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与区域文化的发展繁荣
——以武陵山片区文化发展为例

2012-08-15李成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建设

李成实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部,湖南 怀化 418000)

文化自觉与区域文化的发展繁荣
——以武陵山片区文化发展为例

李成实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部,湖南 怀化 418000)

要建设独具地域特色的武陵文化,促进武陵山片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发展武陵文化,既离不开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自觉、对文化反思的自觉,也离不开对文化创新的自觉。

文化自觉;武陵山片区;区域文化发展;

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主体对文化的一种主体意识和心态,是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波澜壮阔的场面,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觉。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71个县中有4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具备了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欠缺、人口综合素质较低等普遍性特征。该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文化资源丰富,独树一帜,如果该地区能审时度势,积极利用文化资源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建设,武陵山片区定能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一、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自觉

把文化摆在什么的位置,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就是关于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自觉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思考与认识也日益广泛而深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用一个“越来越”阐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把文化看作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位一体”中的一体,这说明我党已经赋予文化很高的地位。后来,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文化仍占其一。这一提法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揭示了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可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用了三个“越来越”阐明了这个问题,这是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这种意识到了2010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就说明,我党已经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放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了。随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四个“越来越”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也充分说明了我党在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上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

武陵山片区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部中的欠发达地区。这里不仅经济落后,而且文化发展也明显滞后。尽管该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统一领导和文化自觉意识不够的问题,导致了武陵山片区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尚未被开发出来,形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以至于这里瑰丽的自然风光、独具神韵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底蕴并没有被世人所享用,这无疑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相悖离的。俗话说得好,思路决定出路。近几年来,武陵山片区在党中央既定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开始认识到文化在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并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振兴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武陵山片区文化的发展。从武陵山片区所辖的各个县(市、区)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各县(市、区)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比以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纷纷提出了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发展推向了新阶段。

二、对文化反思的自觉

文化反思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面既包括对武陵山片区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对武陵山区文化建设做法的认识,也包括对武陵山区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对武陵山区文化发展要求的认识等等。只有在各种文化的比较中,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优劣,从而找准发展的方向。

1、发展武陵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与时代关系的自觉反思。对武陵山区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认知、理解、诠释以及辩证地评价武陵山区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发掘其现实意义,充分利用优秀的武陵山区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当今社会,这是摆在武陵山区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很多人眼里,传统意味着过去,代表着落后、与时代格格不入。其实,这种看法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历史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人类历史以文化的形式得以保存,传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过去、落后与保守。可以说,否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价值的思想观念都是值得批判的,这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说唯物派代表费尔巴哈的那样,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抛掉。事实上,人们是从文化中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把传统和现实绝对的割裂开来,看起来革命无比,其实是不懂文化是需要积淀的。同样,在文化的发展问题上,持文化断裂观的人压根不得发展的要领,不知传统的真谛。传统是前人创造的文化史诗。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大体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大类。而我们一般所讲的是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当然,精神文化又可以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法律制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一般受经济基础的影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相应地发生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和部分文学艺术,这一类虽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要相对少得多,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其实,文化内容与形式不管如何变化,就其根本性和方向性来说,确是永恒性的,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走向现代。武陵山区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需要按照毛泽东所讲的那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过时的、腐朽的坚决淘汰,对于那些能与时代契合、能促进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则必须加以继承,吸纳到新的文化中来。

2、发展武陵文化,离不开对武陵山片区文化建设做法的自觉反思。在文化发展问题上,过去我们一直沿用的做法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亦即“文化招商”。把文化发展置于经济发展之下,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还停留在文化经济化这一层面,没有上升到经济文化化。我们从很多县(市、区)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当地搞文化建设,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仅仅是为了通过文化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从长远看,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文化建设规律,对文化发展毫无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延缓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武陵山片区的文化建设应摈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传统模式,而应该审时度势,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找准推动文化发展的脉搏,创建新的建设模式,真正做到“经济文化一体化”,从而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发展武陵文化,离不开对武陵山片区文化与周边其他区域文化关系的自觉反思。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类、文化同根,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民间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宝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的武陵山区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武陵文化,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商道文化等多种文化。从其特征来看,武陵文化具有周边其他地域文化(如巴蜀文化、百越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汉文化)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说,武陵文化具有质朴刚健、神奇浪漫、开放包容等特征,特别是其中的民族民俗文化,是非常神秘和独具神韵的,也是其他地域文化所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上,武陵山区需要有高度的辨别意识和标新立异意识,才能从诸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打造出独特且富有魅力的文化品牌。

4、发展武陵文化,离不开对文化发展要求的自觉反思。文化建设有其自身规律,也有其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文化建设绝对不能随波逐流、任意为之,要严格遵循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一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开展文化建设的指南。二是在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诸方面和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文化强国”就根本无从谈起。三是要自觉厘定文化的双重属性和文化发展的双重任务,在文化建设中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自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将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落到实处。四是要自觉加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发挥出来,传统体制还没有完成退出历史舞台,这极大的影响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五是要自觉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升级传统文化业态并拓展文化发展新领域。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两大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满足武陵山片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对文化创新的自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党站在时代的前沿,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武陵山区要想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为抓手,推进区域文化建设。

1、在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上要有高度自觉。相比较而言,文化内容形式较之于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传播手段而言,具有更重要的地位。文化内容形式创新,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体,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从而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当前国际文化市场来看,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影响力还明显不足,例如,我国出口的图书,内容主要是中医、食谱、气功、武术等,知识含量高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类图书数量非常少。就武陵山区而言,这里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缺乏优秀的创作人才,其中能吸引世人目光的东西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文化内容以原生态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这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来说是明显不够的。由此可见,要进行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首要的就是要有培养创新主体的自觉意识。就创新主体而言,不外乎四类: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决定了开展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就政府而言,为促进文化内容建设,先后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舞台精品工程、清史修篡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内容建设和创新项目,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惯性和“条块分割”的制约,这些重大文化内容建设和创新项目还存在着由部门实施的局限性、监管机构的缺失、运行机制的不规范和支持范围的狭窄等问题。因此,在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上,培养其他的相关创新主体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也只有坚持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出一大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从而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荣。

2、在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上要有高度自觉。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是全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武陵山片区也不例外。就武陵山片区来说,要立足区情,在占有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研究制约武陵山区文化发展的“短板”,重点在组织体制、决策机制、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工夫,从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在组织体制和决策机制上下工夫。由于武陵山片区这一提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以往武陵山片区的各个县(市、区)往往是各自为政,虽然各级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文化建设上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究其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在区域文化上缺乏整体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武陵山片区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类、文化同根,所以,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各个县(市、区)的发展雷同,从而导致了武陵山片区的文化发展一盘散沙,竞争力不强。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在组织体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上下工夫,对武陵山片区进行整体把握、宏观指导,整合资源,统一部署。二是要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上做文章。在文化管理体制上,尽管党的十六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厘定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楚河”、“汉界”,但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一直存在。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在文化激励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人才的作用,尊重他们的研究成果,肯定他们的价值,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文化精品才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文化市场才会真正的繁荣昌盛。

3、在创新文化传播手段上要有高度自觉。产品需要营销,文化需要传播,才能产生效益。因此,在文化创新传播手段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春天。武陵山片区深处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但是,在文化发展上,完全可以借用当代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高新文化产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整合,从而通过文化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责任编辑:许如江

G127

A

1671-2994(2012)05-0121-04

2012-08-13

李成实(1980- ),男,湖南邵阳人,中共怀化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人与文化。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建设
诗二首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