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初探
2012-08-15胡红斌
胡红斌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网络中心,云南 芒市 678400)
德宏州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初探
胡红斌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网络中心,云南 芒市 678400)
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生态农业模式,既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云南省德宏州而言,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采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人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强化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推进区域品牌打造工程;为发展生态农业解决资金的问题。
德宏;生态农业;问题;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是云南按国务院关于桥头堡战略指导意见确保粮食自给率达到90%的重点。因此,作为云南省主要产粮区的德宏州,如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一、德宏州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德宏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西部,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在18.4-20℃之间。土地总面积1728.9万亩,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德宏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亚热带花果生态州、绿色经济发达州的发展理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1、农民缺乏生态意识。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对政策、科技、农资、劳动力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德宏州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地的现实,决定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差异,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意识有差距,使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经济基础、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加之政府尚未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现实,导致生态农业宣传力度较低,农民缺乏必要的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弱,德宏州的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2、相关主体缺乏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短期内无法体现其经济优势,盈利空间不大,而每届官员的任期有限,生态农业问题又很难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因此,政府方面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信心不足,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宁愿背井离乡去打工,也不愿把精力花在发展生态农业上。
3、生态农业技术支持不足。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从现实看,德宏州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没有受过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基层农技推广中心仅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种子、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弱。
4、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缺乏。发展生态农业,引入先进技术、优良品种、优秀人才,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长期以来,德宏州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存在巨大的生产发展隐患。加之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不高,自筹资金负担过重。而德宏州政府财政困难,投入的资金有限,根本无法解决农村发展要求,更谈不上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即使有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撑,德宏州政府也没有足够的生态农业发展资金,发展生态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5、优质劳动力资源短缺。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频繁,使留守“妇幼老”群体成为德宏州农村生产的主要对象,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面临优质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德宏州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凭居多,绝大多数农民接受新事物、获取信息能力较差,生态农业观念淡薄,接受生态农业方式培训的意愿低、效果差,不利于生态农业意识的宣传及技术的推广,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培养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施有效、合理的生态农技推广。
二、加快德宏州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1、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开展生态教育,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为此,德宏州要面向乡镇和村寨,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加强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教育,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危害,唤起农民的可持续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同时,逐步认识农业经济的未来走向,了解国民对绿色健康有机食品的需求,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普及和农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着重推广秸杆回田、沼气应用、有机肥施用等生态种养的优化,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采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人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一是德宏州各级政府应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对建设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围绕统筹城乡的要求,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生态化,充分发展德宏州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二是要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建设、经营机制、科技支撑、保障机制、投入等方面,全面推进德宏州生态农业建设。三是要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风貌为依托,以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重点打造农村休闲、农业观光、农家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四是要按照生态文明乡(镇)、村建设的标准,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五是统筹涉农资金,向生态农业项目倾斜,做好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的储备和申报,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
3、强化科技进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是德宏州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一是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农技推广人员实施培训,培养高水平的生态农业科技队伍,建立长期的生态农业发展跟踪、研究体系,适时掌握信息,及时解决技术难题。二是要做好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辅导,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三是要积极采用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农林间作、作物套种、农牧结合、庭院立体开发等模式,提高水、土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要通过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和发展食用菌生产等形式,实现作物秸秆等农业资源的再利用。
4、积极推进区域品牌打造工程。德宏州工业化水平低,污染小,生产无公害,生态食品的条件优越,因此,必须抓住这一优势,在品牌建设方面大有作为。一是要突出优势和特色,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将生态农业与产业化有机结合,寓产业化发展于生态农业的整体规划设计中,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打基础,产业化链条来延伸,市场化经营来牵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将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而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优势产区集中,增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品牌集聚效应,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三是要着力培育和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让诸多分散的小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能够利用“区域品牌”,并分享区域农产品品牌带来的增值收益。
5、解决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政府要努力改善融资环境改善,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一是促进金融系统改革。利用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农业相关金融机构,依据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大中小规模,分别对企业、集体、个体(农户)实施贷款业务,梯次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基金借贷。二是引进外商投资,与外商合作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税收减免和经济奖励,鼓励外商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培育竞争性外商企业,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建设合作项目,实施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三是利用对口帮扶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扶持项目;把扶贫帮困的项目资金引入发展生态农业,将农民增收脱贫与转变传统生产力方式相结合。四是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五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据事实,合理规划,实施连片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区建设,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圈,借助旅游观光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良好的生态基础上得到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陈文兴
F127
A
1671-2994(2012)05-0093-02
2012-06-26
胡红斌(1978- ),女,云南芒市人,中共德宏州委党校计算机网络资料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