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的起源及其在全球的兴起
2012-08-15王世强
王世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社会企业是一种融合了市场竞争和社会目标的混合型企业,是社会部门和经济部门间跨界融合的产物。商业和社会不应是分离的,而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近十几年来,随着各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始日益重视社会企业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企业的兴起及其原因的研究逐渐被理论界重视。
一、社会企业的起源
“社会企业”作为一个概念只有不到四十年历史,但它作为使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有着悠久历史。西方普遍认为,社会企业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生了大规模流离失所和工业革命,为了受剥削的穷苦工人提供负担得起的食物,西北部城市洛奇代尔(Rochdale)成立了工人合作社,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家社会企业。
具有社会企业性质的活动则出现的更早,英国的麦当劳(MacDonald M.)和豪瓦斯(Howarth C.)在2008年出版的新书《英格兰的社会企业试验:1660-1908》中认为,首次有记载的社会企业活动是在英国1665年的鼠疫(黑死病)疫情时期,因为富人都逃到伦敦,造成大批留下来的穷人失业。著名商人慈善家托马斯.富尔敏(Thomas Firmin)向这些失业者提供原材料,建立了一家工厂为1700人提供就业,使他们能够继续工作并活下去。富尔敏声称这个企业不只以营利为目的,营利是为了缓解资金不足,促使慈善资金的投入更有效。[1]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企业模式与福利国家模式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国家不再垄断公共福利提供的时候,社会企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的机会。二战之后,欧美国家普遍开始实施福利国家政策,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时期,社会企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对下降的趋势,直到80年代初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推崇民营化及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后才获得发展。欧美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使用“社会企业”这个词。社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新复苏,不同类型的组织包括合作社、社区企业等社会组织都开始重新发展,开始使用商业手段创造社会变革。
二、对社会企业兴起的理论解释
各国学者对社会企业兴起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有时候它们是用来指代不同的现象,此处将列出一些解释社会企业兴起的理论,把不同的现象在社会企业这个概念下整合起来。主要有四个理论:政府和市场失灵理论、社会起源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制度理论。其中,前两个理论解释了社会企业作为新的组织形式的兴起,后两个理论解释了社会企业作为现有组织形式的调整而兴起。
1、政府和市场失灵理论(State/market failure theory)
Haugh,H和M.Kitson(2007)认为政府和市场失灵导致第三部门的兴起,“首先,市场的不足在于私人部门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具有社会或环境影响的商品和服务,或者在传统劳动力市场中不能雇佣弱势群体进行生产;其次,公共机构的服务不足和紧缩已经导致第三部门越来越多地充当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以弥补公共服务的停滞和减少。”[2]
政府和市场失灵理论是对社会企业兴起原因的最流行解释,它最初是用来解释第三部门或非营利部门的兴起。Spear(2001)追溯了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大陆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危机下,社会企业这种新的组织形式的兴起。就像在19世纪早期,为了回应政府无力向所有公民提供商品和社会保险而出现了合作社和互助组织,在20世纪末,针对市场造成的不平等和全球化的挑战,政府和市场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企业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开始兴起。然而,政府失灵假设往往忽视了政府在推动社会企业发展方面的角色,所以可能不太适合某些国家的背景情况。[3]
虽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这两个理论经常并行使用,但欧美学者在使用时各有侧重。欧洲学者更多地应用市场失灵解释合作社形式社会企业的兴起(Spear,2001;Defourny 和 Nyssens,2006),以及为了解决一些地区缺乏市场存在的问题而兴起的社区企业(Pearce,2003;Williams,2007)。美国学者更强调的是政府失灵,用它解释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家通过建立社会企业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官僚的、无效的、浪费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够解决的范围(Dees,2007)。
2、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Froelich,K.A(1999)指出,“由于非营利组织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以及传统的收入来源资源十分稀缺,非营利组织开始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渠道。与资源依赖理论相一致,非营利组织通过从事商业活动来改变依赖性的状况,并且发展出替代性的资源。”[4]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依赖于外部资源,但也使用“积极主动的战略来应对环境的限制”(Jaffee,2001),试图塑造环境以符合自身目标(Pfeffer和Salancik,2003)。因此,由于政府拨款和其它传统资金的减少,非营利组织采取创收办法来取得商业收入。Eikenberry和Kluver(2004)认为,当政府和私人资助者的行为发生动摇时,非营利组织追求的战略之一是使用市场的方法来获取收入[5]。LeRoux(2005)同样认为,“在非营利组织服务提供的范围受到财政环境威胁限制时,一种对应策略是开展企业家活动”[6]。在面临慈善捐赠的竞争日益增加的时候,为了应对政府资金缩减,社会企业被非营利组织视为一种合理解决方案(Eikenberry,2009)。因此,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是通过创收战略来保持收入稳定。
但是,Kerlin和Pollak(2010)认为,私人和政府捐赠下降这个基本假设在实证上是错误的,非营利组织增加商业收入和捐赠下降之间并没有联系,并且,资源依赖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释商业收入的长期和稳定增长。[7]但对于某一组织而言,如果它依据所认为的事实来调整行动方式,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因此,这一理论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3、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
Dart(2004)指出,“由于社会企业和社会环境中主导的‘崇商’(pro-business)思想之间具有一致性,可以理解社会企业的道义合法性(Moral legitimacy)。道义合法性框架下的社会企业不仅是赚取收入或实现成果的组织,而且是一种首选的组织模式。”
Dart是用制度理论方法来理解社会企业的学者之一。Dart(2004)用制度理论来解释社会企业的起源和演化,这是与社会规范和期望趋于一致的过程,而不是被实际的社会福祉所推动。他认为社会企业的合法性并不是来自任何对结果的理性评估。事实上,由于没有公认的衡量社会和经济绩效的框架,对社会企业绩效的评估是有问题的(Nicholls,2009)。社会企业的合法性是来自于社会对商业思想的广泛认同和信赖市场的无所不能(Dart,2004)。因此,非营利组织采取商业做法并不是因为它能提供一个提高收入或满足客户需求的更好方式,而是因为这是公认的做事情的方式。
制度理论预测各行业中的组织将采取该领域中主导的实践方式,而不是维持一个独特的身份(Di Maggio和Anheier,1990)。因此根据Dart的逻辑,所有的非营利组织最终都将成为社会企业。然而,对于英国这种政府在社会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家,社会企业将变得与培养及支持它们的政府机构难以分辨(Nicholls和Young,2008)。对制度理论的批评之一是,由于受不同价值观驱使,有一些强大的因素促使组织采取不同的做法(Sonpar)。因此,社会企业面临多重的相互冲突的需求(Fassin,2009)。Teasdale认为,组织可以使用印象管理来实现多样和矛盾的需求,至少可以在短期内抗拒同构压力。
4、社会起源理论(Social origins theory)
Kerlin(2009)认为,“在某一特定社会,社会企业或多或少与四个因素密切相关:公民社会、政府能力、市场运作、国际援助。”[8]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存在着不同水平和类型的社会企业活动。这一解释源自于Salamon等人(2000)对Esping Anderson(1990)在理解不同福利制度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的改编。
Kerlin认为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历史传统造成了不同的社会企业活动。然而,这一理论虽然可以解释不同组织类型和政治主体的影响,但是无法解释那些存在细微差异的国家。Amin等人(2002)论证了英国不同地区流行的社会企业类型与该城市政治环境、不同社会阶层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优势相关。因此,社会企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解释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社会企业兴起原因的差别。
这四种理论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或缺点。对于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社会企业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影响社会企业产生的各种制度变量很多。因此,在社会企业统一概念下,使用一个宏观理论来解释各种类型组织或活动的产生原因存在一定困难。
三、社会企业在世界各地的兴起
世界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这种差异造成社会企业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条件,可以从社会企业的历史发展中探求社会企业兴起的现实解释。
1、西欧
西欧社会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衰退导致的高失业率。西欧的社会企业通常是聚焦于为弱势群体创造工作机会,被称作“工作整合社会企业”(WISE),它们已经在西欧各国广泛发展。同时,强大的公民社会文化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0世纪70年代,西欧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上升,由失业引发的社会问题愈发严重。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下降造成公共预算缩减,原有的居民高福利体系难以为继。在这一背景下,西欧各国政府进行了以分权化和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大力支持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社会企业发展。各国政府将社会企业视为合作伙伴,利用它们解决政府无法顾及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为社会企业创造了有利于它们发展的制度环境,例如,英国贸易和工业部成立“社会企业小组”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意大利、葡萄牙、希腊、西班牙、英国、比利时、芬兰等国创制了特殊的社会企业法律形式,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和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因此,西欧国家将社会企业作为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手段,积极推动社会企业的迅速发展。
2、美国
美国社会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在美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商业活动的实践起源于宗教和社区社团为增加接收捐款数额而销售自制物品。在20世纪70年代,社会企业开始作为一个部门出现。1973年发生的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长期衰退,致使里根政府削减了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支持。20世纪70-80年代,萨拉蒙(1997)估算美国政府削减了超过380亿美元的福利开支规模。[9]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数量增多和社会需求增加,导致非营利组织对资金的竞争加剧,促使很多非营利组织谋求扩大商业经营活动。因此,非营利组织将商业收入视为对政府补贴的一种替代(Crimmins,1983;Eikenberry,2004)。由于政府角色边界后撤,使社会企业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之一被广泛接受。
市场经济在美国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是商业和管理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工商管理地位的提升深刻影响社会部门的发展方向,创新的商业方法作为创收方式以应对政府撤资。此外,美国的私人基金会和学术机构大力支持这种向社会企业的转变。私人基金会为社会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措施,例如,Kellogg基金会和Kauffman基金会致力于收集基本信息和建立网络,Pew慈善信托组织了社会企业商业竞赛。美国的学术机构在大学中设立了很多非营利管理学位和证书项目以及社会企业家课程,为社会企业部门培养所需的人才。耶鲁大学在1978年成立了第一个关于非营利的研究中心,开始设立非营利组织的项目,到1990年已经在全美建立了12个非营利管理项目。
3、东亚
东亚社会企业兴起的原因是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与欧美相比,东亚社会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Jacques Defourny和Shin-Yang Kim(2011)指出,目前东亚有5种社会企业模式:(1)商业非营利组织,NPO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而不是工作整合)来寻求其它创收资源或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2)工作整合社会企业,通过培训和就业服务提供(稳定或临时的)工作机会;(3)非营利合作社,基于合作社传统的集体创业和创新,以应对未满足的社会需求;(4)非营利-营利组织合伙关系,私营企业(或企业基金会)支持具有社会使命的非营利组织或联合倡议;(5)社区发展企业,多方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和公众)共同推动和参与区域发展。[10]尽管东亚有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活动,但都可以被视为社会企业。
东亚国家在1997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等社会问题凸显。在失业率开始上升的同时,“工作的穷人”数量迅速增加,这对东亚国家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东亚社会企业的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试图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制度变革、公共政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基金会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东亚的社会企业迅速发展。
东亚国家的政府普遍比较强势,政府政策在社会企业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政府运用相关政策措施和资金,不仅发挥着管理规范功能,也推动和塑造着社会企业的模式。市场力量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很多公共政策有助于推动社会企业更接近市场。此外,社会企业与传统私营企业经常合作发起各种倡议。
4、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社会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欧洲传统的影响和政府收缩后留下的真空。拉丁美洲社会企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历史文化的影响和西欧移民带来的实践。与欧洲相似,拉丁美洲的社会企业部门也集中在合作社类型的组织。社会企业是作为解决失业、贫困、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开始实施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变革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公共开支和为私营部门提供新的活动领域”(Hintze,2003)[11]。“华盛顿共识”结构调整方案实施后,各国开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许多国家经历了政府职能边界的后撤,削减了公民社会福利计划,导致经济混乱和社会问题增加。Defourny(1992)认为,福利国家体系和计划经济失败促使有利于社会企业发展的政治条件出现。[12]因此,社会企业成为除政府以外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种选择。
5、非洲
非洲社会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组织的体制性支持。由于在经济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国外势力对非洲国家的政府政策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了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条件的“结构调整政策”,以减少受援国的财政不平衡和加速市场化改革。非洲国家作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受援国,采纳了减少政府支出、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政策建议。但是,因为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地区产业发展遭到了破坏。
“结构调整政策”带来的放松管制和私有化导致多元环境的出现,削弱了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唯一角色的地位。在社会经济条件逐渐恶化和政府职能后撤的背景下,非政府部门迅速扩张。公共资金减少和社会问题增加导致许多非政府组织采取社会企业模式,向社会提供持续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非洲国家的政府无力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关注,国际组织更倾向选择非政府组织作为资助对象。Chabal和Daloz(1999)认为针对非政府部门的国际援助是导致非洲NGO和社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13]大部分国际援助来自美国,美国社会企业的概念和模式影响着非洲社会企业的发展道路。因此,非政府主体的壮大和外国援助的催化作用促使非洲社会企业的迅速兴起。
[1]MacDonald M.& Howarth C.(2008)Social Enterprise Experiments in England:1660-1908 delivered to the Social Enterprise Research Conference,LSBU.
[2]Haugh,H.,and M.Kitson.2007.The Third Way and the third sector:New Labour's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social economy.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1(6):973-994.
[3]Spear R(2001)A wide range of social enterprises.In:Borzaga C and Defourny J(eds)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Routledge,252 -270.
[4]Froelich,K.A.1999.Diversification of Revenue Strategies:Evolving Resource Dependen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Nonprofit&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8(3):246-268.
[5]Eikenberry,A.,& Kluver,J.(2004).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Civil society at risk?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4,132-140.
[6]LeRoux,K.M.(2005).What drives nonprofit entrepreneurship?A look at budget trends of metro Detroit social service agencies.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35,350-362.
[7]Janelle A.Kerlin,Tom H.Pollak.2011.Nonprofit Commercial Revenue:A Replacement for Declining Government Grants and Private Contributions?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1(6):686-704.
[8]Kerlin,J.A.,(ed).2009.Social Enterprise:A global comparison.New England: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9]Salamon,L.1997.“Holding the center: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t a crossroads.”New York:Nathan Cummings Foundation.
[10]Jacques Defourny,Shin-Yang KIM.Emerging models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Eastern Asia:a cross-country analysis,2011.
[11]Hintze,S.2003.“Estado y politicas publicas:Acerca de la especificidad de la gestion de politicas para la economia social y solidaria.”Presentation at the Segundo congreso Argentino de Administracion Publica.Sociedad,Estado y Administracion,Cordoba,Argentina.
[12]Defourny,J.1992.“The origins,forms and roles of a third major sector.”In Jacques Defourny & Jose L Monzon Campos(Eds),The third sector:cooperative,mutual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Belgium:De Boeck Universite.
[13]Chabal,P & Daloz,J.1999.“Africa works:Disorder as political instrument.”Oxford:James Cu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