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探究
2012-08-15杨常爱
杨常爱
(中共梁河县委党校,云南 梁河 679200)
梁河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探究
杨常爱
(中共梁河县委党校,云南 梁河 679200)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意义十分重大。在深入分析梁河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梁河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梁河县;农村文化;存在问题;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文化建设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农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为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还为促进农村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梁河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梁河县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所辖,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全县辖6乡3镇,62个村委会,4个社区,387个自然村,674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6.42万人,41403户,其中:农业人口11.7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461元。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梁河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1、农村基层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已建成村级文化服务点65个,农家书屋65个,农村文化活动室84个;建成九保阿昌族乡永和村阿露窝罗广场1个;9个乡镇的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已全部建成;投资260.97万元,9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建成,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有文化设施网络。
2、强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作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梁河县坚持以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纽带,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辐射点,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农村基层文化的繁荣。近年来,每年开展文化“三下乡”,先后举办各类活动57场,培养农村文艺骨干500余人;一批优秀的作品、节目荣获省、州奖励;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参加全国、全省比赛获奖。
3、重管理,强规范,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梁河农村文化市场经营户有90户,从业人员300多人。2009年聘请10名“五老人员”作为农村网吧义务监督员,2010年经主管部门审批,挂牌成立梁河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开展农村基层文化市场专项检查和整治,成效显著。
4、农村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稳步推进,覆盖率不断提高。经努力,梁河县已形成“以星为源,有线、无线、TP电视、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模式交叉覆盖的格局;62个村委会中采用有线电视覆盖的村达30个,占村委会总数的48%,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中,有线电视覆盖的共有124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32.5%;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397个村民小组、用户10960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6%和90.5%;公益性农村数字电影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梁河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层干部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的认识不充分。一是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农民的关注主要是物质上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经济的增长上,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等观念。二是部分文化从业人员对文化走向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等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导致工作被动应付。三是农民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不良文化的侵袭和落后文化的影响严重。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梁河县多数农村基层文化阵地难以发挥作用,广大农民很难享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大多数村寨只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举办一些文体活动,闲暇之时看看电视、少数村能偶尔看看电影,有条件的村农闲时也组织农民举行棋类、扑克、乒乓球比赛,或组织观看影视剧、科教片等,大多数村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致使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乘虚而入,农村先进文化则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3、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国家及各级地方财政虽对农村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大,但由于面广、点多,投入的增长幅度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例如,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全乡总人口14259人,368户,6个村委会,39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近两年来国家投入近300万左右,(每个活动室建成需40万左右)现只有活动室25个,占自然村数的64%左右,占村民小组数的37%左右。其它乡镇更差,致使“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自然村)有活动室”等目标未能实现。梁河县9个乡镇都存在有人无站(室)、有人有站(室)无设备无设施,配置只是“几本书,外加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的现象;村级文化活动室多为简易活动场所,多数是农村自发挂牌,但因资金困难,活动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未能发挥,有名无实;部分乡镇虽有“图书室”、“活动室”,但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现代传媒设施滞后,严重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4、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强化。由于诸多原因,尚未能将形式与内涵有机地统一、并通过合理、适当和有效的方式加以展现,一方面,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未能发挥利用,另一方面,群众不善于把手中掌握的传统技艺技能转变为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商品优势,民族传统文化潜在的经济价值和优势未能体现出来,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5、文化人才缺乏,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梁河县农村文化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一是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农民以妇女、老人为主,整体素质偏低,难有文体特长人才。二是文化队伍老龄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的现象比较突出。例如,梁河县有文化专职工作人员24人,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11人,大专以下学历有10人,24人中没有一个是艺术学校毕业的,加之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难提高,致使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供不足需的状态。三是由于农村条件比较差,待遇难以落实,微薄的收入致使他们缺乏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稳定性,影响作用的发挥,许多文化工作者纷纷上调,当地民间艺人和文化人才也因生活所迫纷纷改行或走进城市。
6、体制不顺,管理不善。目前的县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是县局管人事,乡镇管财、物、事,工作由乡镇安排,这样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文化主管部门的精力主要投入举办各种活动或其它工作中,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投入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
三、推进梁河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梁河县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是要在思想认识上求深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届六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决定》上来,要深刻认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裕了,如果包括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在内的文化建设跟不上,照样会出大问题。二是要在行动上求落实。充分认识加强梁河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大文化理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等;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班子,形成主要领导重视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指导抓、社会各界参与抓的工作机制;农村文化站要切实做到“四保留”,即“保职能、保阵地、保经费、保牌子”;对文化工作严重倒退的乡村,要建立领导干部问责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实。三是文化从业队伍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投身到文化体制改革和农村文化建设上来,改变传统文化观念,树立大文化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给予农村新文化建设以活力。四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对民间业余文化团体的扶持和管理力度,鼓励业余文化团队进基层、下农村,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有益的精神粮食。
2、创新活动形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把广大农民从麻将桌、牌桌上引导到书桌、戏台上来,从消极颓废的文化活动中引导到积极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一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利用农闲时机,举办篮球、乒乓球、拔河等农民喜爱的体育项目和组织一些层次高雅、内容通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转变农民对文化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二是文化系统要抓好农闲时节文化下乡活动,将“三下乡”变成“常在乡”、“留在乡”,让“送文化”变成“种文化”、“养文化”。向农民普及文化、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法律知识水平。三是要通过开展“刹三风”(封建迷信风、赌博风、大操大办风)和“树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活动,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力争让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占据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3、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梁河县的阿昌族、德昂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底蕴丰厚,特别是那些至今仍保留其原生形态并蕴含着丰富传统内涵的文化形式,不仅是见证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化石”,也是梁河最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如阿昌族的“活袍”口述文化、《遮帕麻与遮咪麻》口述文学、“阿考袍”、“蹬列”民间音乐、窝罗舞、鼓舞、龙舞、狮子舞等舞蹈。一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保护当地民间传统艺术、特色文化,抓好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村的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二是要充分挖掘乡土人才的潜能,通过培训、资助等方式,真正让乡土文艺人才挑起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大梁,支持、鼓励民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
4、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没有资金,就没有阵地,没有阵地,文化建设也就没有物质载体,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是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着力建设完善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为此,梁河县要下功夫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农民夜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做到每个村都有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室等,都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阵地网络,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二是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使之能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三是引入市场机制,走民办文化之路。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让集体、个人投资兴建文化设施,文化站参与管理指导,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办文化的多渠道投入格局,筑牢农村文化发展的基层阵地。
5、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基层文化工作者承担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一是要重视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者的培养。要建立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坚持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培训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和知识技能。二要积极发展民间优秀文化队伍。民间艺人创造的文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最贴近,也是最受百姓喜闻乐见的,不仅要定期对这些“草根”文化队伍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比赛,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而且能够保证这些传统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让农村文化传承于农村,活跃在农村,扎根于农村。三是要重视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养。可通过岗位培训、选送深造、开设学习班等形式,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四是要积极扶持民办文艺团体,鼓励农民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让农民群众主动走进农村文化阵地。
6、建立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保障。一是要建立文化事业管理新体制。要逐步改变现行的管理模式,转变职能,避免政出多门,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要健全和巩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将文化市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要建立文化事业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兴办文化事业,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四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五是加大对农村低俗文化的打击力度。要建立健全县乡文化稽查网络,扩大文化市场管理的范围,增加稽查力量,切实抓好游戏机、音像、网吧等经营场所整治,坚决查处网吧中的不健康游戏,规范经营者行为。六是要成立民间组织。各村要成立村级“红白喜事理事会”、“禁赌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文明新风评议会”等民间自治组织,加强对农村文化阵地的自我管理。
F127
A
1671-2994(2012)03-0143-03
2012-01-16
杨常爱(1960- ),女,云南梁河人,中共梁河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文化。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