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双重”原则
2012-08-15王丕琢
王丕琢
(滨州学院 宣传部,山东 滨州 256603)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双重”原则
王丕琢
(滨州学院 宣传部,山东 滨州 256603)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历来强调集体主义原则,极力追求共性化模式,却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关注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就必须在注重共性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转变,做到既要重视共性教育,更要重视个性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性;个性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校大学生合作精神、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忽视个体的要求;过于强调服从权威,忽视主动进取;过于强调思想统一,忽视独立思考;过于强调继承传统,忽视大胆创新;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品格的塑造;过于强调共性的宣扬,忽视个性的培养,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十分明显。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这种教育培养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利于大学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要改变这种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既强调共性教育,又要重视个性教育。
一、发展个性并不排斥培养共性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很少有强调个性教育和人的个性发展的情况。好像一提发展个性,就似乎难免有违背马克思主义之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但不反对人的个性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的学说史。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个性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必由之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发展理论,有必要澄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
1、澄清发展个性就是否定集体主义的错误认识
过去,有些人总以为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就是提倡个人主义而否定集体主义,这是对个性教育的一种误解。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任何人都必定要同他人、同集体发生交往关系,人的个性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自我发展。个性的发展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个人利益的获得。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注定要同他人、同集体相对立,甚至产生所谓“无穷无尽的斗争”。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可以统一的。第一,在集体之外不会有个性的发展,不会有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③所谓集体利益,其实就是所有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对个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异己的东西,而仅仅是实现个人利益、个性自由的根本保障;个人把自己同集体融合得越紧密,个人的事业就越顺利,自我价值就越能充分实现,个性的发展也越迅速,越成熟。集体主义有时也会反对个人,那就是反对个人的非份要求,亦即反对个人主义,而这正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因此,那种要么把集体利益看成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要么把集体利益看成是排斥个人利益,排斥个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第二,离开了个性的充分发展,也不会有生机勃发的真正的集体。只有充分尊重每个成员的个人自由、尊严和权利,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充分发展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他个人的风格和作出他独特性的贡献,集体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有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增长。因此,那种把个性发展看成是危害集体和集体主义的东西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当然,也应该看到,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的这种统一与和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之间就会发生对抗。一是集体的建立和存在以侵犯个人的利益、亵渎个人的人格与尊严、剥夺个人的权利为基础,如果这样,集体主义就变成了集权主义与官僚主义,集体也就成了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冒充的”、“虚假的”集体。二是个人陷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某种盲目性,否认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要求个性绝对地自由,侵犯集体利益,这就是所谓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不单危害集体,也危害自身,削弱或扭曲个性发展,或者说使个性发展走上畸形的道路。④由此可见,个性发展与个人主义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发展个性不是要发展个人主义,恰恰是要避免个人主义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的和谐统一。
2、澄清发展人的个性就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错误认识
有人总觉得个性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互相排斥、不能统一的,这种错误观点的产生,固然有对个性教育的理解问题,而更重要的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大工业的本性提出的要求,是针对旧式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的片面化、畸形化而提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人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并且没有任何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恩格斯后来又具体指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里,个性发展与个体全面自由发展完全是同一意义。我们今天概括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同个性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如果说个性教育同传统的所谓全面发展教育也有不同的话,那就是个性教育不主张把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变成“标准的模型”,要所有的人都就范;而主张由现实的有个性的人自己主动地去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个性教育也不主张要所有的人都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整齐划一地、均衡地发展,而主张遵循个性的多样性决定人才的多样性的规律,由教育对象的禀赋特长、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决定其发展的方向。如果一味地把德、智、体、美诸方面均衡地发展叫作“全面发展教育”的话,应该说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真正蜕变。因为在这种“全面发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必然被扼杀殆尽,就会出现畸形发展的情况。
二、发展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
大量的研究还证明:个性与创新素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离开了个性的存在,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勃勃生机,之所以不断进步和发展,就是因为有了鲜明个性的存在。有了个性,才有了创造力,有了生命的活力,才有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此,个性不但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即便对于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同样重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个性的教育与培养。
既然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共性教育,更要强调个性发展,着重提高个性教育的比重,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在构成个性的诸多因素中,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创新素质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些内容的培养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优势所在。
1、确立主体意识
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对自我本质的占有与掌握,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理想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关系的客体提升为真正的主体,不可能具有真正的主体意识,因而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然而,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的是对人们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多处于接受或被塑造的客体地位,他们的脑子里往往灌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概念。然而,这些规范、概念多是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无法渗透于人们的心理,很难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桥梁。甚至,在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偶尔还会出现对人的异化现象。“异化道德敌视人的主体性,它要求人自我埋没,把逆来顺受和见风使舵变成一种精湛的艺术。因而,异化道德或者是以病态的禁欲主义和对现世的蔑视取代了较为正常、健康的人生观;或者是将平庸、刻板、卑微、奴性、琐屑、低能道德化,将特立独行、上下求索、创造进取、出类拔萃非道德化。”⑤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现象,严重束缚了人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它背离了受教育者这一主体,它传授的是毫无主体能动、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克服这种教育异化现象,着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证明,人的思想认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教育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们学会正确认识、判断、选择,进而自主、自觉地执行命令,践行规范,开拓创新。
2、培养独立人格
人的人格不是单个人的自我规定,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性的表征,是人的本质的多方面的规定之一。独立人格的养成,意味着对法律和道德的权利与义务的确认与恪守。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帮助他人,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机动;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开拓创新。而人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没有主体性,没有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一教育过程中……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多方面的,以致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⑥唤起每个学生的人格独特性,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独立人格及创新性人格由两大因素构成,即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作为创新性人格的两大组成部分,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尽管在活动形式、活动过程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又是人的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两翼,具有互补性。因此,要培养独立人格,不仅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熏陶,使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愈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未来多变的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需要,必须“培养一种能动的、非保守状态的人”,⑦培养一种具有独立人格,善于创新的新型公民。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这就是最后的目的。”⑧
3、发展个性才能
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论对个人本身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较有效地、较大限度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潜能得到开发,创新能力自然提高。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时指出,强调人的道德完善、精神丰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独立人格和个性才能的发展,认为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然而,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个性才能的培养。兴趣广泛往往背上“不务正业”的恶名,个性鲜明往往冠以“桀骜不驯”的黑帽,这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为了扭转此种不利做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警察模式”,一方面有意识地鼓励大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可对大学生的某些缺点或错误小题大做。因为,创新性强的人难免有些做法或想法与某些规定、要求不十分吻合,如果一味地用统一模式生搬硬套,必然使创新性强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坚持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的统一;必须坚持整体性要求和个体性要求的统一;必须坚持遵纪守法与开拓创新的统一。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从共性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向注重个性发展转变,既坚持共性又要彰显个性,做到既要重视共性教育,更要重视个性教育。唯此,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功能所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 5、84 页。
④俞啸云、金志坤:《论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当代青年研究》,1990年第5期。
⑤冉云飞:《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页。
⑥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⑦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183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4.1
A
1671-2994(2012)03-0045-03
2012-03-15
王丕琢(1972- ),男,山东滨州人,滨州学院宣传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