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融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核心

2012-08-15樊泳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城乡少数民族云南

樊泳湄 吴 静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文化与科技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文化融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核心

樊泳湄 吴 静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文化与科技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保障城乡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交通、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云南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基础很差、难度很大,而要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核心在于文化的融合。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文化融合;问题;策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基础、人口构成和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还非常滞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很差、难度很大。同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脆弱性、原生态等特征。因此,要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目标,核心在于文化的融合。

一、文化融合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的重要性

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之间的接触、交流、沟通、碰撞、冲突、吸收、渗透,最后整合融为一体的过程。云南是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代表,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典型区域,也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56个民族在云南有54个,4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而且有15个是云南独有的民族。这些民族与当地的汉族人民世代交好,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形成了云南独有的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与融洽发展的格局。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云南民族和民族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云南各民族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文化之间的差异上。云南各地、各民族具有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文字、历史、风俗、习俗、建筑等,这些都是文化差异的载体,是云南少数民族间、城乡间文化的不同表现。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总体上来说是做到了和睦相处,融合发展。但是,有时,不同民族的文化也会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发生一些小摩擦或纷争,也会出现一些文化的不和谐不相融的情况,这是文化自身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需要我们客观面对、认真研究,妥善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态,各自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城市和乡村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也大不相同,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必然存在。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来自城市文化的碰撞和冲击。近年来,随着开放的拓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正逐步显现,城市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冲击着农村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城市文化的冲击、影响和渗透,致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思维定势、审美情趣等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正因如此,在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汇进而引发冲突,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历史已证明,文化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契机和条件。我们承认各民族独有的文化是自身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是每个民族最具吸引力和发展力的因素,城市和乡村的文化特色鲜明,是其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在文化平等和相互理解、包容的前提下,各民族之间、城乡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认可对方的文化,包括民俗、语言、宗教、饮食、建筑风格等。很明显,只有通过文化融合,才有可能寻找民族间、城乡间文化的共同点和相通之处,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消除文化隔阂、冲突,最终才能实现文化的和谐与文化的共存发展。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中文化融合面临的问题

1、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和经常性的城乡文化交流不够。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以汉文化为主的城市文化一直是一种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城市居民大多以城市文化为荣,大都看不起农村文化,缺乏对农村文化应有的了解、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由于地处边远,加之经济发展滞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农村文化历来是弱势文化,很多少数民族村民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卑,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文化,这更加大了城市居民对农村文化的不尊重。也正是由于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认可和尊重不够,因此,双方的沟通交流自然很难开展,特别是缺乏一种平等的交流和双向的沟通,更缺乏一种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其结果,致使城市文化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好,农村文化的积极因素没能得到有效发挥,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也就难以做到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种状况的存在和延续,极不利于云南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2、城乡之间文化差距过大。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导致我国大量的文化资源集中在城市,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所占的文化资源远不及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居民。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是落后,因为农村文化主要以公益性文化为主,投资主体是政府,多数镇级政府财力有限,村里又无集体经济来源,文化建设和活动难以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低,有的地方甚至连保基本的要求也难以达到。于是,我们看到:在城里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农村可望而不可得。城市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演出、娱乐场所等各种载体获得文化服务和享受,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农村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存在,获得文化服务的途径主要是看电视及偶尔为之的、送戏送电影下乡等,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实现。其结果,致使农民的文化知识很难及时更新,能力提高慢,最终影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设善。

3、城乡间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有待强化。城乡文化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内涵等不一,各具特色和价值。因此,整合城乡文化资源,把二者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但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农民群众的观念更新慢,加之政策不配套,城乡文化资源的整合还没有真正提上反事日程,文化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也就尚待发挥。具体说来,目前,云南大部分地区的文化硬件设施已有很大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机构比较健全,从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电影公司到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基本上建成了,但由于缺乏城乡统筹规划,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文化整合度低,没有形成规模,力量分散,致使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效率很低,特别是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人才、文化设施、文化经费)没有发挥对农村地区的带动、引导、扶持作用,县城图书馆、文化馆、电影公司、文娱休闲广场等没能有效吸纳非城市人口,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乡镇文化机构的运行状态不佳,抑或难以正常运转,为农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城乡文化共建共融需加强。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非常大,但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如“三下乡”等,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继续仅靠政府力量,不可能完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普及和发展的任务,它不仅造成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缺、旧、远”及其利用率之不高,还造成了城乡居民文化活动的“无、少、难”及其吸引力之不足,难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建文化的氛围。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文化在不少领导的眼中,还只是文化职能部门的事情,所以,就容易置身度外,不予重视、支持、扶持和帮助。很明显,只有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形成政府和社会的文化共建活动,各民族间、城乡间的文化共融才有可能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目标才有可能达到。

三、推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实现文化融合的策略

1、尊重文化差异,加强沟通,增进文化融合。历史已充分地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的价值,尊重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而尊重民族的文化前提,是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事实上,也只有尊重云南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积极开展城乡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否认,城市文化代表了现代文明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在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示范作用,从城市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果,建设新农村文化。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不乏优秀和有益的文化资源,所以,要正确认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吸取和借鉴农村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在统筹城乡建设中培育新的文化体系。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重视沟通城乡的“媒介”,即农民工,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多方面满足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对农民工文艺骨干的培养,让他们发挥好城乡文化沟通对接的桥梁纽带作用。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要有效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前提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为文化融合提供必要的条件。从目前的实际看,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推进城乡文化一本化的瓶颈。所以,要达到让云南各少数民族群众能够不分城乡,无论老少,都能在家门口找到称心的文化活动场所,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文化服务的目标,第一,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并使之与当地生产力布局和人口集中度相结合,突出重点、分层布局。第二,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农民群众收入还不高,在此情况下,财政投入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保障。见于目前的现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费的增量部分应重点用于基层、用于农村。通过文化事业费结构的调整,有效改善文化民生,促进城乡文化权益均等化,加快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和融合步成。

3、加大城乡间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文化融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应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规划,以城带乡,将城市优势的文化设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质的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通过统筹协调,多维互动,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形成大、中、小相配套和城乡共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强城乡文化的服务功能,形成承载能力强、功能设施齐全的中小城镇集群,提高城镇化水平,加速城乡文化一体化,实现文化共融。同时,城市文化部门要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目标,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特殊群体倾斜,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4、广泛开展全民共建活动,实现城乡文化的共融共享。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文化的共融共享,为此,要以共建实现文化的共荣共享,共建是共荣共享的前提,共融共享是共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第一,政府为主导,引领共建共享,文化、宣传等部门同力推进、全社会齐抓共管,各族民众积极参与,促进城乡文化设施共建、资源共用、队伍共抓,最终实现文化的共融共享。第二,要以城乡文化互动来搭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活动平台。本着“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全民参与”的原则,开展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建好用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边疆解“五难”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好“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群众文化广场等活动;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互动,以协会带动、活动促动、政策驱动来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和城乡文化的一体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从省会城市昆明到边远的少数民族村寨,让云南各族群众都看得到报纸、听得到广播、看得着电视,音像制品、电子图书、数字电视等各式各样的文化载体都能走进各族群众的生活之中,让城乡居民共享同建的文化成果。

责任编辑:刘建文

C95-05

A

1671-2994(2012)05-0118-03

2012-08-08

樊泳湄(1964- ),女,云南宣威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农村文化。

吴 静(1964- ),女,云南宣威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干部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本文为201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城乡文化一体化路径研究》(批准号:YB201201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城乡少数民族云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