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语言的大众化特点及启示
2012-08-15张凯
张 凯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邓小平理论语言的大众化特点及启示
张 凯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大众化研究成为热点。邓小平理论的语言始终以人民为立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活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应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语言艺术,为群众说实话,善于运用群众语言。
邓小平理论;语言;大众化;启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大众化特征尤为明显,最明显地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语言上。
一、“大众化”的含义
邓小平理论的语言体现了鲜明的大众化特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大众化?首先应该明确,大众化的主体是“大众”,大众不仅仅包括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人士,更是指普通百姓普通、人民群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大众化”问题。“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①这里的大众化概念用于文化领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但是,大众化不仅仅适用于文化领域,对政治理论和价值也同样适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要求。正像文艺作品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会广受欢迎一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也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会被接受。因此,“大众化”,就是指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它意味着走向大众、贴近大众,最大程度地切合、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和需求。
从大众化的含义可以看出,大众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静态层面上的含义,大众化即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从词性上讲属于形容词,即“大众化的”。从表现形式上看,政治理论的大众化要求政治理论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语言上要通俗易懂,能够被大众理解,容易被掌握和运用。二是动态层面上的含义,即大众化是一种理论走向大众、贴近大众的过程和结果,从词性上讲是动词,也就是“化大众”。从结果来看,大众化的成效具体表现在: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成为大众话语的一部分或话语的中心部分;政治理论的内容成为人们乐于传播的信息要素;政治理论或观点成为人们认同甚至信奉的对象;政治价值和理论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政治价值和理论成为人们从事政治生活的行为动机或行动指导思想。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通过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从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理解和掌握。
语言是一种政治理论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在读邓小平理论的时候,不难发现邓小平理论的语言正是大众化特点的典型体现。
二、邓小平理论语言的大众化特点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工作会议决议之中,这些主要收录在《邓小平文选》中,每一位读《邓小平文选》的人,都能感觉到邓小平语言的朴实、简明,甚至有很多大白话,非常容易理解,但却句句在理,深入人心。这正是邓小平理论语言的大众化特色。
1、邓小平理论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深刻道理,形象生动、贴近大众的生活。邓小平说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②这既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认识,也是他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的一种追求。江泽民曾说:“他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③这一评价揭示了邓小平理论在文风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朴实但蕴含深刻道理。邓小平仅用“发展才是硬道理”④,就让人们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原理,一语道破天机。今天,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众更是随口就能说出来。再如,如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是他引自一句四川农谚:“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⑤196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谈到了农业生产管理政策的调整问题,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正是以朴实的农家谚语,道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辟独到,深入人心。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邓小平理论运用的朴实语言,不仅表现在语句的质朴无华上,而且表现在语意的“实”上,有“实在”之意,更有“实质”之意。他以朴实无华形象生动的话语向民众展示了深刻的道理,贴近民众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语言习惯,更利于群众接受。
2、邓小平理论的语言精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符合普通群众的理论水平。大部分的普通群众没有受过较多的教育,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以长篇大论式的、充满专业词汇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言语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只会让群众望而生畏。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形态相比差距很大,甚至也不像同样通俗易懂的毛泽东著作,因为《毛泽东选集》中毕竟收录了《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推理严密、内容深刻的理论性著作,因此,邓小平理论并不能称之为理论。但是,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通俗不是没有实质内容,能够将深刻道理通俗化,这恰恰是理论功底深厚的外化的体现,是邓小平理论的独到之处。邓小平正是以这种简洁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刻的道理,使科学的道理通过这种简洁的语言淋漓尽致的表述出来,在群众中间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并且立刻为群众所熟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邓小平仅仅用了36个字就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既精准又贴近群众,让人们打破对社会主义的固有的思维,明白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邓小平理论总是以简单的标语形式呈现出来,如“四项基本原则”、“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小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摸着石头过河”等等,这些内容在今天都已经深入人心,耳熟能详。邓小平将深刻的理论知识精辟的概括成标语的形式,振聋发聩又鼓舞人心,通俗易懂又易于在普通百姓中长久流传。
3、邓小平理论的话语以人民为立场,为人民说话,体现深刻的人民性。大众化的主体是人民,只有首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最终实现大众化,邓小平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给自己的定位,他始终也是这样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览《邓小平文选》,我们不难发现,邓小平整个话语体系是在为人民说话。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无一不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形式上也是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方式。邓小平曾经告诫全党:“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帐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帐最真实。”⑦例如,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道出了有过长期困苦经历的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繁荣昌盛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引起了广大群众极大的共鸣。邓小平纠正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⑧这些都能看出邓小平所说的话是为人民而说。
总之,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⑨邓小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讲的话没有空话,句句言之有实有理,注重实用性,可见,邓小平始终在为人民说话。正因为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邓小平才能够发出来自大众的声音,他的语言才是真正体现大众化特点,最终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拥护,“化”大众于情理之中。
三、邓小平理论语言大众化特点的启示
邓小平理论多是采用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呈现其理论,这些话语十分浅显,有的甚至是民间谚语,但是其中却蕴含深刻的科学道理。恰恰是这样的语言深受群众喜爱,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邓小平的语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也给我们以很大启迪。
1、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反映和解决当下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目的是解决人民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回归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今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群众的利益诉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必将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政治不民主、法制不健全,也将损害社会的平等、公平和公正,使人们的利益受到侵犯;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利益关系,必将导致社会基础的削弱。一个具有大众立场和大众感情的理论工作者,不应该对这些新问题视而不见,而应该研究这些问题,反应人民的新的利益诉求。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广为人知,最根本原因是邓小平理论道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大众渴望发展的心声。正如恩格斯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⑩理论满足国家的需要,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或多或少已经不适用当今社会,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新情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切实反映和解决当下人民大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大众化。
2、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做到为群众说实话,言简意赅。毛泽东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⑪邓小平理论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标语的形式概括理论的核心内容。反观今天的一些领导的讲话或报告,总是长篇累牍,空话套话,他们怕说错话,怕说出来的话办不到让人抓住把柄。这些情况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此,我们的领导人要学习邓小平的言简意赅,少说大话、空话、套话,多说一些短话、新话、实话,说实话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被群众接受,才能真正的“化”大众。
3、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善于用群众的话语代替高深晦涩的理论式话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宣讲者来说,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是,怎样把高深的理论、晦涩的语言,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民大众理解它、接受它、信服它。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引用季米特洛夫的话说:“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这些战士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⑫我们可以学习邓小平,用人民的群众的话语、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来阐释深刻的道理。邓小平理论的语言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话,也没有深奥的专业词汇,但却精炼,言中要害。因此,在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将深奥晦涩的专业语言,化为时下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群众能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诚然,学会用群众语言,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群众语言,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苦思冥想。
注释:
①⑪⑫《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50-851、833-834、842-843 页。
②④⑥⑦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382、377、373、355、372 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 450-451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责任编辑:陈文兴
D641
A
1671-2994(2012)03-0031-03
2012-03-12
张 凯(1988- ),女,安徽六安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