者阅读口味、最富有震慑力、最能“拉”着读者思路走的新闻资源,运用编辑手法增大冲击力,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筑起若干足以引起读者关注的“窗口”。具体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善于整合“制造”独家新闻;二是善于写“美文”,把平凡的新闻稿“调剂”成适合当地读者心理的精品;三是写好新闻导语。

1 “制造”独家新闻

如今,读者对独家新闻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是“独家发现”、“率先刊播”。多数读者的阅报心理不仅是想要了解新闻的事实,而对产生新闻事件的背景更感兴趣;有的读者不仅关心新闻本身,也关心与这一新闻有关的其他事件;还有一些读者更喜欢通过了解事件的因果而获得阅报的享受——这些现象为“制造”独家新闻提供了契机。因此,收集整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挖掘稿件深度,拓展新闻的广度,把同源新闻整合成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独家新闻,是增强版面吸引力的一大法宝。2007年四月至五月,泉州市首批经济适用房即将亮相,市民对此十分关注。《泉州晚报》要闻版先后以“市政府决定分配经济适用房”、“外来工可购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今日开始申请”等各个侧面先后发稿,钓起读者的读报胃口,又从经济适用房方案出台的前前后后做文章,最后,编辑把这些相关信息汇集成《首批经济适用房摇号认购》的大稿见报,使读者读到全面、系统、新鲜的“独家”报道,效果很好。此举是党报征服读者最简易而又最可行的编辑手法。

除了根据已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编辑整合,还可以策划与众不同的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占据报纸固定的版面,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泉州晚报要闻部精心策划实施,开辟了“泉州24小时”系列报道,派出多路记者,把全天分24个节点,选择每个时间段有代表性的工作人群,比如网络媒体人、清洁工人、快递公司员工等,记录一个个平凡建设者的激情,描绘泉州24小时奋进不停歇的场景,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

2 打造个性化新闻“美文”

一些读者反映,党报的文章太生硬,都是“官腔”和文件语言,有的读者甚至形容我们的文章是“他说,他强调,他进一步强调”的“三部曲”。这话虽有些偏激,但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要以为“家长里短”、“油盐酱醋”没有人读,其实这些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琐事”,也可用很美的散文式的表达。已故新华社社长穆青,生前一再呼吁“新闻散文化”,可能与此因素有关。所以,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应敢于“标新立异”,只要不违背新闻纪律和新闻规律,围绕既定的中心和主题来发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都应提倡新闻写作的个性化。

党报经常会报道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新出现的便民事物,如何让这类新闻更贴近民生,让普通的市民百姓真正从中受益?有一种“角色扮演”的写作方式很值得借鉴。比如,新的政策措施一出台,记者可以在报道中假设不同类型的虚拟人物,就这个政策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给普通读者当“参照物”。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以典型人物或者“试水”新政策的人物为例,向读者详细介绍。2009年3月,泉州晚报的记者去采访关于农机补贴的新闻。记者没有落入俗套,只请农民简单谈谈买农业机械可以拿到多少补贴,而是详细了解了农田主人老陈在人工、机器耗损、时间等的前后成本比较和收益比较,列出详细的经济账,再用老陈的口吻介绍农民如何从这个新政策中受益,写出了一篇生动的通讯——《陈川林的一笔经济账》,获得了2009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另外,除了新闻本身可以写得更活,在版面的编排上,还可以充分运用图表、漫画等形式。2010年3月22日,泉州首批社保卡发放仪式在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举行,当地村民率先拿到了首批社保卡。在这之前,社保卡的好处在各个媒体已经报道得很充分了,如何再把文章写出彩,成为版面的一个亮点?另外,普通读者都很关心社保卡要怎么用,如何用简洁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面对这些问题,泉州晚报的记者编辑是这么做的:体验式报道+图表。记者跟随村民张美英体验了使用社保卡看病的流程,注意观察每个步骤,并记录了所花的时间,形成了一篇详细的体验式报道。在编版的过程中,编辑用一张图表,反映出用社保卡看病的步骤从之前的8个减少到3个,再配上实地拍摄的图片,普通群众一看就一目了然,新闻也做得充分了。

3 写好导语增亮点

新闻导语长、硬、旧,是长期以来影响报纸版面吸引力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使导语引人入胜?应该根据不同的稿件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写法,营造精彩醒目的亮点。

很多记者写普通的消息稿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管新闻长短或价值如何,导语都超过60个字,有的甚至长达近百字。导语长,文章焉能不长?导语杂,文章焉能不杂?重要性与长不能画等号。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其导语“我中原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昨横渡长江”仅17个字,您能说此新闻不重要吗?

相比叙述式导语,描述性导语有时更让读者有兴趣。记者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空间、时间以及某个细节加以简要描述,形成一个“活镜头”,再引出主要事实。在现场目击式报道中,导语中进行描写的情况比较为多见。

正如突破常规的叙述方式能让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导语也不妨用故事来开头,也就是这些年时髦的“华尔街日报体”。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新闻故事,通常是从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展开,讲述人物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制造悬念,以此激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 “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经常用来表现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项政策法规。这些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报道的中心是由这个人或事引出的主题。

4 总 结

制造版面的闪光点,要善于把稿源优势转化为版面的强项,把官方的政策文件“翻译”成普通百姓喜欢的话,首先就要求采编人员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表象背后实质的东西,聚焦准确,取舍得当。其次,编辑应提高充分、合理利用新闻资源的能力,否则,容易对着大量的新闻稿源感叹“今日没好稿”。再次,编辑要培养独特的视角和紧紧抓住读者心理兴奋点的能力以及追踪精神。如是,将在新闻“万花筒”中寻觅到广大读者所期盼的闪光点,扣动读者的心弦,让要闻版唱成党报的“名角”。

猜你喜欢

适用房要闻社保卡
社保卡遇到问题这么办
不换第三代社保卡影响待遇发放吗
经济适用房租赁相关问题探讨
要闻
要闻
全国超140个城市接入电子社保卡
经济适用房法律问题研究
要闻
要闻
经济适用房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