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及完善策略

2012-08-15周绿林詹长春

中国医疗保险 2012年1期
关键词: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

周绿林 吉 莹 詹长春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镇江 212013)

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及完善策略

周绿林 吉 莹 詹长春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镇江 212013)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主要是以公费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由于居民医保缺乏强制性,学生参保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毕业后1~2年内处于失业或非正规就业状态,这个时段成为保障空白;大学生医保存在时间断档、地区和制度间衔接困难等问题。因此,解决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期间的医疗保险问题,建立与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衔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医疗保险;问题;对策

在全民医保目标初步实现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缺乏稳定、持续和统一的制度安排。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办法对于巩固全民医保意义重大。

1 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公费医疗。国家对部委所属院校大学生每人每年拨款60元,省属院校大学生每人每年40元。公费医疗制度在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方面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医药价格的快速上升,有限的公费医疗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医疗需求,沉重的医疗费用使学校、学生和家庭不堪重负,学生身患重症、绝症只能靠社会募捐筹集医疗费用。

传统公费医疗的弊端逐渐暴露,高校纷纷开始对大学生医疗保障模式进行改革,包括公费医疗+商业保险模式、商业保险取代公费医疗模式和医疗救助模式等等。但无论是何种模式,都由于筹资机制不稳定、保障能力有限、缺乏制度保证等问题而难以为继。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11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坚持自愿原则,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再次提出:“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这是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的重大改革,但由于缺乏强制性,并且个人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使得大学生参保并不积极,这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完全贯彻执行,目前仍有部分地区保留原有的公费医疗,两种体制的衔接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1.2 大学生医保现状分析

继《指导意见》出台后,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也积极提出具体执行方案,有些地区规定计划内招收的大学生仍然享受公费医疗,将原有不享受公费医疗的高职、民办院校招收的计划外学生纳入到城镇居民医保范围。有些地区则采取自愿的原则将全部在校大学生纳入到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仍然以公费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为主,各高校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购买商业保险以确保得到更全面切实的保障。从实践来看,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1.2.1 参保范围较广。大学生医保的参保范围包括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从而改变了民办院校学生没有医疗保障的局面,社会医疗保险的公平性逐步得以体现。

1.2.2 个人缴费较低。大学生医保的筹资由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两部分构成。其中财政补贴是主要组成部分。如江苏省镇江市实行的学生少儿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大学生每人每年筹资标准为120元,其中财政补助每人每年70元,学生个人缴费50元。低保对象由政府全额补助。

1.2.3 保障重点是大病。大学生医保的保障重点为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按照属地原则参加学校所在地的城镇居民医保,大学生按照当地规定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参保居民。

1.3 大学生医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3.1 参保率较低。参保率是医保的一个重要指标,参保率高低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密切相关,参保率低,风险就大。参保率不高表明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不广,也为今后医保基金支付埋下隐患。《指导意见》出台三年多来,各地大学生参保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未达到全覆盖效果,部分大学生尚游离在居民医保门外。究其原因,主要是参保坚持自愿原则,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对医疗保险认知少、缺乏健康风险意识等原因没有参保。

1.3.2 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偏低。大学生是无收入群体,医保筹资水平较低,因此保障的重点是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就医多为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意外伤害,较少出现重大疾病及住院现象。而在很多地区,普通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并不高,部分地区甚至未将其普通门诊纳入报销范围。并且,城镇居民医保有年度内最高补偿限额,因此重大疾病的保障能力有限,学生一旦患上大病,医疗费用依然是沉重的负担。

1.3.3 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划分统筹区域,实行属地管理。而大学生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毕业离开统筹区域之后,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并且,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部分学生毕业后1~2年内处于失业或非正规就业状态,这个时段最容易失去保障。没有收入来源以及医保待遇的终止,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生活举步维艰。

2 大学生医保需求的特殊性分析

大学生医保需求的特殊性是由其特殊的群体特征和行为特征所引起的,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具有以下特殊性。

2.1 同质性较强、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特征

大学生群体年轻,热爱运动,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意外伤害;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任务繁重,而且对于今后的就业、深造等问题还需考虑,心理负担较大;大学生过着群居生活,组织化程度较高,生活范围相对狭小,校园内人口分布密度大,一旦出现传染病,后果较为严重。这些因素决定了大学生医疗保障应该具有保障责任范围广、保障体系复杂的特征。

2.2 患病率较低、医疗费用发生较少的良好健康特征

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口而言,大学生群体患病率相对较低,医疗费用发生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门诊病人的人均医疗费用不到全国总体人均医疗费用的25%;大学生住院病人的人均医疗费用也仅为全国总体人均医疗费用的40%左右。这一特征为大学生医保制度的广泛实施降低了难度、敞开了方便之门。

2.3 对家庭和社会高度依附,无固定收入的经济特征。大学生作为无固定收入的群体,社会和家庭赋予他们最主要的责任是学习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无论是必要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还是休闲娱乐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经济支持,对社会和家庭都有很强的经济依附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建立大学生医保制度时,尽可能让个人少缴费或不缴费。

3 完善大学生医保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多层次的医保体系

3.1.1 统一参加城镇居民医保。鉴于大学生与城镇居民均具有无固定收入的特征,建议国家可强制性地统一要求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因为,社会保险必须达到一定的覆盖范围才能实现社会互助共济,这是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所决定的。由于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保对象大多为弱势群体,自身没有收入,强制征收有困难,《指导意见》确定了自愿参保原则,使得参保率无法得到保证。笔者认为,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如德国、英国、法国规定,大学生必须全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美国人保险意识强,再加上多数大学和州政府的强制要求,参保率也很高。大学生医保只有坚持强制参保原则,保证全员参保,才能彰显社会保险“均衡负担、分散风险”的功能。

3.1.2 建立完善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制度。大学生重大疾病发病率较低,但是一旦发生,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建议尽快建立完善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制度。一方面,设定大学生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最高限额,将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对超过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设立大病统筹基金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可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生和费用支出过高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补偿,医疗救助制度由民政、教育、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等组织牵头建立, 由国家财政、教育基金、福利基金、社会募捐等构成其基金来源。

3.1.3 鼓励参加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所提供的仅仅是基本医疗保障。商业保险可以支付社会保险不予支付的费用,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因此,在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基础上,应鼓励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辅助。社会统筹基金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到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再投保,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如镇江市自2010年1月1日起实行的自费补充医疗保险,从统筹基金中划出一部分,在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再投保,对参保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自费医疗费用进行补偿。

3.2 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应当根据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对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程度来设计。目前大学生医保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还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其基本医疗需求。各级政府应适当提高筹资标准,尤其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学生的医疗保险待遇。年度医保基金结余率若过高,应开展二次补偿。

大学生医疗消费基本为常见病、多发病,多数地区的普通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偏低,甚至未纳入可报销范围。应借鉴国际做法,扩大疾病覆盖范围,提高普通门诊补偿水平,并适当提高特殊病种报销比例。

3.3 着力解决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

当前的大学生医保存在时间断档、地区流转手续繁琐和制度间衔接困难等问题。因此,建立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有效衔接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借鉴法国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的做法,毕业到正式工作期间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和原来一样享受医疗保险。可以规定在校期间的连续参保年限与其就业后参加的职工医保相衔接,或进行相应的折算。这样,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障,提高其参保的积极性。

[1]Weinstein J.School-based health centers and the primary care physician: an opportunity for collaborative care[J].Primary Care, 2006(2):305.

[2]Leslie J.Religiosity and general health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 response to O’Connor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4(3): 485-494.

[3]沈延兵,余筱箭,杨帆.美国大学生意外伤害和健康保险对我们的启示[J].上海保险,2003(6):45-47.

[4]赵永生,尹阳娜,李雯雯,等.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9):28-32.

[5]王桂萍.基于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的途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6):86-87.

[6]石祥,周绿林.关于建立大学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17-19.

[7]吉莹,周绿林.江苏省大学生健康状况与医疗保障需求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5):591-593.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Lvlin Zhou, Ying Ji, Changchun Zhan (Jiangsu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njiang, 212013)

Up to now , health insur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re mainly dominated by Public health services and Urban resident basic medical insurance(URBMI).Due to the lack of mandatory of resident medical insur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insurance is hot high.Some students are in a state of unemployment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ng from school 1-2 years, this period their security is blank.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n college student health insurance, such as temporal suspended and connection difficulties between districts and institutions.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 important to solving the health insurance problem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period form graduation to obtain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 a bridging mechanism to connected with the medical insurance for urban employees and residents.

college student, medical insuranc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F840.684 C913.7

A

1674-3830(2012)1-20-3

10.369/j.issn.1674-3830.2012.1.5

2011-12-15

周绿林,博士,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医疗保障和卫生政策。

猜你喜欢

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准全民公费医疗”可行吗
贵州:三重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
某大夫的望闻问切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