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思考
2012-08-15雷芸
雷 芸
(曲靖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思政部,云南 曲靖 655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思考
雷 芸
(曲靖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思政部,云南 曲靖 655000)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特点和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任务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转变,是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转变,思政工作者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怎样的教育,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并内化为其信仰理念,教师首先就要有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相应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评价也要有所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教育,信仰教育,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它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总结历史,反思过去,必须看到,思政课教学还普遍存在着纯粹认知教育的倾向,它导致学生厌学逃学,整个教学流于形式。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政课课程实施意见,必须实现从纯粹知识教育向信念教育的转变。知识是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是可以通过学习间接获得的。信仰却是人们对社会价值体系、对某种信念、主张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获得对某一价值体系的认知并不等于就已养成某一信仰。信仰教育是这样一个过程: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自愿地对教育内容从认识与理解到认同与接受,然后升华为理想与信念,最后转化为精神动力和行动的指南。要完成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转变,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思政课到底是怎样的教育,理清二者的关系,才好正确施教,以实现这一转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怎样的教育
1、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知识教育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道德法律知识及党的政策方针宣讲普及,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的任务。第一,作为德育课程,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授课过程自然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着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作为专业课程,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专门、系统的学问,具有很强的学术属性,讲授时要注重内容逻辑结构,突出理论体系特点,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从这个角度看,思政课首先是知识教育。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个体知、情、意、行构成的道德中,知识的获得是其他要素发展的基础。”①思政课是完成对人的思想武装,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态度和觉悟的教育活动,然而,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以人的知识底蕴和知识视野为基础和平台的。试想一个毫无知识存量和根本不具备相关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自觉完成这个转变的。只有个体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底蕴,并运用一定的知识视野和认知平台解释周围和遭遇事物的能力,才能完成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转变,从而把思想觉悟统一到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上来。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的成才成长首先也是以概念的形式去掌握知识,知道什么是善恶美丑,最后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奋斗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知识教育,这种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作为知识的是思想政治素养。”②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政课进行的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价值观、信仰的成分在里面。社会构成了人的生存境遇,人一刻也不能离开对这个境遇的把握和理解,只有理解和把握了,才能构筑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日常生活体系,才能纳入有序的社会生活轨道上来。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理解把握生存境遇,就是因为他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正确的认知态度和审视视野,有了这些,人们才能意识到社会对他的要求和应对社会承担怎样的责任。也就是说,这种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素养的知识平台上,作为知识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运用知识的力量理解、解释周遭的事物的同时,帮助人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内心信仰。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归宿是信仰教育
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人生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方面的浸润和培养有独特的优势。高校思政课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优先”的理念,其宗旨和使命就是要从时代思维的角度,立足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理想和信念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宗旨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大学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确立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信念。如果我们的大学做不到这两点,那么就是失败的教育。要避免高校因片面追求知识传授出现负面效应,防止信仰危机的发生,那么,重视道德、价值、理想信念的信仰教育,就是大学教育的关键。科技和纯粹的知识解决不了人精神空虚的问题,只有信仰教育,才能提供人生的价值向度,为人从事科学知识探究提供世俗关怀,是推动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政课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去武装人、改造人、塑造人,培养有能力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思政课,既是知识教育,更是信仰教育。它的独特性是并不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上,而是沿着这个路径继续向上提升到信仰教育层面的。思政课也只有实现了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才算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其实,思政课完全应该而且能够担负信仰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因为思政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能够,是因为思政课中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当我们理解并接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初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等知识概念时,谁又会说这个知识概念不是一种信仰呢?理解一种知识、获得一种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立场和信仰。
综上所述,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是思政课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原生形态和逻辑表现形式;信仰教育则是知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思政课应坚持知识教育统一于信仰教育的原则,努力实现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
二、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究竟需要怎样的转变
1、由重“教”到重“导”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强调教师的教,教师在有限的时空里把教材知识传给学生,强调所教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参与,过分注意学生对外在于自身的理论知识的“占有”以及学生思维培养。一提到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想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这种更高层次的信仰靠硬性灌输的方式是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的感应的,只会适得其反。人们对“真”的执着追求是一种信仰,对“善”的追求是一种信仰,对“美”的追求也是一种信仰,思政课教师要除了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讲授外,还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该坚守不能突破,什么该放弃……知识可教,信仰可导,书本上的知识可以靠教育和灌输来实现,而信仰这种意识、意志层面的东西,要靠外在的引导及自身的体验来形成。“导”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引导、指导、开导、因势利导等等。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应注意的是,要从学生的信仰现状、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找准发展方向;为学生为人、做事、与人相处提供指导;对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认识偏差进行开导;结合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及对学生的兴趣点、热衷点、利益点,因势利导,正确看得社会和人,不断激发他们新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他们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在“导”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为领航者、对话者、交往者和示范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
2、由重“知道”到重“体道”
“知道”强调的是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占有,忽略了知识背后的体验。“体道”则是强调认知主体对知识的情感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知识人”不一定是有道德、有信仰的。那些来自书本和干巴巴讲授的知识不是来自他们的生活需要,自然也不会回到他们的实践中去。体验有助于受教育者信仰的形成。思政课可以尝试历史体验的方法进行信仰教育,特别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比较实用。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需要,都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历史体验方法可以让学习者明白这些理论产生及提出的时代要求及必要性,从而接受理论成果具有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把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作为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强调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这些问题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和相应的思考范畴和方法,把知识这种东西从属于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一代又一代的探索和思考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命运紧密相关,注重知识教育背后的历史动态考查,追问信仰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主题变化,强调历史体验和平等对话。“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思想不能自发产生,只能靠灌输。然而列宁所讲的‘灌输’绝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体验和事实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而理解出来的,也可以说信仰是历史灌输出来的。”③知识教育的显著缺陷,就是在教学方法上把信仰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切断了信仰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也可以推出一些学理说得透、史实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体验感悟,从而生成内心的信念、信仰。
3、由重“课堂”到重“实践”
思政课实效性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实效性差,并不差在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上,而是差在理论知识不能内化为理想信念、上升为行动的指南,也就是知行脱节、知行不一。正如前面所讲,理论知识是理想信仰形成的基础、平台,这里,并不否定课堂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侧重课堂作用的有限性。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确是另一回事的“理论家”。大多数教育家都主张实践、践行在学生思想品德观念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既具专业性又具德育特点的思政课,更要重视实践活动。实践是理论知识内化与外化相互转化的中介。但要注意那些为了应付检查或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功利化、流于形式、表面化的实践活动,它不具这样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既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对照,做到“知—行—知”在实践中验证知识的正确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认同感,从而将其内化。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将内化的知识上升为理想信仰,指导行动,做到“行—知—行”。因为实践本身就是知行的统一,没有这种统一,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里所说的实践。而且,实践是开放性和与社会日常生活一体化的,可以与平时的教学活动结合,也可以与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结合。如美化校园环境、学生食堂服务、文明交往活动、志愿者活动、公益服务、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进行实践体验。
4、正确处理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思政课评价要坚持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相结合。因为知识评价是价值评价的前提。只有坚持知识评价,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价值评价是知识评价的体现。只有坚持价值评价,才能促进大学生把所学知识转换成信仰、素质和行动,真正实现思政课的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导向作用。通过改进思政课的考试考核方式,可以尝试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统一。知识可以通过考试测出,信仰却无法做到,为此,一是要改进考试考核内容,从单纯理论知识的考试考核转变为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的考试考核;从以分数为主的衡量标准转变为以思想、品德和行为为主的衡量标准。二是要改进考试考核方式,逐步建立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测评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状况。
三、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培养人、以人塑造人的特殊教育事业。可以说,教育者的高尚人格、坚定信仰是信仰教育的灵魂。教育者高尚的言行潜移默化,就会凝聚成一股精神的引力,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体验中,逐步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自我塑造者,完成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化。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④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由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教师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要求很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思政课作为主要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的大学必修公共科目,如果连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都不信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会相信马克思主义,又怎会相信教师所教的知识并把其内化为自己的信仰?真信才会真用。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时至今日,没有哪一种资本主义理论和资产阶级学派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历经一百五六十年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历史理论等各个领域都站在时代的高峰,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社会科学的制高点,虽然这个制高点并非不可逾越,但是迄今为止它依然是社会科学的高峰。同时,马克思主义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⑤资产阶级学者在科学上扳不倒马克思主义,就在道义上诋毁马克思主义只讲斗争不讲人道主义,自诩是不加区别的爱天下所有的人。马克思主义是为劳动人民谋求解放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光明正大的理论,是启迪工人阶级认识自己历史地位,寻求社会公平的思想武器,它反对用空洞“博爱”、“人道”掩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追求全人类的共同解放。马克思主义不讲抽象的人权,主张建立实现人人权利平等的现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人权,就不能是公正、平等的权利。这种理论与那些剥削制度、麻痹劳动人民自觉意识的理论究竟孰善孰恶是一目了然的。我们党进行革命斗争就是为在三座大山压迫之下的中国劳动人民争取人权,在全世界为中国人民争人权,正因为我们党的理想和信仰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才能心甘情愿地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和家庭。虽然许多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天,但是,他们相信人类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之奋斗。因此,教师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在精神上给学生以力量,教师因内心有坚定的信仰,在讲授理论时对学生感染和影响也才是强烈和持久的。
2、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下工夫学习,才能理解它的真谛,才能运用它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思政课教师只有弄懂、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才能用活理论,教学工作方能游刃有余。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国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广大思政工作者不用学习就能够自发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在全世界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被淡化、边缘化的情景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现在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党员干部、思政工作者,既没有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又不读马列著作,自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讲的道理,听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心里没有底,就可能随声符合;当别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时候,就不知道有没有过时;别人照搬西方当代的某些观点,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也分不清是篡改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显得底气不足。因此,只有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要做个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下工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只有真信,才会真用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懂马克思主义,才能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解决面临的思想困境和现实问题。做为教师应理直气壮的宣扬社会主义好、共产主义好,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感染、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思政工作者要具有高尚的人格,热爱教学工作和学生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既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也是教师自身人格的体现。对工作的热爱是干好工作的动力,有了这份挚爱,就有去钻研教材、寻找教学规律和上好每一节课的热情。爱学生才会去追问:学生真正的需要、怎样的教育对他们人生发展有帮助、他们心理状态如何,面对怎样的矛盾和困惑、怎样去帮助等等。爱学生,学生才会亲近教师,你教的东西他才会认真听,愿意接受你教的知识和理论,这是知识教育的重要条件。爱工作爱学生是教师提高人格的过程,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教育的力量。高尚的人格也是信仰教育的外在诱因。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理论功底扎实是讲活书本内容的基础,有广博的知识,才能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就理论而讲授理论。教师如果能把所教的内容常讲常新,每一堂课都丰盈饱满、有血有肉,给同学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思政课就是春风化雨,发挥了真正的育人功能。
注释:
①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163页。
②③胡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 3期。
④檀传宝著:《德育美学观》,教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⑤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28日。
D648.3
A
1671-2994(2012)05-0050-04
2012-07-09
雷 芸(1972- ),女,云南曲靖人,曲靖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