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路径

2012-08-15郁志龙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建设

郁志龙

(徐州医学院 社科部,江苏 徐州 221004)

论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路径

郁志龙

(徐州医学院 社科部,江苏 徐州 221004)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好建设必须搞清楚弄明白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出这一问题,还围绕这一问题,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及对社会主义本质及价值的追求中,进行反复的探索、思考。

邓小平;社会主义;探索路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好建设必须搞清楚弄明白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并反复思考这一问题。围绕这一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反复思考和艰辛探索,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局面。

一、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不断地探索、追问、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主义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那样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反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增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难度。因此,“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①我们也没有搞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结合本国实际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不能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或教条式地理解他们的相关论述。可以说,邓小平正是紧紧围绕这一问题来思考、设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②这里面的“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显然是针对过去把社会主义错误地理解为“一大二公三纯”,并由此采取了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办法,从而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一系列重大损失的情况而言的。的确,建国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③所以,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现实问题,客观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给予科学回答。对此,邓小平始终不渝的在探索、思考这一问题,他曾发人深省地说,回过头来看看,经验教训有很多条,但“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④改革开放后,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全新理解,我们才采取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城市改革逐步推开,对外开放形成由沿海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好格局。可以说,理论上的每一次创新,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巨大成就,都是在科学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获得的。没有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现在,当我们回首改革开放的历程,就不能不深深感到邓小平这一谆谆教诲所闪耀的思想光芒。

二、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思考路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抓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和实质,但不等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路径,对问题的解决仍然于事无补。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思考有着自己独特的路径,既没有丢马克思、列宁,没有丢毛泽东,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没有囿于书本上的东西和已有的固定模式,而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及对社会主义本质及价值的追求中,进行反复的探索、思考。

1、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国后三十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能说都很成功。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使我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频繁的阶级斗争搞得人们身心疲惫,整个国家也处于贫困状态。为什么搞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的生活依然这样贫困,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不是缩小了反而是扩大了呢?难道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吗?不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吗?我们搞的是否都符合社会主义的呢?社会主义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应怎样建设呢?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原因的思考,邓小平率先提出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新的思考,他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⑥从这两个“不能叫”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社会主义应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使经济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而不是相反。所以,他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想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⑦

2、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每个国家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每个国家都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搞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强调:“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⑧这正是邓小平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他还指出:“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⑨正是邓小平的“独立思考”及对“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防止“吃左的亏”的大声疾呼,才使我们对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处方位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即“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⑩所谓“不够格”,就是指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是全方位的,既有物质技术方面的不够格,也有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够格,即不成熟、不完善,这种“不够格”,真实反映了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要从“不够格”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其他。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国情,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落后于形势的判断,不管哪种情况都会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不应有的损失。邓小平还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按面积按人口,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中国实际上只能是一个小国,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还比较贫穷。所以,在中国搞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有无比优越性等。这些著名论断或具体措施、步骤,正是在科学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考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3、在同资本主义的对比中思考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总是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较,他坚信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证明,不过还要证明更多更好更有力。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⑪因此,在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中国人民就站不起来,就不能翻身得解放;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也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贫困落后的状态才能改变,所以,他又语重心长的告诫人们:“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的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⑫可见,邓小平所理解和探寻的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的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相应更加强盛一些”的社会主义,没有这几条,再吹牛也没用,那种只图社会主义之名,而无社会主义之实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对于只图名而无实的做法,邓小平是深恶痛绝的:“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⑬虽然邓小平认为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但他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相混淆,而是很好区别开来,所以,对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一棍子打死,恰恰相反,他还十分强调要好好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用资本主义的好的东西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正是在他这一思想指导下,才有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制度属性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著名论断;才有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显出勃勃生机。

4、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价值追求中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探索、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始终是紧紧围绕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追求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邓小平深知这一真谛,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⑭后来他又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可见,在邓小平看来,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消除贫困现象,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应是社会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属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要实现的富裕是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目标,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⑮后来又多次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及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绝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如果真的出现两极分化,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那就说明我们的政策错误了,那样,民族矛盾、区域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就有可能走上邪路去。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呢?邓小平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的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⑯可见,“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⑰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他们辛勤努力成绩大,收入肯定会多一些,生活会好起来,这必然产生极大的激励、示范作用,影响到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共同奔向富裕。另一方面,先富的人、地区,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扶持等方式方法,去帮助那些落后的地区和人民尽快的发展起来、富裕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注释:

①③④⑤⑧⑩⑭⑮⑯⑰《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 出版社,1993 年版, 第 139、227、223、116、260、225、28、123、166、23页。

②⑥⑦⑨⑪⑫⑬《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 313、312、314、312、251、311—312、231 页。

D2-0

A

1671-2994(2012)05-0012-03

2012-07-11

郁志龙(1972-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社科部教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问题。

*本文为徐州医学院院长专项基金(09KJZ1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建设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