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读书特点及其启示

2012-08-15赵士红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读书

赵士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0)

毛泽东的读书特点及其启示

赵士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0)

读书实践塑造了毛泽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毛泽东的读书方法非常独特,具有博览群书,发展创新;勤动笔墨,大量批注;学思结合,领悟真谛;考察社会,读无字书;学贵有恒,惜时如金等特点。认真总结他的读书特点,对于我们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营造全民热爱读书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读书特点;启示

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书,同他的伟大实践一样,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在20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的领袖人物中,毛泽东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与其相比。毛泽东的读书实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认识和了解他一生的读书情况,学习他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精神,对于我们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营造全民热爱读书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读书的特点

作为领导者和政治家,毛泽东经常把读书与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用以指导当前的工作。概括地讲,毛泽东读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博览群书,发展创新。毛泽东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之所以比他同时代的许多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毛泽东的阅读范围十分宽广,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以及工具书等,共11大类。除了读常用的马列经典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述外,毛泽东还有兴趣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的书,并注意其中一些细琐的观点。例如,长征刚到陕北,他在同斯诺的谈话中,曾令人意外地谈到了英国科幻作家H·G·威尔斯的作品,威尔斯写有《星际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时间与机器》等作品。在读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时,他曾细细圈画其中关于“胭脂米”的一段考证文字。1972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乘飞机外逃,有关人员问毛泽东怎么办,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近年经过查找才知道,这句话出自清朝嘉庆年间的一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何典》。毛泽东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他不仅能广泛吸纳书本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实践经验,因而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讲矛盾问题,只使用了“矛盾的特殊性”概念,没有提出“矛盾的普遍性”概念;在讲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导方面时只论述了它们的决定作用,没有讲矛盾地位的转化问题。毛泽东读此书时写了1200字的长批,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提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重要思想。毛泽东的论述,一方面将苏联哲学教科书向前大大地推进,在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原理;另一方面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2.勤动笔墨,大量批注。“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读书方法,也是毛泽东一生都在实践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终生坚持不辍。毛泽东读书勤于动笔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内容摘录。青年时代,毛泽东课堂听讲写讲堂录,课后自修写读书录,选抄全篇文章有选抄本,摘录精要有摘录本。毛泽东长期保持着这种做读书笔记的习惯,1937年9月,他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时,就曾作3000字的摘录。二是标记符号。毛泽东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_、√、斜线、竖的波浪线、单杠线、双杠线甚至三杠线等各种符号。他青年时代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毛笔加以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一直陪伴他的一套乾隆十二年武英殿版线装近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圈点、勾划的标记。中南海菊香书屋内毛泽东的藏书有10万册之多,其中不少书由于他反复阅读,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圈点、勾划,以至朱墨纷呈、点线交加。三是旁注批评。毛泽东读书有爱写批注的习惯。早年他读十万多字的《伦理学原理》,批注就达2万字。延安时期读苏联哲学教科书等10本哲学书籍的批注约2.7万字。在这些书上,毛泽东的批注文字密密麻麻,书页的上下两端、边白中缝都是。不仅如此,还划有各种符号。新中国成立后他读文学、历史古籍的批注,大多收录在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他的批注有短有长,不拘一格,短的只一个字,长的达2000字。批注内容极为丰富,似串串思想“珍珠”。四是读书日记。写读书日记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读书方法。1938年2月1日毛泽东开始写中断了多年的读书日记。他在日记开头写道:“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此后,他每日认真记下读书进度。五是改错纠谬。对书中不正确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也用批注形式改正。早在青年时代,他在读《韩昌黎文集》时,凡是他认为道理讲得不对的地方,便打叉、画杠,写上“不通”、“荒谬”等眉批。《南史》的《孔靖传》讲道:“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正确,认为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读《辩证唯物论教程》时,毛泽东用简略的话指出不正确处,如,“此例不甚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等。毛泽东治学非常严谨认真,就连书中的错别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也一一加以纠正。

3.学思结合,领悟真谛。毛泽东读书虽很刻苦,但不死板。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领悟能力极高,没有丝毫的书呆子习气。他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观点、方法。正是坚持这种科学的读书方法,毛泽东才领导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是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毛泽东提倡“三复四温”的读书方法。《资治通鉴》他读过17遍,《共产党宣言》他读了一百多遍。《资本论》很难读,但毛泽东读《资本论》留下的批注有4个时间。毛泽东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二是相同内容的书不同版本对照着读。相同的题材内容,毛泽东习惯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版本对照起来读。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还专门写条子说,不光要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读《楚辞》时,曾经要了十几种版本对照起来读。他曾对领导干部讲:要读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三是注重讨论式地阅读。毛泽东读书还喜欢经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延安时他专门组织了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十多页,然后各自谈看法。1959年底还专门组织读书小组到杭州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了2个月,议出了许多好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就是毛泽东在这次阅读中提出来的,这是我们20世纪8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认识源头。四是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读书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基本特征。毛泽东读书的‘四多“中的”“想得多、问得多”,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常引用孟子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提倡不要迷信书本,要结合实际进行独立思考。毛泽东读书所写的批语,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书中内容有赞成的,有不赞成的,很多又是联系到中国实际的。在阅读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一书时,他写下了“不必抄斯大林”的批注。毛泽东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突破了斯大林的某些模式,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4.考察社会,读无字书。毛泽东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作实际考察。他说过:“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1]早年求学时,他在《讲堂录》中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917年暑假期间,为了了解更多的社会风情,毛泽东曾邀请同学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作社会考察。这次游学,他们走了5个县,行程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物,特别是贫苦的劳动者,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通过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他产生了要对自己国家的状况作研究的浓厚兴趣,于是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学会的学友旅欧勤工俭学,而他自己却坚持先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2]。这个决策,对他一生发生了很大影响。在延安整风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有实践经验的人,要向书本学习。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读书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不联系实际,不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就会变成死读书,或者叫读死书。避免死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投身到实践中去,就是搞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实。1941年8月,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调查研究蔚然成风,这对于转变党的作风,保证中国革命的胜利,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能成为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因为他非常注重实践,注重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对中国历史状况的了解。毛泽东曾说过:“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打仗也是这样,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毛泽东一生作了大量社会调查,比如井冈山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年内战时期,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以及对富农的政策,等等,都是他从农村调查中得来的。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与研究加上他在家乡农村生活17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着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人提出的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的经验总结,是希望党的干部都能具有全面的知识,做好党的工作。

5.学贵有恒,惜时如金。毛泽东认为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他强调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第一种习惯就是珍惜自己的时间,一分一秒都要过得有价值。学生时代,毛泽东曾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治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珍惜时间的良好读书习惯。他经常每天一大早就到湖南省图书馆看书,午饭随便买点吃的,然后在图书馆里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毛泽东就是利用业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外出时,毛泽东首先考虑的也是要带些什么书。到了外地,他也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以便随时能利用点滴时间看书。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毛泽东自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月8日那天,他已处在弥留之际,全身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毛泽东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读到老,达到了读书是生命的第一需要的境界。

二、从毛泽东终身学习的实践中可以得到的几点启示

读书是铸就“博学善思型”干部的基本功。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读书精神,认真学习,不断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自己的人生成为书香人生。

1.要像毛泽东那样,有一种求知欲望,有读书的兴趣和爱好。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选择读书学习就是选择进步。论读书,毛泽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一生除了工作就是攀书山、游书海,胸藏万卷。其读书之多,爱书之切,用书之善,简直到了出神入化之境。毛泽东的学问很大,知识非常丰富、非常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总是从书本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开拓自己的认识领域和思想领域,获取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同他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毛泽东酷爱读书的精神,影响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在他的熏陶下,党内形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的风气,涌现了不少“读书英豪”,如陈云、胡耀邦、李瑞环等。李锐在《胡耀邦传》的序言中写道:“他(指胡耀邦——作者注)14岁参加革命,只读过半年初中,但他一生手不释卷。从二十四史到西方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到各种社会学说,中外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以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书籍,包括圣经、辞典都精读或涉猎。他认为,没有广博的知识,就做不好工作。‘博古通今’四个字用在他身上是适合的。”老一辈革命家这种博学精神,为我们今天读书树立了标杆。一份针对党政干部阅读习惯的调查资料显示,40%左右的受访干部每年购书4—6本,少数干部每年只购书1—3本,个别干部每年一本书也不买。这说明,对照中央的要求,领导干部在读书方面的差距依然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总认为工作忙、应酬多,抽不出时间读书。以干代学成了普遍现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学历过了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有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的隐忧。他们也想不到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就会产生本领恐慌,甚至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我们应该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拿出决心和毅力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成为学习型干部,是非常重要的。领导干部只有加强读书学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才能做好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对读书没有兴趣,一看书就头痛。这种状况应当改变。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起来的。1957年,毛泽东在给他的秘书林克的一封信中说:“你可看点理论书。你需要学理论。兴趣有,但不甚浓厚,应当培养。慢慢读一点,引起兴趣,如倒啖蔗,渐入佳境,就好了。”现代人喜欢品酒、品茶,其实好书也是要细细地品味的,在书香中潜心静气、全神贯注、神我两忘,唯有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心得来。如果只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不仅味同嚼蜡,也白费了读书的大好时光,时间一长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是记忆规律告诉我们的必然结果。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原因无它,熟能生巧而已,自然就能将书中的精华化为己用。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在于其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好书品读。读好书,就如同交友,可以长学识、增见识。所谓“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人多少是同心”。总之,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读书作为兴趣、作为爱好、作为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2.要像毛泽东那样,读书是为了应用,从书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毛泽东读书,不是为了文凭,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更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他非常重视学以致用,他从阅读中,唤起了自己的爱国热情,他的许多重要的治国策略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理想,开始读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书,寻求解决中国落后问题的办法,但是没有找到。后来,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书,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且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从未动摇。毛泽东从马列著作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真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才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见,一个人要提高自身素质,就得努力多读书。读书既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提高,注重量与质的有机结合。量指的是博览群书,指读书的范围,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科技、法律、外语等都要尽量涉猎。质指的是读书的效益。在质的提高方面,关键是要讲究读书方法,把握规律,提高效率,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形成学用结合的良性循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学不用,就会陷入“本本主义”。防止和克服这种学而不用的自满情绪,需要牢固树立实践标准。是不是真学、善学,关键在于能不能用理论解决问题,标准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取得了多少成效。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学用相长。人生须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思考实践结合起来活学活用,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真正体现读书的巨大价值。

3.要像毛泽东那样,读书要发扬“挤””钻””底”三字精神。没时间、看不懂、坚持不下来,这是很多现代人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实,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用“挤”“钻”“底”三个字轻松反驳了这些理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肯定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时又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多读书、读透书、学习到底的方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当坚持和发扬毛泽东提倡的“挤””钻””底”三字精神,读好书、勤读书、善读书。一是用“挤”字解决没时间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没有功夫”已成为不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开会的时候,人多得很,就要挤进去,才得有座位。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裳了,这就是木匠向木头一“挤”,木头让了步,才成功的。自从木头让步以来,多少木头钉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让让步,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3]。毛泽东无论是在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都经常与书为伴,从不放松学习,为全党作出了表率。鲁迅先生说,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愿挤,总会有的。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要发扬“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二是用“钻”字解决看不懂的问题。毛泽东指出,看不懂这种情形的确存在,有的同志“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看不懂的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的道理,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读不懂的东西要当仇人一样地攻它。现在有些人是不取攻势只取守势,那就不对,马克思主义决不会让步,所以不攻是得不到结果的。从前人称“校对”为“校仇”,校对确实很难,非以仇人对之是不胜所为的。对于难,我们要像仇人一样地进攻它,对于仇人我们是不讲感情的。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固然很难,如果我们以“仇人”的态度不讲感情地攻它,一定是无攻不破的,一定可以把它的堡垒攻下来。过去韩文公《祭鳄鱼文》里,有一段是说限它三天走去,三天不走,五天、七天再不走,那就不客气,一刀杀掉。我们要像韩文公祭鳄鱼一样,十天不通,二十天,三十天,九十天……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这样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东西变成看得懂的。正面搞不通,可以从旁的方面着手,如打仗一样,顽强的敌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袭侧击,四面包围,把它孤立起来,这样就容易攻下。学习也是一样,正面的东西一时看不懂,就从旁的东西看起,先打下基础,就可以一点一点地搞通正面的东西。“攻城莫畏坚,攻书莫畏难”[4]。学习掌握改革发展中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也需要学会这种“钻”的精神,“攻”的办法,在悉心钻研中把观点搞清楚、把原理弄明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三是用“底”字解决坚持不下来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学习的最大敌人是学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满足了,就不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5]。不坚持到底就是半途而废,那会一无所成的。我们相信,只要采取学到底的方针,一定可以克服自满的坏现象。毛泽东有句名言:“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知识无止境,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也是无止境的。正像毛泽东所说:“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常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界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人们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要落伍。一旦停止了读书学习,不动脑筋,人的思想就会僵化,人的身体也会加速衰老。终身学习,终身受益,这是至理名言。读书贵有恒。读书关键在于坚持,在于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有知识的积累。只有积累,才有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才有思想的升华。

[1]石仲泉.毛泽东一生中都读了哪些书[N].北京日报,2007-07-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474.

[3][4][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0-181,180,184.

[责任编辑 张敬燕]

A841

A

1671-6701(2012)04-0014-05

2012-06-27

赵士红(1965-),男,河南周口人,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