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确认识和运用党群关系“三段式”动态和谐特征的思考
2012-08-15杨苏磊
□杨苏磊
关于正确认识和运用党群关系“三段式”动态和谐特征的思考
□杨苏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中国,共产党要获得长久的执政合法性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党群关系具有“三段式”链条动态和谐特征:即亲密——疏远——亲密……党群关系出现疏离是正常现象,但若发生断裂,则危及党的生存。党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把握党群关系的“三段式”特征,吸取历史教训,保证党群关系的动态稳定。
党群关系三段式动态和谐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和保证。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并提醒广大党员,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要抵御这一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正确处理党群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贯目标与宗旨;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党执政合法性的根基。我党务必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处理党群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认清,党群关系是一种动态和谐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纹丝不动的静态结构,而是一种不断变化、有密有疏的动态结构,且这种结构具有“三段式”结构特征:密—疏—密……其次,在认识清楚的基础上,要努力通过具体的体制、机制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民谋利,保持党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光辉历程,我党不懈努力克服造成党群关系疏远的各种不利因素,努力营造和谐党群关系的内外部条件,在波折中,在动态和谐中实现了党群关系的良性发展。当前,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认识党群关系的“三段式”链条动态稳定的特征,吸收历史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党群关系。
一、正确认识党群关系的“三段式”链条动态和谐的特征,不必过度敏感,草木皆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他们(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P44)也就是说,共产党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的利益而无自己的特殊利益。理论上,二者关系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实践中二者的关系又因各种因素而发生疏离,甚至对抗。首先,群众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包含利益各异的多重主体,利益和需求极其复杂,众口难调。一些因为长远战略要求和整体目标要求而暂时牺牲利益的群众很可能对党心怀不满,发生党群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紧张。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为了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指引和影响下,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较早实现了现代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一些人借改革开放大好时机“下海”经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展身手,赢得了财富创造的先机,率先致富。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为支持东部地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没有及时享受到如东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发展相对缓慢;中西部地区的人民大多生活水平较低,生活改善的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及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群众由于暂时没有领会党的政策而对党发些牢骚,党群关系因此出现波动,实际上是正常现象,完全可以理解,若过于敏感,草木皆兵,很可能会做出一些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事,毕竟,人民群众认识水平的提高也有一个过程,当他们理解了党的政策的深意,也就拥护党的政策了。就像当年国有企业改革,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一大批职工走下工作岗位另谋出路,他们面临的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如果这些失去了工作的人们因为切身利益受到冲击而对党发了几句牢骚,这难道有什么不可思议吗?党群关系因此而出现波动,难道有什么奇怪的吗?实践证明,当人民群众理解了党的政策正是基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而制定这一事实之后,他们对党的感情非但不会疏远反而更加亲密了。因此,不要期望党群关系一成不变,时刻亲密,暂时的波动是正常的,领导干部在处理党群关系时对这一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党的队伍非常庞大,构成也比较复杂,虽然绝大多数党员能够贯彻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难免有极少数党员甚至领导干部腐化变质,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诸如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独断专行等等行为,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此而导致党群关系紧张。更有甚者,部分别有用心的坏人将党内少数人的劣迹扩大到整个党的队伍,借题发挥,离间党群关系。在此背景下,党群关系出现暂时性的局部的裂痕也是正常的,不必如临大敌,诚惶诚恐,要相信群众。只要切实整顿党的队伍,加强对群众的教育,矛盾必将化解,党群关系定会回归和谐。以上所述旨在说明一点,党群关系因为群众构成和党员构成极其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多样化,诸多潜在的、显性的;眼前的、长远的;局部的、整体的;原则性的、非原则性的等等因素皆可对党群关系产生影响,党群关系发生波动是正常现象,它本身是一个动态稳定、动态和谐的结构。
二、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恰当利用党群关系的“三段式”链条结构特征,确保党群关系的动态稳定
正是因为党群关系处在一个异常复杂的外部关系网中,所以它的结构必然是易于波动的,它必然处于一种动态和谐及动态稳定之中。深刻把握这一规律性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在处理党群关系的实践中少走弯路。党群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原初的和谐,当二者发生波动甚至出现紧张时,要有心理准备,这种波动不是不可理解和出乎意料的。要具体分析产生波动的原因,是群众认识不足的原因?还是坏人挑拨离间的原因?抑或是党员队伍中少数分子违背党纪党性伤害人民群众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努力纠正错误,使党群关系从疏离回归亲密。
例如,近年来关于暴力拆迁和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引发党群关系紧张的报道屡见报端。有些地方政府为利所惑,公然违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房屋拆迁的相关条例,置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强行拆迁、暴力拆迁,没有合理补偿,引发群众不满,有些地方甚至发生自焚事件。有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公权私用,权力寻租,贪污受贿,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丢在一边,干下了不少损害党、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坏事。此类事件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严重妨害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因此,在这些事件的诱发之下,党群关系出现紧张是在所难免的,不必大惊小怪。要相信,人民群众对党还是很有感情的,只要党和政府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杜绝诸如暴力拆迁、杜绝强制拆迁,合理补偿、妥善安置被拆迁户;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情系群众、为民谋利,党群关系仍然会回归和谐。因此,党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与党的政策的一致,确保党群关系的动态稳定。但是,党群关系的动态稳定绝不是给违反党纪党性的坏人吃的定心丸,似乎暂时的、局部的伤害群众无妨大局,反正即使出现波动,最终还会回归和谐,因而有恃无恐,那就大错特错了。党群关系呈现出一种“三段式”链条的动态和谐是由其内外部复杂条件决定的,维持党群关系始终如一的和谐稳定艰难而不现实,由于多重因素影响,党群关系难免出现波动,但在由亲密转到疏远再回归到亲密这一无限循环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党维护党群关系和谐的努力,努力尚且出现波动,如果人为破坏,岂非灾难?因此,这个特征可以利用,可以在党群关系发生挫折的时候给予党员领导干部恢复党群关系新和谐的信心,而不是任何人损害党群关系的理由。相反,党要在党群关系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努力分析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党群关系的再和谐和新稳定,从而维持这种“三段式”链条结构本身的存续。若发生疏远和回归亲密之间的断裂,则意味着党群关系的死亡,这一结果对于党来说是灾难性的,它意味着党已完全脱离群众,丧失了群众基础,丧失了合法性根基,党本身的存在就是空中楼阁了。
三、吸取历史教训,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实现党群关系的动态和谐及动态稳定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必须深刻吸取历史教训。首先是国民党的历史教训。孙中山先生创立国民党的初衷是推翻封建专制,推行民主共和,以民权、民族、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为旗帜,志在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建设文明社会。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孙中山没有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的划分,将广大劳动人民视为消极被动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到工人和农民的利益要求以及他们的历史能动性。因而,国民党从一开始就是缺乏群众基础的。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斗争,国民党逐渐意识到争取工人农民支持的重要性,扩大群众基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取代旧“三民”主义。国民党在党群关系上的这一进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遗憾的是,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他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利益,完全视人民群众为鱼肉,人民群众对他也是切齿痛恨。袁世凯倒台,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各军阀以一己之私利相互攻伐,苛捐杂税,战火纵横,民不聊生。蒋介石镇服了各军阀势力,表面上统一了中国,建立国民政府。可惜,蒋介石政府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利益为核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官僚的利益,人民群众忍受着沉重的盘剥。国民党政府政治上缺乏民主,官僚主义泛滥,行政效率低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官僚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温情,彼此攻讦,竭力盘剥;经济上投机倒把横行,物价飞涨,百姓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文化上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弥漫,人民群众遭受精神麻醉和文化欺骗。党群关系是一种管制和忍受、镇压和抵抗的关系。客观上说,蒋介石无意如此,他也试图带来政治的昌明,社会的文明和经济的繁荣,并给广大老百姓带来好处而维持长久的统治。比如,“1928年11月,在视察途中他下令所有的赌博场所、鸦片馆和蚌埠的妓院在三天之内立即关闭。在安庆,他召集地方官员开会,指示他们剿灭盗匪,修公路,办学校。”[2](P97)1934年,他还发起“新生活运动”,其目的和动机不可谓不好。他也希望国民政府的官员、公务员能廉洁奉公,勤于政事,为党国、为人民多做实事,事实上也是有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才能确保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他本人对国民党官僚的贪污腐败也是深恶痛绝。败走台湾之际,他落寞而绝望地说,对于腐败,抓,亡党,不抓,亡国。痛心疾首,可见一斑。愿望需要有稳固的基础和合理的制度支撑才能实现,而这恰是国民党的软肋。国民党的一个致命的先天不足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数量庞大的工人和农民被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工人农民只是被统治的对象,俯首听命即可,毫无历史主动性。政治活动、经济决策、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等完全是国民党自己的事,是少数人的事。这造成了广大工农革命积极性的泯灭,被迫养成了一种政治冷淡主义的习惯,党国之事与己无关。结果是双重冷淡,第一重是党国没有充分考虑到甚至漠视最广大工人农民的需要,惟有吸民膏髓,成为人民最痛恨的对立面,工农之中蕴含着革命的潜流;第二重是工人农民的土地、工资等生存利益非但未得到满足,反而遭受严重损害,他们对党国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困难漠然视之,甚至参加到了推翻其政权的革命斗争中。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包装之下曾经多么辉煌和强悍,它急转直下的溃败与严重缺乏群众基础不无关系。一个不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权,与人民群众对立的政权必定是缺乏合法性而要归于覆灭的,国民党的历史教训时刻提醒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党群关系。
其次是前苏联的历史教训。布尔什维克的光辉历史是不容否认的。在列宁等老一辈革命党人的领导之下,苏联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带领广大工人阶级和农民为推翻封建专制和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布尔什维克得到了苏联人民的热烈拥护。由于战争因素,党和政府为应对战争危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这项政策没有及时修改,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工厂以生产军需品为主,生活品短缺,工人也不满意,最终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党群关系一度紧张。但这种紧张的原因是极其明确的,工农的利益遭到损害,他们有诉求是很正常的。苏维埃政府基于现实的考虑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缓解了政治危机,党群关系恢复了缓和。斯大林时期一项严重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做法是高度集权。民主淡漠,专制浓厚,单一发展重工业压缩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更为糟糕的是,斯大林时期逐渐形成的个人崇拜和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义把苏联拖进了黑暗的陷阱。“‘领袖’的胜利和人民的悲剧既表现为教条主义和官僚体制,也表现为苏联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既表现为他的机构拥有莫大权力而千百万人的思想受人操纵,也表现为千百万人真正的公民觉悟和舍身精神。”[3](P15)苏联人民是富有耐心的,他们对1917年所选择的道路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对党抱有莫大的期望。但斯大林把苏联政治文明染上了一层恐怖色彩。正像沃尔科戈诺夫所言,斯大林的所作所为“是强力高于法律、真正的民权制度被对强力的崇拜所偷换的直接结果。”[3](P14)
斯大林的做法既伤害了党内群众,大批清洗党内领导干部,严重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尊严;又伤害了苏联普通人民群众的感情。人民渴望一个自由、民主、繁荣富强而有活力的苏联,但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政治上陷入恐怖主义,思想上陷入教条主义,文化上陷入专制主义,经济上陷入一元主义,人民群众在强大的党的阴影面前失去了希望,党离群众原来越远,并且这种疏远没有得到及时的弥合,经过赫鲁晓夫、勃烈日列夫、戈尔巴乔夫等施政,越来越抵制和排斥斯大林的做法,尤其是戈尔巴乔夫,他非但没有致力于通过弥合斯大林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壑以协调党群关系,反而用“新思维”加深了斯大林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从而也疏远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逐渐地,苏联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遭到颠覆性破坏,人民群众离党而去,再也没有回头,直到苏联解体。人民群众对苏联共产党的失败表现出的冷漠不无讽刺地印证了丧失群众就等于丧失执政合法性的根基这一铁律,用历史的惨痛证明了党群关系的重要性。苏联共产党在党群关系发生大波动情况之下,没有能够确保党群关系“三段式”结构的延续,“链条”发生了断裂,伟大的布尔什维克在一片冷漠中怀着炽热的共产主义之心而死,苏联人民已经觉得党的生死存亡与他们毫无相干,党完全丧失了群众基础。
抚今追昔,观往知来。中国共产党胜利地迎来了90年华诞。一个政党能光辉地走过90年风风雨雨,这本身就是个胜利。但同时,前进的路上存在着无数困难和风险。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醒我党面临的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脱离群众是我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毛泽东同志是群众路线的最杰出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邓小平同志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强调党要代表群众利益,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工作重点。我党要在清醒认识和灵活把握党群关系“三段式”链条结构的特征的基础上,理性处理党群关系,既不过于敏感、草木皆兵,也不麻痹大意,消极懈怠。始终不渝地致力于维护党群关系的动态和谐,确保党群关系“三段式”链条结构的长期存续。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美】布赖恩·克罗泽著.封长虹译.蒋介石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3]【俄】德·安·沃尔科夫诺夫著.张慕良等译.斯大林传(上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责任编辑:杜洪梅)
book=99,ebook=99
D261
A
1243(2012)04-0015-04
作者:杨苏磊,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邮编: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