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方式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

2012-08-15杨小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矛盾思维管理

杨小军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湘潭 411105)

基于思维方式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

杨小军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湘潭 411105)

思维方式;社会管理创新;非线性思维;辩证思维

社会管理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当前,我们必须对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社会管理的种种思维障碍进行变革:即实现由单一型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由对立型思维向和谐思维的转变,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由非矛盾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一项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崭新课题。从思维方法论角度来看,社会管理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思维方式变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为此,我们必须破除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社会管理的思维“黑障”,实现社会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切实解决好关乎社会发展全局的诸多重大问题。

一、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科学思维引导

思维方式就是由人们在实践与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框架、指向、程式、定势、模式。任何思维活动,都是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思维形式和物质技术手段)有机结合的动态过程,这三个要素结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概括性的哲学范畴,它同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密切关联,是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在人脑中的内化。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与支配。从历史发展看,人类思维方式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科学化的发展过程。生产力和物质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错综复杂的大趋势,推动和要求思维方式的进步与之相适应。思维方法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包含于思维之中。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先导和起点,先导和起点正确与否,决定着其后续活动的走向和正误。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方式科学与否,反映了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着认识的对与错,决定着实践的成与败。社会管理理念作为人们对社会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对社会管理活动的一种前瞻性把握,它不仅同一定时代及其社会实践方式紧密联系,而且同认识主体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因此,社会管理理念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基本问题及运行规律认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表现着思维活动本身。把社会管理理念作为认识过程思维的结晶,就蕴涵着一定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不同社会管理理念的形成、演变,不仅依据着反映该时代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而且以特有的规范力量影响变革思维活动的进程方式。

社会管理实践与思维方式,是一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管理的实践程度(状况)和特点决定着思维方式的结构和状态,人类思维范式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因时代特征、社会发展主题与状况、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社会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哲学思维方式,而每种哲学思维方式都带有它所处时代的鲜明印记。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成为相对独立稳定的思维定势,以自身的思维规范去进一步制约、引导、规范社会成员的思维活动,从而赋予社会成员思维运动以自身思维的特色,显示其反作用的巨大力量。这种反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能够起到能动地推动社会发展,而消极作用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前进的脚步。在社会管理上,一些干部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下面理念和方法,把“管理”等同为“管控”,“花钱买平安,命令保太平”,“不出事是本事,能摆平是水平”,这种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思维惰性,是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它顽固地反作用于实践活动,成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力。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活力蓬勃迸发,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就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社会管理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要求。所以从本质上看,社会管理创新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变革说到底还是人自身观念层面的变革,也即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因而,实现社会发展主体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加强和社会管理关键和前提。

二、当前影响社会管理创新的种种思维障碍

当前社会管理的种种“不适应症”,反映在社会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上,更折射出背后的理念滞后、思维单向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社会建设实践中偏执、片面、不合理的观念和认识成为影响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层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单一型思维。

单一型思维是指片面地把某一方面或一定阶段的认识绝对化,并用来看待运动变化着的、彼此相互联系着的社会现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单一型思维方式忽视事物是由多层次、多要素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有机系统,往往只简单地看到事物的一极,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单项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常常在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中打转转。反映在社会管理上,人们习惯于把“管理”等同为“维稳”的思维定式,认为加强社会管理就是维护社会稳定,而“维稳”的手段方法习惯于行政“硬”手段,习惯于“堵”和事后“灭火”,如此等等,工作实践中在这种社会管理理念指导下必然会流于极端化、简单化,粗暴化,不但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管理,相反还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和陷入了“越维越不稳”的恶性循环。

2.对立型思维。

对立型思维强调从对立和斗争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不重视对立面同一的作用,不擅长于从对立面和谐的视角来化解矛盾,推进事物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着重强调了矛盾的“对立性”的一面,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不能采用革命时期的“斗争思维”,不能以对立性的思想、征服性的手段来获取人的利益满足和发展需要。而是要用对立统一的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正视各种差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辩证地分析问题和矛盾,在对立中求统一。

3.线性思维。

线性的特点是单一、均匀、不变,单一的方向,均匀的分布,不变的速度,等等。以线性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形成的是线性思维。线性思维强调事物的因果联系,以直线式的机械分析来思考问题,其结果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忽略了事物间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在线性思维的樊篱下,一些人固执地坚信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自然而然就会解决,而现实的情况是,经济发展了,社会问题不但没有减少,相反新的矛盾和问题却在不断增多。还有些人坚信,现在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利益问题,多数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化解,现实的情况是,并非社会矛盾都是利益的纠纷,许多矛盾是由于群众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保障所引发的,如忽视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等,而这种忽视又会进一步成为引起社会纠纷的导火线。以直线式的机械分析来思考问题,其结果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把整体仅仅看作部分的简单相加,忽略了事物间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线性社会管理理念引起的严重后果不仅仅是认识的简单化,而是社会管理理念的滞后和狭隘由此带来的社会失衡。

4.非矛盾思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权力腐败等问题随之出现,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征地拆迁等矛盾冲突不断,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困扰。对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冲突,一些非矛盾思维者他们一方面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社会发展出现的矛盾往往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好像出现了矛盾就是不正常的。这种否认矛盾、忽视矛盾的非矛盾思维的认识和做法,显然是幼稚可笑的,也是错误的。[2]

5.物本思维。

物本思维这里主要是就社会发展的目的而言的。长期以来,从物本思维出发,我们在理解社会发展动因与目的时,片面强调了物的因素,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地等同为经济增长,把社会发展过程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线性增加,而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从而颠倒了社会建设的手段和目的,其结果必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3]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喜欢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马路越来越宽,广场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高,但人的素质没有什么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没有提高,不但未能实现社会的有序调控和管理,相关在一些地方还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增多和矛盾的激化。因此,社会管理之“本”是“人”,而不是“物”,不能单纯以 GDP论成败,也不能将财富作为衡量幸福指数的唯一指标,而是要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偏向,真正按照人的需要来组织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

三、实现思维方式变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思维方式变革不是在旧的理论框架中提出某一新思想,而是改变分析、思考社会问题的方式和维度,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实现思维范式的转变。当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破除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思维“黑障”,从思维误区中走出来,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1.实现由单一型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

整体性是系统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系统之所以要成为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整体性。任何事物系统本质上都是一个由其诸因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新的系统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4]社会管理是由一个体现社会政治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整体谋划、综合设计,注重社会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之间的整体性,注重社会建设管理各类要素、各种路径之间的关联性,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管理与服务、公正与效率等重大关系,统筹运用打击与保护、惩治与预防、裁判与调解等方法途径,努力使社会管理各个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各种方法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作用。为此,要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全能型政府模式,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努力促进形成政府与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多方力量的协调耦合,实现建立管理主体多中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过程协作化的多元互动的新型公共治理模式;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积极调动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注重培育城乡居民的自治能力,社会组织的中介服务能力,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强化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类组织之间功能互补、力量互动的配合作用,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2.实现由对立型思维向和谐思维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单纯从斗争性视角思考问题的思维惯性,导致思想僵化,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也不利于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为此,必须实现由对立型思维向和谐思维的转变。和谐思维从和谐的视域出发,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揭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6]和谐思维在承认矛盾斗争性的同时,强调要促进对立面的结合,发掘新的力量源泉,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对立面的双赢。在传统思维中矛盾和冲突是用斗争的方式解决的,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承认社会现实有矛盾、有冲突,强调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但更强调矛盾各方存在的合理性和在发展中消解这些矛盾的重要性。从促进和谐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就是包容各种利益群体,公平对待各个社会阶层,容纳各种社会诉求,融洽各种社会关系,尽可能地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来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抗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开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3.实现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

任何系统作为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也就是处在极其复杂的非线性联系状态之中的事物,因而具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向度性。非线性科学研究表明,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不过是非线性的一个特例,而非定则。非线性科学揭示了线性思维及其方法的局限,主张以非线性观点来认识与处理事物,从整体上、事物与环境的关联上动态把握事物变化的性质与规律,反对把复杂事物简单化处理,重视事物中出现的偶然性、不确定性、随机性、无序性。社会管理是一个由人口、文化、经济、科技等多因子、多层次组织起来的非线性系统,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利益纷争交织错杂,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社会发展中的随机变化或临界点将有可能引发所谓的“蝴蝶效应”。这就决定了干预、调节、构建这一个特殊复杂系统,不能采用线性思维方式,而必须采用非线性思维去审视和深入研究社会系统的运演。只有与长期以来一直主导我们治理思路的“线性思维方式”相揖别,我们才能真正在治理方式上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才能走出以追求自上而下“全盘控制”为目的的这一误区。[5]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系统的非线性特征、表现形式、产生根源、作用机理、可能后果等。同时,更要在制度建设建构上下工夫,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等机制,去限制、管理、驾驭涨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线性的有利作用,尽可能避免或弱化其不利作用,实现对社会实践复杂动态系统的适时调控与合理干预,引导其朝着更加和谐的确定目标迈进。

4.实现由非矛盾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

对于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矛盾,我们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既不能否认它,也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当“睁眼瞎”,而是要承认它、解决它。[6]辨证思维方法是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相对的思维方法,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观察事物的思维方法。运用辩证思维创新社会管理,要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做到纲举目张,带动全局工作的发展,并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偏向。从目前来看,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因此,有效化解当前社会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运用辩证思维创新社会管理,要正确处理重点与全局的关系,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偏向。面对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不能全面推进、遍地开花,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做到既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又集中精力破解制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辩证处理好重点与全局的关系。

5.实现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社会系统作为与自然系统所不同的复杂高级系统就在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事物系统。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才是社会的主体。或者说,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及其结果。离开了人,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系统的发展本质上不过是展示了作为其主体的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运用人本思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坚持人本思维,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人本思维出发,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当前尤其要牢牢抓住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贯穿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中去,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尽快实现由防范型、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由行政主导型管理向公众参与型管理转变,做到在管理中优化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层次和水平。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耀年,覃正爱.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J].2006,(21):6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杨小军.统筹兼顾方法的复杂性意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7.

[5]韩美群.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5-05-15.

[6]张铭.治理思路的调整与线性思维方式的转换—浅论社会管理创新[J].理论视野,2012,(1):46.

C916

A

1008-5955(2012)04-0074-04

2012-05-20

杨小军(1976—),男,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

该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城乡统筹思想的历史考察及其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10YBA217);2.湖南省开放创新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考察及其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1K063)阶段性成果;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周建瑜)

猜你喜欢

矛盾思维管理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