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价值观研究

2012-08-15左乐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消费观生产力价值观

左乐平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价值观研究

左乐平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的人”的现实实践活动,故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价值观就极为重要。实践主体价值观主要包括自然价值观、生产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却出现了扭曲和变异,我们需要树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实践主体价值观,以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主体;价值观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首要问题,正有以“生态恐怖”替代“核恐怖”的趋势。故而,党的十七大报告结合世情和国情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概念,意义十分重大。学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内容等进行了诸多的探讨,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现实的活动,“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念的状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价值观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研究也就极其必要。

一、实践主体价值观的内涵

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主体。我们认为,实践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组织、政府和人类社会等,也可以简单划分为个人意志价值为主的个体和集体意志价值为主的组织,这两种意志类型的实践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差别的,但是,不管是两种意志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它们的主体依然是人的意志和价值,故此,本文中谈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即为人。

1、实践主体的自然价值观。其实质上是指人对自然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决定着人们对自然的行为如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实践主体的首要价值观。关于自然价值观,学界存在着诸多的争论,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和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等。我们应该把价值关怀延伸至整个生态系统,不仅仅是生物个体,还应包括整个生态系统,把人们对大自然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建立在大自然所具有的客观价值的基础上。大自然并非仅仅是人类物质需求的供给者,它也是人类价值的供给者,而且是处于主体间际性和代际性的互动,这种价值应该弥散在整个生态系统之中。只有这样,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才拥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否则,就如罗尔斯顿所说:“从长远的观点看来,那些违背环境伦理的行为比那些违背传统伦理的行为要危险得多,因为它将危及许多代人”。①

2、实践主体的生产价值观。生产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态度,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实践活动。恩格斯曾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②这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制约以及人们利益的差异、阶级的分化等,从而使得人们在从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的生产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忽视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特别是忽视了自然的应有价值。实践主体的生产价值观应放在整个社会、代际、自然等系统角度去考量,实现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3、实践主体的消费价值观。消费观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是人类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简单的分为三类消费观:节俭消费观主张人们在消费时应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财富,减少甚至杜绝浪费的一种消费观;侈靡消费观是一种与节俭消费观完全对立的消费观,绝对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人异化于自然;适度消费观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且要考虑他人利益乃至社会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总之,这种消费观克服了前两种消费观的偏颇,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消费观。消费价值观本质上是探讨人与物的关系,人应该是自由的,对物也是如此,物应该成为人的自由本质的有效组成,而不应该沦丧为人的自由的对立面,或凌驾于人之上。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实践主体价值观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现阶段,我们面临着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前工业化和工业化的双重矛盾和压力,既需要充分实现现代性,又要超越现代性。故而,我们从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价值观就出现了各种错位和扭曲。

1、处理好传统和“西方”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国现阶段自然价值观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明东渐且态势趋强,东方文明亦亦步亦趋,西方价值体系前提下的现代文明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诉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驱动和我国各种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现代性问题凸显,工具理性张扬,价值理性缺失。在从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自然价值观方面,亦是高扬着西方的理性精神,自然只不过是人类的手段和工具,人们对自然采取的是功利主义态度和利己主义态度。然而,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和实生物”观念等儒道佛家的生态观念,在社会大众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也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只不过这种我国传统社会的自然价值观念在西方强势文明的侵蚀下显得势单力薄。这就使得西方文明的自然价值观与东方文明的自然价值观形成差异,特别是在转型社会时期,我国面临着奔向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的双重挑战,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想观念的滞后,或说束缚于已有的强势文明或隐性于弱势文明之中。这种差异,在理论层面,那就是对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认同,出现了争执,没有形成有效的文明的富有创新的自然价值观念;在实践层面,那就是偏执于西方强势文明价值体系下的自然价值观念,完全把人的本质自由异化,也就体现在对自然的功利主义态度和极端利己主义态度,忽视生态的整体性,缺乏生态性思维和生态性价值观念。

2、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对立,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分离。实践主体的生产价值观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主要是:第一,过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无视或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更是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认为人类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忘记了历史上“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③事实上,生产力表现人对自然的关系,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马克思讲,“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④恩格斯也讲:“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⑤另一方面,生产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既是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连结点,也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器。它在本质上是社会价值与自然规律、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仅仅只看到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统一的一面,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实质在于,它把两种尺度对立起来,把生产活动理解为人类向自然无限索取的单向活动,把自然界理解为与人对立的异己物和一种“纯粹的有用性”,完全无视自然的“自为的力量”。⑥对立的观念支配对立的行为,异己的活动导致异己的结果。当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第二,过分强调了社会生产力,无视或忽视自然生产力,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自然环境资源超过自然再生产能力的消耗必须以必要的社会劳动来补偿。“资源与生态环境危机,就是人们没有从再生产角度衡量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和长期没有投入必要的补偿劳动积累起来的恶果”。⑦由于我们不同程度地将生产力概念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基础上,因而都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把生产力理解为社会生产力,而把自然生产力完全从生产力范畴中排除出去,从而我们曲解了生产力概念。事实上,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就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自然生产支持并推动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力也依赖并推动自然生产力。二者始终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动发展的。对此,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⑧因为,“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⑨因此,“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⑩因此,“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⑪可见,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讲生产力必然要涉及到客观存在的生产力的这两个方面。可以说,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割裂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无视或忽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在理论上肢解完整的生产力系统,在实践上无视和破坏自然生产力,这是最普遍、最严重的理论错误和实践偏差,是生产力理论最大的失误所在。

3、“浪费型”、“一次性”的消费价值观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我们说,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从根本上作为一种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从而也影响着人类社会文明观的价值追求。我国当前存在着的消费方式,其实质上是一种不可持续性的消费方式,而这种消费方式所反映的消费观,则是一种“浪费型”、“一次性”的消费价值观。这种消费观,导致大量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可消费对象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被抛弃,从而造成资源总消耗量按几何级数增长,就其实质而言,这就是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式的“异化”或“物化”的消费价值观。其缘由在于,我国正在奔向现代性的路上,工具理性获得极大凸显,人的本质的异化逐渐在加深和价值理性的缺场,从而导致实践主体的消费价值观出现了扭曲。

三、创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价值观

通过对主体价值观的三个方面(即自然观、生产观、消费观)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自然价值观、生产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什么样的自然价值观,就会存在着什么样的生产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一定的生产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也反映着一定的自然价值观,三者共同构建着从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价值观。那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生产、在消费中怎么来满足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就是研究怎么样来培养和适应生态文明需要的实践主体价值观,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1、转变传统自然价值观念,树立生态意识,明确自然的价值地位。在传统自然价值观念下,自然仅仅是人类的客体和劳动对象,故而,当今人类社会处于一种掠夺式的发展现状,自然价值观扭曲变形。中国自古主张一种“和”的态度,也就“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与自然是因顺合一的,人的本性与自然的本性相统一,而不是对立和互相异化的,而是把人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结果,从而使得价值内蕴于自然整体之中,扩散和充足于自然系统之中。“和”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和实生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和”是整体性系统性自组织性的,富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偏向于哪方面,特别是要摒弃那种单个的个体主义,或是功能主义,而忽视自然系统的完善性和价值性;另一方面,“和”并非仅仅是为“和”而“和”,而是蕴含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它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人的本性和自然的本性互相创造、互相发展的过程,形成“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彻底的人道主义就是自然主义”,价值性始终弥散在其中。因此,作为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的自然价值观建构,就需要着眼于这种态度,培育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2、转变传统生产价值观念,树立科学发展方式。“自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具有经济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和生态价值等”。⑫农业社会以前,人类在自然面前处于受控制的地位,对自然充满了敬畏,生产一般是按照自然物自身变化的“惯常行为”的生产,而工业生产则是改变自然物“惯常行为”的生产。人类学会了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自然,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凭借科学知识和技术工具控制自然,以为单靠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果实就可以进入幸福王国。这种观念,导致科技创新对生态后果缺乏全面的评估,已经遭到了历史的否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也就应运而生。⑬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时代选择和历史主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环境、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协调一致、互动发展。另一方面,由人和社会深入到了环境和自然界,这样,就把人的发展第一次真正建立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生产力严重破坏,致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正常进行,这既是生态危机的实质和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形成的根源和主因。在工业社会,人类以线性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用后的产品被随意丢弃。但随着自然资源的日趋匮乏,如今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发展方式,并逐渐认识到废物的可回收和可再利用性,开拓出以“资源——产品——废物——回收——再生资源——再生产品”为特点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

3、构建实践主体的适度的、健康的、绿色的和审美型消费价值观。我国是一个已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当贫乏并且资源日趋短缺。因此,只有积极构建和倡导一种全新的适度的、健康的、绿色的和审美型消费价值观,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要正确处理劳动与享受的关系,倡导兼顾当代与未来人类共同需要的适度消费观。所谓“适度消费观”,在消费量上就是既不多也不少,在消费程度上也就是恰到好处的消费观。因而,适度消费的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过度的欲求。第二,要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倡导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健康消费观。所谓“健康消费观”,是指既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也能保证人们身心的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健康消费观有着丰富的内容,从根本上讲,就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它不以获得某一具体的有形的商品或服务为主要目的,而是一种追求接近自然的生态消费,并从中获得以美感、知识、闲适为指向的精神消费。如生态旅游、生态小区建设等,都注入了这样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在物质需求之外,更多地注重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健康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精神消费。因此,这种高尚的精神消费,不仅可以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把人从功利型的“单向度的人”或“异化的人”中拯救出来,实现人格精神的内在升华,也更有利于人类创造一个由自由全面发展了的单个人的“自由联合体”所组成的理想社会。第三,要正确处理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消费观。所谓“绿色消费观”,是一种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共同进化”的生态环保型消费观。这是因为,生态文明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自然生态恶化的工业文明而提出的,所以,绿色消费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首先是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和规定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人-自然的和谐统一。第四,要正确处理自然与审美的关系,倡导欣赏自然美与爱护自然美相统一的审美型消费观。所谓“审美型消费观”,就是用审美的眼睛和心灵来欣赏自然美,爱护自然的一切,让自然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因为,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特有的宝贵财富,从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本的角度来看,整个的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都应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状态,其本身都是美的。正如罗丹所说:“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⑭但是,无审美能力的人们对它往往熟视无睹。因此,只有具备这种自觉审美能力的人,才能珍惜和尊重所有生命的存在,不被市侩的和狭隘的功利所遮蔽而发现欣赏自然美;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包含着理性精神,以崇高美形态出现的大河悬瀑、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从中领悟人性的真谛;才能更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觉改造自然,从而通过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并且,在审美活动的一刹那间,世间万物,“从万古长存的雪山到瞬息即逝的鸟语花香,只要一旦成为审美对象,也就成为了接通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的中介,而成为人们从一己的忧虑之中遁逸出来的。”⑮也正是在这审美的刹那间,也同时创造出了所谓“于微尘之中见大千”,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至美至真之自由境界。总之,我们要想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就必须通过美育在唤醒人们心中对自然的亲和力的同时,相应地也唤醒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反过来又带动人们对于破坏自然美的行为与现象的厌恶、抵抗,从而增强人的生态审美意识,这也正是审美型消费观的宏旨所在。

注释:

①(美)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7页。

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 95、159 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93页。

⑦蒲志仲:《自然资源价值浅探》,《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4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5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94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22页。

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页。

⑫⑬刘湘溶著:《生态伦理学》,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第 29、97 页。

⑭傅晓华:《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演化》,《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⑮罗丹述、葛赛尔整理:《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X24

A

1671-2994(2012)05-0036-04

2012-08-10

左乐平(1976- ),男,江西安福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本文系江西省2011年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1zx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消费观生产力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正确认识消费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消费观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