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研究综述
2012-08-15林萍
林 萍
(云南师范大学 哲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研究综述
林 萍
(云南师范大学 哲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目标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本文主要从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对研究的情况进行梳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目标;综述
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然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就是马克思主义要往何处去和怎样去的问题。自从2005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之后,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问题也就更加凸显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有很多,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目标会有差异,这里,笔者主要从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就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研究情况作一些梳理和评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完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老问题,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实现既定目标而又不断产生新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和僵化的教条。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的研究,从我收集和掌握的资料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要不要发展和完善上看,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说。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多次强调他们的理论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他们“不主张我们树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①,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胡绳说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因为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最后的根据,因为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②,在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其他社会思潮、哲学体系,而且也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学说,从不故步自封,把自己的学说看做是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批判性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③陈先达教授也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创造性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谱写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③
2、从怎样发展和完善上看,不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且,科学性是前提,“毫无疑问,实践观点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它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区别之一。但实践的观点是不是首要的观点呢?我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实践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而实践观点必须以物质观点(或唯物主义观点)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亦即实践的,绝不是空谈,绝不是教条,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也绝不是自发的实践、盲目的实践、随心所欲的实践,而是有前提的,即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有客观规律性认识指导的实践。”④中央党校周为民认为,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要完整地、历史地、从逻辑和方法上来掌握马克思主义”⑤。广东社科院阮纪正认为,“从意识形态层面说,马克思学说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的理论解释和科学说明;它并不以为自己是超时空的‘绝对永恒真理’,更不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纯客观的‘纯粹科学’,而只是坦然地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和实践性。”⑥因而,只要有无产阶级和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存在,要发展。
3、从理论发展和完善的目标上看,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真理体系,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补充和完善,但又永远不会停滞不前。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因为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而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到达它的理论终点。徐崇温说,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都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当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随之而改变”⑦,陈先达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与时俱进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总是在不同的时代出现它的新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初,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受害颇深,许多西方人纷纷去马克思那里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扩大影响的范围,使之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
1、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居于领导地位。四川省社科院贾青松认为,“之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不仅是由于它的哲学基础的牢靠性,决定了它的理论生命力;而且是由于它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本质,决定了它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心骨’;同时还由于它那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发展体系,决定了它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导航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指导地位的牢固性”,“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特质——科学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决定了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指导地位的主导性”,“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标志——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决定了它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指导地位的持续性”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能否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性质、命运、前途的重大原则问题”⑨。
2、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世界上有大量的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占据着主流话语空间,剥削者和压迫者的霸权随处可见”。这体现了当今世界非马克思主义还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已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徐崇温认为,目前这种影响还不足以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其性质,他说:“可以使资本主义继续容纳和发展生产力,可以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而又不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⑩。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高放认为,目前资本主义还有比较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与商品市场经济相联系,与现代科技相联系,与自由、民主、法治相联系,与无产阶级相联系,与世界社会主义相联系。”⑪但是,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这“五方面的联系”不能而只能缓解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但不可能根本克服它的矛盾,“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和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和平共处,一球两制,和平发展,和平合作,和平协商,和平解决。这样将来会殊途同归,共同通往未来社会主义,通往新的社会主义。”⑬这就是说,这一天的到来,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它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这个目标。
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放全人类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和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远大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就曾经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⑭。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学术界对于这个目标基本上没什么分歧,但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陈志尚认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异化的扬弃就是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实现。”⑮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实现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实现。他说,“所谓‘全面’,主要是指人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养成和提高。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的活动、关系和需要将日益丰富和复杂,对人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在认识了人自身发展的必然性之后,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自己的自由自觉的行动”⑯。
韩庆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指的是人的什么东西在发展,是发展了人的什么,这显然指的是发展的主体和承担者本身的内容,不直接涉及人本身以外的问题。”⑰他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一是“每个个人的平等发展”,二是“人的类特性的应有发展”,主要指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三是“人的社会本质(社会特性)的和谐发展”,包括了“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⑱,四是“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包括“潜能的充分发挥”、“肉体和心理的完善”、“人的需要的相对的丰富”、“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全面”⑲等。
俞吾金认为,“马克思并不是泛泛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他注重的是‘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确立”⑳,“只有借助于共产主义的革命,才能实现人性的复归,才能为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创造现实的条件”㉑。
孙正聿则认为,“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学说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表达了人类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的揭示;也表达了人类解放的尺度,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观照人类全部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进程”㉒。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
②胡绳:《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1期。
③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④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2期。
⑤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5期。
④周为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⑤⑨阮纪正:《从三个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小坚持和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⑥⑩徐崇温:《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
⑦《求是》评论员:《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求是》,2004年第8期。
⑧贾青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及其一元化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5期。
⑨尹从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⑪⑬高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石油政工研究》,2001年第6期。
⑫高放:《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理论参考》,2002年第12期。
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94页。
⑮王善超、陈志尚:《人的本质的异化与扬弃》,《岭南学刊》,2008年第3期。
⑯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求是》,2003年第 19期。
⑰韩庆祥:《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再认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⑱⑲韩庆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⑳俞吾金:《也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㉑俞吾金:《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学术界》,2001 年第 5 期。
㉒孙正聿:《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A81
A
1671-2994(2012)05-0009-03
2012-07-20
林 萍(1974- ),女,广东博乐人,云南师范大学哲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陈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