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2012-08-15侯迎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产业文化

侯迎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径

侯迎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科技和国防等硬实力的同时,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采取切实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等方面,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可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党和国家最迫切和紧要的一项任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才是为我国和平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源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中国发展模式蕴含的经验和智慧,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和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的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样化时代的道德共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引领全民族的道德风尚,塑造良好的国民形象。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1、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的黄金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它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面对这样的新趋势,各国都在为自己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2010年,美国媒体、娱乐业出口额达到900亿美元,抢占了全球文化市场43%的份额;②亚洲的日本、韩国也都相继成为文化产业强国。我国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同样必须紧紧抓住文化产业这一制胜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是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共占4%。③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很严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既要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又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因为只有新的文化创意,才能将现有的资源变成知名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资源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独占性,只要有新的创意,任何文化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比如中国有花木兰传说、有西游记故事,但这些都被美国人、日本人的创意变成了知名品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张扬本土文化精神应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汹涌发展的文化市场,一是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必须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抢占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三是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提高文化的传播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传播的深度决定着影响的广度。21世纪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传播影响最为显著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这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传播主体。我们需要一批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力的传播媒体。为此,一要充分认识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站等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地位,把提升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等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参与,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加快传统媒体数字化进程。二是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等,从而构建起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2、要以汉语教学为纽带,通过语言文化教育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扩大汉语言的影响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增多,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向国外推广本国语言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已经把通过语言传播文化列入了国家战略。德、法、意、俄等国家面对英语的“霸权主义”,用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场所的使用以及主权地位。日本、韩国纷纷在本土之外建立日语中心、世宗学堂,以促进本国文化的国际化。这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来推广汉语言。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7所孔子学院和476个孔子学堂。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到1亿。④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好西方人士对汉文化和汉语言的兴趣和热情,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广好汉语言,扩大汉语言的影响力。

3、要着重策划国家形象设计和宣传。事实上,国家文化形象的缺失,将导致国际交流中的认识偏差,影响价值观的传播、文化的影响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上世纪80年代,日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协调、民间呼应”的公关战略,努力打造“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国家形象。2011年1月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展示了包括邰丽华、吴宇森、宋祖英、刘欢、郎平、姚明、丁俊晖、袁隆平、吴敬琏、杨利伟在内的,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位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的形象,让美国观众更多地了解了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国家新形象。该片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向低调的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主动营销自己,这表明我们塑造国家形象的意识在不断加强,向国际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国已经承担了大国的责任,就应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国,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要注重拓展传播渠道,推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在重视传统传播渠道的基础上,一是要更加重视姚明、刘翔、成龙、朗朗等文化名人的民间传播效应,通过各类形象大使潜移默化地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一些偏见看法。二是要更加重视在影视、新闻出版、绘画、文艺、中医等文化产品领域打造一批国际性的、符号化、可参与性的,受到世界各地人们欢迎与肯定的民族文化品牌。三是要更加重视互联网的传播。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善于利用网络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为一体的特点,培养一批功能齐全、影响广泛的主流网站,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增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供给,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参与支持文化建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因此,只有全民族都来积极进行文化创造,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将文化建设的成果由全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才得以最终实现。一是要增强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力。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民族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我们必须努力发现不同层次的文化自觉,充分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潜力,把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方面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的成果,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择善而从,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二是要加强社会力量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的自觉性。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教育、研究、宣传和普及等重要作用,同时,要将社会力量纳入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三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推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利用民资、外资创办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形成文化发展的多渠道投入体制;进一步盘活文化企业的现有资产,推进资产重组。四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② 《美国电影融资经验给中国影视带来的启示》,《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7日。

③吴君:《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寒潮中现出暖意》,《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2月27日。

④http://news.xinhuanet.com/abroad/2011-11/28/c_12234 2416.htm

G120

A

1671-2994(2012)05-0040-03

2012-08-22

侯迎欣(1979- ),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