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筹划 分类实施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012-08-15刘玉
刘 玉
科学筹划 分类实施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刘 玉
近几年来,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在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指导下,我市编办紧密结合潍坊实际,科学筹划,大胆实践,重点突破,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改革,全市共减少事业单位2460余家,分流安置1.6万余人,事业单位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机构编制膨胀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改革进程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要改革工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对此,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抢占先机,全力推进,确保实效。
1.潍坊市委、市政府重视程度高,将改革列入重要议程。我市专门成立了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日常工作中,潍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改革进度,督促改革进程;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各自包靠分管领域的事业单位改革,明确领导责任;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也结合各自实际,参照潍坊市改革模式,调整充实了领导机构和组成人员,强化了领导责任。
2.配套政策研究得细,改革进展稳妥有序。为使事业单位改革规范操作、有序推进,我市制定了改革总体方案,对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同时,针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先后制定出台了改企转制、清理整合、人员分流安置、资产处置和严明纪律等八个配套文件。改革总体方案和八个辅助文件基本涵盖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各个方面,有效地指导了全市改革的推进。
3.内部运行机制协调得好,工作班子坚强有力。事业单位改革头绪繁杂、牵扯面广、涉及部门多,在潍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全市一盘棋思想,协同配合,共同作战,全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一方面,市直有关部门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包靠的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全力配合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另一方面,挑选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同志,组建事业单位改革办公室,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开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局面。
4.督促检查抓得紧,任务指标落实到位。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我市及时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纳入市政府督查范围,并列入对各县市区的工作考核之中。同时出台《关于对推进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要求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定期向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度,事业单位改革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定期采取电话调度和现场督促等形式,对所分工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予以督查。
二、清理规范,有效盘活事业资源
清理规范是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着精简、优化、高效的原则,我们对事业单位进行了清理,规范了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优化了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为分类改革奠定了基础。
1.搞好清理整合。在摸清全市事业单位底数的基础上,对市属102家事业单位进行了“撤、并、脱、放、挂”的清理整合。“撤”就是对组建没有到位或职责任务消失的单位,予以撤销;“并”就是对职责任务相同或相近的单位,予以合并;“脱”就是使事业性质的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彻底脱钩,改为企业性质的中介机构;“放”就是对主要为所在地服务的单位,予以下放;“挂”就是对不能正常运转,并且债务负担较重、暂时不能处结的单位,予以挂名保留。通过清理整合,逐一界定和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机构名称、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2.科学定性分类。根据国家和山东省对事业单位的有关分类标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清理整合后的市属事业单位提出了初步分类意见。
3.确定改革方向。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依法调整界定职能任务,整合精简机构编制,严格规范管理,原则上参照国家机关管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此类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重点管好其领导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监管其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再干预管理其日常事务;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办法,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改企转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
三、突出重点,扎实搞好改企转制
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无偿为国家和公众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类事业单位转而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服务和经营,实质上已经变为“企业”性质,但与现实中真正的企业相比,却又存在投融资体制单一、分配机制不活、单位发展受限和人才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我市首先将市属181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加快改企转制步伐。
1.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社会事业投入机制。对具备资产出售条件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通过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将单位资产出售给内部职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尽量实现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如原市政府招待所和渤海宾馆,均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在职人员也由“事业人”转为“企业人”,固定资产以估价方式卖给内部职工,抵扣在职人员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及兑现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原来生存困难的市建筑设计院、城建综合开发公司、交通工程监理中心、机械设计研究院、肿瘤医院等单位,都实现了新发展。
2.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妥善处理好干部职工的个人利益问题。人员安置是事业单位改制的重点。我市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原则,基本消除了改企转制的体制性障碍。原事业单位的在编干部职工,改革改制后档案身份不变,人事档案、人事关系、档案工资晋升和社会保险费缴纳,均由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代理,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渠道不变,按事业单位规定办理退休手续;改革改制后新进入的人员,执行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另外,为改企转制后的原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统一办理了人事关系解除和劳动合同签订手续,并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
3.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为主要手段,有效盘活资产。在改革过程中,我市将盘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作为筹措改革资金的主要方式。从改制单位资产变现收益中扣除事业单位改革成本,既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力求做到单位改企转制平稳过渡。如原市棉花研究所等单位改企转制后,政府收回土地4400亩,仅此一项,当年纯收益17.7亿元。政府又利用盘活的土地新建了金融中心、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等,既支持了城市建设,又有力带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四、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性服务需求,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重点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1.取消行政级别。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取消了600多所中小学校和师范学校的行政级别,统一实行校长职级制;2006年,取消了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推行院长职级制。通过取消行政级别、实行职级制管理,建立新型用人机制,更好地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系统内广大教育与医务工作者的支持和拥护,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近年来,我市的高考上线率连年居全省前列;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2.建立法人治理结构。2009年,我市借鉴企业管理理念,打破部门条块界限,整合重组现有资源,在事业单位内部实行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加快了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先后组建了水务集团、报业集团、广播影视集团和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结合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我市公立医院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以决策层、管理层和监督层为主要框架的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行院长负责制。成立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作为市属公立医院的决策层,负责研究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院长及领导班子成员是公立医院的管理层,院长是公立医院的法人代表,受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委托,负责医院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监事会是公立医院的监督层,行使对管理层的监督职能。
3.改革人事制度。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原则,合理确定人员配备标准总额,实行全员聘任制,逐步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在核定的人员配备标准总额内,医院自主招聘、择优录用。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争上岗,院长聘任,充分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职称评聘按照“评聘分开”原则,凡具备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参加职称申报,医院根据需要和有关规定自主设岗聘任。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编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