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型比较与创新型借鉴(上)——苏州经验对伊犁州发展的启示
2012-08-15高翠霞
高翠霞
引 言
新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派了我们新疆6人到江苏省苏州市挂职锻炼。在江苏省援疆工作不断深入,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我从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州来到东部沿海的江苏省苏州市担任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职务,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实践体验,更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认识升华。作为党的意志体现和国家战略实施的基层管理者,不仅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重要的是站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律动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苏州的发展实践是多姿多彩的,苏州的成功经验也有各种版本:有总结为“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次提升;也有概括为“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更有被誉为“苏南模式”、“苏州经验”和“苏州科学发展之路”。但集中到一点,应该是苏州人凭借了自己的聪明智慧、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善于审时度势、敢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够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工业基础,苏州率先向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发起冲击,大力兴办乡镇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为现代制造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所谓的“蓄势”。借助于国家的沿海开放政策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之势,先着一鞭,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脱“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禁锢,从“借船出海”到“三外齐上”再到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大规模引进国际资本以及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州成为了投资者的热土和国际制造业基地,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是所谓的“借势”。蓄势和借势的最终目的还在于“造势”。在具备了足够经济实力的条件下,苏州人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幅度调整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布局,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和修复生态环境,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造足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之势,“十二五”期间正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进。一个时期以来,从《纽约时报》到福布斯排行榜,苏州成了世界关注的新闻热点,先后赢得了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全球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等诸多桂冠,2009年,又获得了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最高荣誉。古老的苏州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伊犁州是新疆富饶美丽的一块宝地,欧亚大陆干旱地区的一个“湿岛”,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资源丰富,素有“塞外江南”、“西陲宝地”之美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2008年又获得“中国十大新天府”殊荣。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历史悠久、辐射中亚市场区位最优、自然条件最好、综合运量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和国际大通道,在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发的重大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也是借鉴苏州经验的核心所在和重中之重。
然而,伊犁州和苏州,除地理位置相去甚远外,人文历史不同,发展基础不一,资源禀赋各异,更重要的是时移势易,发展的时空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已经一去不返,当然也就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苏州经验。关键在于抓住苏州经验“适时适地求新求变”的核心内核,做好做足改革开放和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文章。改“蓄势、借势、造势”为“造势、借势、蓄势”,造扩大开放之势,借区域合作之势,蓄后发先至之势。变“农、工、商”为“贸、工、农”,以贸促工,以工带农,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跟上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先导和动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探索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始终把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建设和资源利用的两个可持续发展。
一、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先导和动力
(一)借鉴苏州改革创新精神,增强伊犁州发展动力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苏州几乎在每个领域都留下了大胆创新的脚印,创造了众多可供伊犁州借鉴的成功经验。根据伊犁州的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借鉴苏州改革创新经验,强化伊犁州的发展动力。
1.适时适地求新求变。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看,没有任何一种做法是一成不变的,并且其内部的各个县市(区)也没有一致的发展模式,而是八仙过海,紧密围绕每一个阶段发展的内外环境形势和核心资源集聚的需求,营造出精细化、精准化的软件、硬件环境加以满足。20世纪80年代,苏州利用计划经济时代集体经济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乡镇企业的发展之路;90年代,在乡镇企业面临体制困境,“苏南模式”面临多重挑战之际,苏州又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台湾产业升级和转移的机遇,走出了一条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新世纪伊始,政府决策者在准确把握外向型经济规律的同时,对科学认识苏州和上海经济发展定位,形成了甘当上海配角的错位发展战略,使苏州迈向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左右,苏州又面临过分依赖跨国资本、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隐忧,政府决策者随即启动了以发展民营经济和创新经济为核心的“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苏州经验的核心价值不是招商引资的方式和手段,而是决策者植根于现实、适时适地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
2.创新政府目标考核制度,建设服务型政府。苏州市大力转变政府执政理念,由管制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推行高效服务——“小政府大社会”;推行透明服务——办事全程公开;推行公平服务——对所有投资商一视同仁;推行规范服务——在法律范围内为所有企业和个人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坚持简政放权,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合理界定政府的决策权限,改革和完善规划决策体制,健全重大事项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方面的程序性、操作性制度。在政绩考核制度上,苏州市先后颁布了《苏州市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与考核细则(试行)》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的精细化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对政府各方面的工作的考核实行精细化、差异化的目标与标准,政府绩效的考核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
3.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建立了科技金融联动机制。苏州人认为,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宏观经济的关键调节器,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内涵与实力。金融创新能更好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叠加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因此,苏州市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坚定不移打造“一个中心,几个集聚区”的目标(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苏州区域经济、辐射延伸金融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银、证、保等金融机构的集聚区,风投、创投和产业投资等股权机构的集聚区,企业上市公司的集聚区,金融服务外包的集聚区和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区),扎实推进融资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制创新、金融监管创新和金融环境创新,努力做大银行业,做强保险业,做活证券业,做宽创投业,做优信托业,做精期货业,做特新金融,做实地方金融法人,努力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化、金融业务的特色化和金融服务的精细化。近期,苏州市以融资方式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加快中小企业金融创新、城乡一体化金融创新、加快文化金融创新、法人金融创新、上市融资创新、股权投资创新、金融服务创新、营造优良金融创新环境为工作重点,努力使金融创新更好地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近年来,伊犁州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与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伊犁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暂行规定》等11个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绩效考评制、服务承诺制、同岗替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失职追究制等相关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行政管理公开透明,政府效能明显提高;通过统筹规划、创新发展、培植龙头企业、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等措施,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伊犁州的体制改革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是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未能体现各个地区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二是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融资难度较大等问题,未能从制度上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基层经济体制改革未能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供应等方面形成合力。
1.解放思想,鼓励大胆改革创新。伊犁州在推进改革创新中,必须解放思想,结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改革创新,使体制设计适合伊犁州发展实际;同时要大胆放权,鼓励各领域、各区域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胆改革创新。
2.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伊犁州地域辽阔,区域环境与资源不同,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差异大,在制定各地区考核指标时,应实施分类考核。将各县市、乡镇进行分类,制定分类考核的指标,对于各类开发区应该强化对地区生产总值、招商引资、产业结构、技术改造等经济类指标的考核;对于霍尔果斯等口岸地区,强化其服务、贸易、物流等指标的考核;对于农牧业为主的县市、乡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化程度等方面的关注;而对于昭苏、特克斯等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则可以弱化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加大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评估。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合理界定政府决策权限;改革和完善规划决策体制,健全重大事项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方面的操作性制度;加强行政监督制度建设,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强化政务公开和行政问责,完善监督机制,优化政务和商务环境,提高全州政府服务水平。
3.强化金融创新,推动科技金融联合。一是要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创投机构和风险投资人向伊犁州汇集;通过提供贷款担保、债券发行担保和购买可转换债等方式,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规范私募基金的运作模式,广泛动员民营资本参与产业基金投资,形成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的强大资本力量;积极与国外具有产业技术优势的国家合作设立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主导产业的战略性投资。其次要大力推行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政府基金、金融机构、社会担保机构等共同构成的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创建科技型企业质押担保中心,探索科技金融合作创新模式;建立和发展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评级和技术评级制度,探索发行科技型企业可转换债券和中小科技型企业集合债券;筹备建设科技金融控股集团,优化和整合区域科技金融体系,进一步聚集国内外优秀的金融机构和人才。三是要完善创新资本退出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的证券交易市场和券商联系与合作,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完善技术产权的评估和交易体系,与全国各大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立挂牌交易的直接通道;与银行合作开发股权抵押贷款,支持和鼓励发展形势比较好的企业赎回风险投资股份;以产业基金为引导和杠杆,促进有利于产业整体发展的参股、收购和兼并,激活区域内企业的股权交易。四是要大力打造各类金融产业集聚区,汇聚各类金融机构、人才、信息、服务,形成金融服务高低。
(二)借鉴苏州开发区建设经验,改善提升伊犁州投资环境
苏州市在开发区建设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2010年全市拥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开发区等9个国家级开发区,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73.8%;开发区成为苏州对外开放的龙头、吸引外资的重要载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与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设施完善的新城区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在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如下。
1.多元投入,双模式开发。有偿出让开发区内的土地使用权,以地生财;资金充实条件下的“富开发”模式和资金短缺条件下的“穷开发”模式相结合;以现有的土地、少量的资金与外地企业“合作开发”;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开发区内的土地按项目进程分批征用,先安排外商投资项目、后安排内资一般项目,先集中力量把基础设施搞上去,尽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工厂能迅速投产见效,后逐步完善,综合配套;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借壳上市、参股上市等资本运作,从资本市场筹集建设资金。
2.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各开发区都是由国内外著名规划公司(院)设计,确保规划的高起点。如苏州工业园区在建园之初,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并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在规划中率先引入“白地”、“灰地”、“弹性绿地”等先进理念,对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实施弹性控制,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目前,园区开发现状与十几年前的总体规划蓝图基本一致,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成了吸引投资者的“法宝”。
3.三位一体,综合发展。苏州开发区在发展目标的选择上,突破了发展经济技术为唯一目标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综合目标,即:“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集聚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三种功能合一的目标和方向。如苏州高新区首期开发的25平方公里范围内,中部是商贸区、居住区,外围为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区,区内生产与生活设施相配套,金融、贸易、信息、科技、经济相协调。
4.沿轴近城,群落联动。苏州市大多开发区具有“四沿展开”的特点,即沿长江、沿太湖岸线、沿沪宁铁路线、沿沪。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借助现有的地理交通等自然优势,把各种生产要素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利用资源的生产力布局,提高经济的集中度。从功能和等级格局上,苏州开发区体现出“众星拱月、群落联动”的特点。每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周围,都集结着不同层次的开发区,如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围,环绕着吴中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以及枫桥、木渎、甪直、娄葑等一大批乡镇工业区。这种布局模式,使各级各类开发区能够资源共享、互补联动。
5.环境驱动,完备服务。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打造“亲商”为理念的精细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建立了更符合园区发展实际的新型海关监管体系,包括进出口陆路口岸以及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首创电子报关和空陆联程通关模式,设立虚拟国际空港功能,进出口货物可直接在园区一次性办理通关手续,形成在国内、国际领先的海关监管机制;三是建立“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亲商服务机制,定期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帮助协调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重视产业平台的建设,不断扩展、完善,平台建设运营的模式。
近年来,伊犁州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工业园区建设的标准和水平还不高、服务功能还不完善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借鉴苏州开发区建设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伊犁州的开发区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指引。在“全州一盘棋”的原则下制定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全州开发区的功能组合和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阶段性重点、大型基础设施等等做出统筹安排,编制开发区内部产业链群、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依据产业特色定位,对产业链条进行梳理,明确产业发展路径、重点环节,并制定核心技术路线图;规划人才、技术、检测认证、信息、中介服务等平台体系;高标准的全盘规划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优化发展模式,克服要素瓶颈。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苏宿工业园等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区的经验,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对口县区寻找互补性强、实力雄厚的开发区、大型国营和民营企业,合作共建各类产业园区,以伊犁州之资源、能源、土地、口岸(市场)、政策优势,换取东部地区成熟经验、建设管理人才、资金、招商平台、信息、技术等等伊犁所匮乏之要素,实现跨越式共赢发展。
3.狠抓体制创新,优化服务环境。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推进开发区管理机构职能转变,压缩管理层次,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的集中管理模式和科学规范、便于社会监督的行政规章制度,使企业在开发区内得到全程、便捷、优质的服务和管理;摸索在开发区确立合理的财力分配管理体制,确保开发区财政、开发区金库高效有序运行,为开发区建设提供财力保障;选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优秀专业人才,按专业和不同时期的需要分期分批赴苏州进行培训。
4.强化平台建设,支撑产业集聚。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业平台系统开放式地向企业和用户提供研发、设计、投资、担保、技术、咨询、信息、人才、检测、认证、法律、会计、产权交易等服务,满足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要素需求,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发展软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把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的平台建设运营作为招商重点之一,推进平台建设的社会化、虚拟化、企业化、网络化和多元化;将旗舰型或平台型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作为战略重点;通过税收、资金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建设产业平台并开展社会化服务;注意平台建设随产业发展阶段要素需求不同而表现出的时序性,在产业孕育期重点建设信息平台、咨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担保、孵化和人才平台;在产业成熟期重点关注人才、检测、认证、法律、会计和产权交易等平台的建设;在产业成熟后期依靠创新、技术、研发、设计等平台以使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三)借鉴苏州对外开放思路,加快伊犁州外向型经济发展
伊犁州的最大的潜在优势是外向型经济,近年来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与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规模、质量、效益相比,总体运行水平、质量效益都偏低,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依靠低价劳动力、利用外资规模小、结构不合理。“走出去”的规模、服务水平等都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长期以来,对内的合作深度不够,“内资”的利用缺乏科学系统的战略谋划,未能充分释放伊犁州自身在对内合作中的突出优势和潜力特点。
借鉴苏州经验的关键是,按总体战略布局,构建一套科学而强有力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个区块和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结合伊犁州的优势和短板,顺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规律和阶段,明确伊犁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总体定位和阶段性定位,并相应地确定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构筑东部和伊犁州优势资源对接的桥梁,将其建设成为东部地区向中亚“走出去”的纽带,共同“走西口”全方位加速推进向西开放步伐。同时要搭建政府合作平台,开展政府层面的战略合作,对双方的合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推进政策,克服障碍和瓶颈,营造良好氛围环境。重点是推动东部优势特色产业转移在伊犁州各开发(园)区落地的关联度。
目前,从苏州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来看,东部面向欧美、日韩等传统发包国发展高端服务外包必须转型升级,存在激烈的竞争。相比之下,中亚、西亚等国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互补性强,人力和技术资源结构差异大,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非常适合作为外包目的国。然而,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伴随而生的信息鸿沟成为制约东部地区面对中亚地区开展服务外包的最大瓶颈,伊犁州的平台作用,有望成为打破这一瓶颈的最佳途径。伊犁州与中亚许多国家地域相邻、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应尽快在伊犁州打造东部地区针对中亚地区开展服务外包的区域总部,可以克服语言、文化、信息等多种障碍,架起东部服务外包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及全球市场之间的畅通桥梁,实现多赢目标。伊犁州会在政策上给予最大倾斜,在人居环境优越、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语言人才较为充裕的伊宁市、奎屯市等城市核心区域规划建设服务外包集中区,吸引东部地区服务外包企业集聚,打造国内企业针对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市场服务外包的区域总部。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外向型经济发展工作,决策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企业界、发达地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策咨询顾问,提供咨询和指导。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释放各区块、各条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外向型经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各类特殊监管区,形成政策和服务高地以集聚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加快建设各类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自由贸易区等特殊监管区,构建物流通关大平台。通过政策优势和功能优势,吸引龙头型出口加工企业、具有世界性经营网络和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跨国采购中心、国际航运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入驻。加快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口岸增值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与中东部地区合作建设虚拟口岸,优化本地外贸产品结构和层次。利用口岸所具有的政策、信息、通关能力、地缘等等优势,开展虚拟口岸建设,最大限度地简化手续、节约时间和成本,提供优良服务,并强化有关基础设施的对接。在为东部地区拓展出口市场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口岸外贸产品门类,提升外贸层次和附加值,实现共赢。以市场建设和各种展会平台为重点,推进外贸发展。在合作中心、物流中心、客服中心、中央商务区等重大项目的推动下,着力建设食品、百货、纺织、农产品、建材、电子、机械设备、化工等专业市场,吸引国内外客商,货物集聚口岸,提高口岸对外贸易水平。充分发挥贸促会、商会和边调协会、哈洽会平台的作用,组织外贸企业积极参加“亚欧博览会”、“西洽会”、“哈洽会”等,推介合作中心和口岸,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口岸,为企业搭建平台,结识中亚客商,创造贸易机会。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扩大自营进出口业务,狠抓大型外贸企业建设,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知名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外贸企业总体的升级。
(四)借鉴苏州招商引资方式,承接东部产业战略转移
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招商引资是关键环节。而苏州的招商引资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也积累了众多成功的经验。
1.多样化的招商方式。主要有链条式招商、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拜访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网络招商、领导招商等九种招商方式。多样化的招商方式,是苏州招商成功的核心秘诀。
2.重视软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硬环境包括完备的基础设施环境,优美清洁便捷的生活环境等。如昆山市政府为台胞专门建立了住宅区、商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在昆山建起“台湾一条街”,街道两旁有近50家台湾人开的各种饮食店,为外商营造一流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再如,苏州新区是日本企业投资聚集的区域,为了能让日本投资者适应新区生活,新区投资建立“新区商业街”。街上有适合日本人生活习惯的料理、酒吧、KTV服务项目,服务员用日语为客人服务,让日本投资者感受到份外的亲切。通过软硬环境两手抓,苏州人着力营造出一个企业低成本、高效运行的环境,吸引全球客商入住。
3.狠抓招商队伍素质提升。通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狠抓干部培训,调动群众积极性,着力建设了一只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招商队伍。他们谙熟产业结构、产业链条、世界资本流动等经济知识,精通多门外语,在商务洽谈和礼仪接待方面具有出众的表现。
4.不断提升区域形象和品牌。苏州把投资推介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重心位置,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每年均在国内外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招商引资活动,并在海内外核心报刊、广播电台、国际航班座位上做宣传,有效推介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不可否认,苏州、昆山已成为中国一张响亮的名片,在众多投资者心目中被认为具有极大投资价值的地方。
当前,伊犁州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应紧扣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站在中亚腹地国际大通道的陆路节点,抓住全面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和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在大力建设好承接载体的同时,学习苏州招商引资经验,使更多的江苏及东部优秀企业家到伊犁州投资兴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新疆转移。为此,一是抓认识,更新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使人人都认识到来投资的企业家是亲人,来帮助伊犁州招商引资的是恩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干部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罪人;二是抓环境,创造优越的政策服务环境,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做到政策环境上投资者怎么顺心怎么办,法制环境上投资者怎么安心怎么办,服务环境上投资者怎么提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怎么做,人文环境上投资者怎么舒心怎么办;三是抓队伍,培养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专业化招商干部队伍,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的问题。招商干部要有招商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还要讲奉献,发扬苏州的“四千四万”精神——出动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四是抓宣传,大力宣传伊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等优势和产业定位,充分发掘伊犁州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提高伊犁州在招商目的地的知名度;五是抓网络,招商引资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过滤信息、跟踪信息的过程,要交上一批朋友,打进当地的商会和各种行业协会,挖掘各种信息渠道,构建自己的信息平台,撒下一张天罗地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