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合堂课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8-15古丽给娜巴热提
隗 峰 古丽给娜·巴热提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一、大学公共合堂课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教扩招政策的出台,大学在校生数量迅速增长,基于教学设施、教师数量等条件的限制,公共合堂课教学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现有资源不足的矛盾。
但随之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望着在讲台上念PPT的老师,某某系女生李莉感到昏昏欲睡。她打了个哈欠,习惯性地从包里掏出手机转发了条微博,把人人网的“新鲜事”刷了一遍,看看还没到下课时间,又点开腾讯网看起了新闻……”这是目前大学公共合堂课较为典型的一幕。据调查,很多学生把上公共合堂课当做“休闲课”:看课外书、上网聊天、发手机短信、睡觉等“形在而神不在”,我行我素,无视课堂与教师存在的“隐性逃课”现象司空见惯。更有甚者,“显性逃课”问题也相当突出,有资料显示:“大学公开课的逃课率达到50%;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的是82%,经常逃课的是11%。”
这种目中无人的 “课堂冷漠”现象,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的虚化,正严重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高等教育产业化思潮的暗潮涌动,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合堂课教学这种组织形式依然会得以保持。赫尔巴特指出:“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分析导致课堂教学管理虚化的原因,加强公共合堂课课堂教学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二、产生问题的表层原因
一是不敢管。目前大学普遍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组织学生给老师打分,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就是这种方式的举措之一。许多教师认为:如果课堂上对学生管理要求过严,学生就会给任课教师打低分,许多老师对此心有余悸。为了达到自保的目的,便形成了一种与学生之间的“默契”。这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大胆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不会管。从价值感和生命意义的角度看,所有的教师都试图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井有条,井然有序,但由于教学管理的技术性错误、心理性错误以及课堂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不强等原因,加之公共合堂课人数多,管理难度大,往往使得部分教师课堂管理不得要领,要么性格急躁,动辄点名批评,表扬激励少;要么严而失度,简单粗暴,过后思想疏导又不及时或者不到位,学生接受不了,引起学生普遍的逆反心理。
三是不愿管。凡是有教学经历的人都清楚,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教师只要愿意都可以看到,之所以出现“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放任自流”的课堂冷漠现象主要是因为“不敢管”、“不会管”之后的无奈与麻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部分教师是错误观念所致,他们错误的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知道了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应该有学习的自觉性,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学不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所以不需要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再抓课堂纪律。
三、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一)自身水平不足
事实上,许多教师不敢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自身业务素质偏低,基础知识不扎实,备课不充分,不能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自然心虚,加之学校的学生评价方式的存在,导致了教师不敢管。在心理学上有一种“限度检测”现象,是指从学生进入课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了对课堂、教师和自身的探索。于是,尽管教师反复重申自己对违规者的态度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但在学生心目中仍充满了疑问:老师是认真的吗?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把老师激怒呢?惩罚究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用自己的行为对以上问题进行检测。可以说,教师“不敢管”正是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试探后教师一方自觉素质不高、自我效能感不足而选择自保的一种退缩行为。这样的课堂已经造成了对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双重摧残。
(二)管理理念滞后
在众多不会管的教师中间,管理理念的滞后是其管不好的根本原因。管理理念的滞后表现为不能顺应时代、对象及教学理念的变迁。
1.业已发生的时代变迁。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集中进行大面积知识传递需要的教学组织及课堂教学管理遵循一种单向的动作原则,即课堂的所有活动及进程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安排,学生的行动要建立在对教师的严格服从上,因为那个时代的学校无需让学生自己构筑意义,而是将意义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只需要接受就行了。有效的教育过程犹如在生产线上安装零件般快速灌输知识。这种课堂管理主要通过加强教师的权威与效力,确保课堂的秩序性,从而为教师创造面对众多不同需要和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快速知识灌输的极好条件。
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快速地增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要求学生从复制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从学会复制转为学会思考,从个人学习转为协同学习,素质教育改革应运而生。与之相应,新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2.悄然变化的教育对象。从多子女到独生子。多子女时代,家庭生活中责任、互助与谦让是生活常态,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化过程。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作为“小皇帝”的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感、互助与谦让意识较为缺乏,遇到问题容易任性;同时,面对困难与挫折常常表现为心理准备及处置经验不足。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相比较而言具有视野广阔、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求新意识强,独立意识强,不盲从,好争辩等特点。这些特征需要平等、民主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管理与之相适应。
3.教学意义的生命阐释。从斯宾塞到杜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说道:“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一种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的判断,就要看这种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为准。”即所谓“教育准备说”。而杜威认为,这是一种有缺陷的教育理论,因为它完全没有考虑儿童自身的价值和权利,而杜威非常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认为儿童的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他的生活过程。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这样写道:“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这就是生活。”事实上,当教育成为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我们就在不自觉中失去了当下,进而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进而可能失去整个人生。这样教育就完全成为了手段,我们(包括教师自身)便成了工具。这样的学习无法激发学生的生命意义,自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
(三)管理机制失偏
1.院系层面:评价方式失偏。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对于公共合堂课,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终结性评价:一次期末考试的形式。而对于形成性评价,公共合堂课教学则较少运用。这种单一的一次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不仅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迁移,使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没有机会与实践结合,而且还易造成学生的倦怠和懒惰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是课堂上的违纪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之一。
2.学校层面:职称评审机制的失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失偏。一方面,我国现行教师的工资是依据教师的职称和教龄确定,而课时津贴也是职称和上课时数的双重体现。两者都没有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挂钩。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主要和论文、课题挂钩,教学方面只要上够课时就行。虽然高校有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的制度规定,但由于其属于定性评价及其衡量的主观性较强,加之熟人社会好人主义盛行,这一规定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可以说,是科研而非教学决定了教师的命运。因此,教师精力的投入自然重在科研,忽视教学。这应该是高校教师缺乏教学改进动力的根本原因。有教师坦言:“说实话,讲课在整个大学教育里是最被忽视的一块。”
四、大学公共合堂课课堂教学管理改善的策略
(一)大学公共合堂课课堂教学管理改善的宏观策略
首先,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是改善大学公共合堂课课堂教学管理的观念前提。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教育形态的规律说明了教育形态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做出调整。教育形态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仅不能保证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甚至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改革职称评审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职称评审机制方面,尝试建立教学、科研并重的职称评审机制,或者分别设立研究型和教学型职称的职称晋升机制。在利益分配方面,尝试推行挂牌上课制度或者课时津贴上下浮动制度。这是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机制。
(二)大学公共合堂课课堂教学管理改善的微观策略
“有效教师”理论认为:当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技能、教学以及与学生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有良好的作为时,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消解学生的问题行为,并有效地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1.预防性策略。预防性课堂管理策略认为,课堂行为管理的出发点在于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对课堂上的活动和做事程序进行先行组织,建立课堂常规,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教师期望的行为。
第一,设立教学常规,引领学生自查,提升学生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以恰当的课堂常规为基础。坎特理论认为学生的正当行为实际上是一个选择问题,只要想做好,所有学生都能表现出正当行为。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向学生明确而果断地提出其期望和要求,并让学生了解行为规则以及遵守行为规则的积极后果和不遵守规则的消极后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会选择并通过作出选择学会负责。这即是说,课堂不能没有规范,同时,课堂规范还有助于学生课堂行为的社会化,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准则,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信、坚持不懈、自我控制等成熟的人格品质。所以,加强制度管理,如考勤管理、奖惩管理、操行(分数)管理、座位编排管理、提问管理任然是必要的。实际上,课堂常规的制订也是一门学问,课堂常规的制订程序,直接关系到课堂管理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规则的制定最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共同协商的结果。
第二,提高教学水平,吸引学生注意,促进学生智慧生长。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越差,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常常和教师教学水平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常出错误、枯燥无味、方法单调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良好的课堂秩序的。相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积极投入、认真听讲,而且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为进行有效课堂管理打下良好基础。所以,作为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深刻把握学生心理,主动提高授课的科学性、艺术性,不断增加授课的魅力,积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压力。
第三,加强师生互动,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情感性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爱”是课堂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力量,它是人际沟通的桥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双方的爱浸润在课堂行为的整个过程之中。这种爱,需要师生间的理解、信任和真诚来维持和传递。因此,格拉塞的现实疗法就特别强调将课堂建设成一种积极的、富有启迪的环境,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隶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命化教学的观点: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情感得以激发,生命得以滋养,师生共同享受着生命的美好与活力。
2.应对性策略。课堂违规行为的出现,将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并可能危及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权威,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课堂违规行为的管理是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部分,当课堂违规行为出现时,可以采用以下应对策略:
第一,规章制度落实的策略。当我们宣布了课堂规范以后,基于“限度检测”效应,学生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课堂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有意性,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友善的方式同学生讨论分歧,对于学生出现的不正当行为,教师应在“不迷失”的环境中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是出现在谁的身上。是老师的责任,老师应按照规范主动承担行为后果,接受相应惩罚。是学生的责任,应指导学生认识错误接受惩罚,以彰显规范的严肃性。但必须明确的是,制度的落实要以和蔼的语气传递,但表露出坚定地态度,即语气和蔼,态度坚定,使学生通过“限度检测”感受到教师的这份坚定,自觉地接受相应的惩罚。但如果发现是学生的错误后,教师不能很好调控自己的情绪,得理不让人,学生会因为维护自尊而发生严重冲突,使整个课堂陷入一种紧张、难堪的境地。
第二,无意识错误的纠正策略作为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情况,面对这种无意识的错误,教师要注意运用管理的最优化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回报,积极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组织,给予暗示信号,如目光凝视、摇头示意、距离靠近、提问或声音变化等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收心。切不可当场训斥,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破坏集体的注意力。
第三,消除公共合堂课习惯性躁动的策略。公共合堂课由于人数多,且分属不同班级群体,特质不同,兴奋度高,课前准备性往往较差,投入教学的速度往往较慢。针对这种习惯性躁动,教师采用提问组织策略往往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同时为了增加压力,可以采取一个学生的提问得分是全班平均得分的办法,这种办法还可以使构成这个合堂班的各个班级的学生在进入教室后很快地主动投入到课前的准备工作中。
[1]谭发.高校“课堂冷漠”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2]陈时见.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3,(6).
[3]董 耘.高校公共课大班教学质量审视[J].教育与职业,2006,(2).
[4]孙 璐,叶 珊.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0)
[5]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