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机构实验动物中心产学研模式①
2012-08-15游丹和占龙赵远鲁帅尧
游丹 和占龙 赵远 鲁帅尧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昆明 650118)
实验动物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材料,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1],从1958年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为开展我国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开始一直从事灵长类实验动物应用研究,实验动物中心工作也从建所之初的“动物室”起步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所科研、生产和教学等公共技术平台,随着以规模化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繁育基础工作为中心,利用灵长类实验动物开展生物制品研发、疾病模型构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以及为我国疾病防控体系构建“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项目等建设,实验动物中心运行管理以及发展的功能定位已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就中心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实验动物工作一体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新的探索、实践,与同行进行交流。
1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实验动物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1.1 构建组织机构,明确功能、高效运作
根据发展规划相应增加和调整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根据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参考欧美国际惯例[2],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和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核开展的动物实验相关的科研和教学项目等。
1.2 实验动物中心
具体承担中心日常行政事务,保证中心各部门的正常运行,负责中心各项业务的承接、分配和协调工作,根据其功能定位和职责划分成立了实验动物部、动物实验部和GLP实验室,管理体系为“中心-部门-班组”三级管理模式。
1.2.1 实验动物部 (1)负责做好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工作,做好实验动物种群的遗传监测、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保证生产、供应的动物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为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供应标准、合格的实验动物。(2)负责开展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疾病检测和防疫等实验动物基础研究工作,在做好生产和供应标准、合格的实验动物的同时开展动物模型建立和比较医学研究,开展以灵长类实验动物为模型的人类疾病研发,主要以解决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动物模型研究为重点,开发灵长类自发性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模型建立,为医学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动物模型。
1.2.2 动物实验部 (1)负责本所疫苗研发、生产和检定等动物实验工作,为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负责开展承接的医学科研实验中动物实验技术的具体工作。
1.2.3 GLP实验室 主要以灵长类为实验动物开展临床前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工作。
2 完善实验动物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动物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实验动物质量体系,为生物医学提供必备的科技创新的环境,质量管理工作中我们实行“双重、分级”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1 以GMP管理框架下的实验动物质量管理
根据国家药品生产管理要求将用于疫苗生产和检定用动物管理纳入GMP管理,在整个药品的生产和检定过程实施严格的认证管理,其质量管理受QA和QC的双重管理,使生产过程中动物源性原材料质量符合药品生产的要求,其质量管理属于二级管理模式。
2.2 以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框架下的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
根据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许可证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的管理规范和要求编制其独立的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文件,对实验动物生产、繁育、饲养管理、质量监测等过程进行监管,依法进行实验动物的许可证认证工作,使生产和使用的实验动物符合实验动物相关管理要求。
3 加强和完善实验动物中心团队建设
实验动物中心的科技队伍和团队建设是保证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整个团队主要以动物学、兽医学、畜牧学、医学、生物学专业为基础,根据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动物实验、动物基础医学研究等各层次需求配备各类技术人才,对从事实验动物的员工采取培训学习方式,持有省市实验动物主管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另外从事后勤保障的相关人员持有压力容器、空调、电工等岗位资格证书,有效规范和保障实验动物中心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加强和提升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由于研究所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昆明医学院等多所的专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动物学专业硕士培养点,充分利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平台,认真探索医学实验动物学开放性教学新模式,参与教师科研、实验室开放项目,为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等提供实验动物相关的技术指导。
(2)为保证实验动物自身业务技能和水平提高,注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业务教学与培训工作,不仅负责对实验动物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同时对研究生导师、学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动物实验前相关技术和福利等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实验动物人才队伍,促进了实验动物中心工作的快速发展。
5 加强科研合作与技术服务
(1)构建开放性管理模式,利用实验动物中心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标准的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通过合作或有偿服务的方式提供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面的技术支持,为医学科研机构和研究者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
(2)通过与生物制品研发、医学基础研究、医学临床机构进行合作不仅拓展实验动物中心技术领域,而且提升了实验动物专业技术人员人员的业务水平,形成了一个医学研究、药品研发、安全性评价和医学新技术临床前试验等生物医学研究的服务平台。
6 发挥学科和资源优势,加强科研合作交流
(1)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实验动物中心自身的发展需要保持科研思想创新和技术先进性,因此特别注重学术交流,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家及省市实验动物、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积极承办各种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座,通过广泛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
(2)结合研究所灵长类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学科特点,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已打造并形成三个具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第一方向以灵长类实验动物为主的基础研究(遗传、疾病、动物营养、繁育等)的人类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与比较医学、自发性疾病与人兽共患疾病等实验动物技术平台;第二方向以灵长类实验动物为基础的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平台;第三方向依托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将打造高等级灵长类生物安全实验技术和研究平台,将完善我国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体系,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7 开拓创新、转变职能、提升水平,促进中心的发展
经过不断发展实验动物中心已形成具有一支专业的实验动物专业科技队伍,学科梯队中有高级职称8人,硕士学位10余人,已形成一个知识面广、学术思想活跃、联合科技攻关能力较强的学科队伍,因此应该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开拓思路,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同时,重点发展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灵长类动物生产和繁育,生物安全技术体系等发挥平台作用,具体在以下方面为发展思路:
(1)在实验动物中心产学研模式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加强灵长类实验动物规模化、标准化的管理,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工程中心、医院、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动物资源与技术协作共享机制,建立共享技术平台。
(2)争取各种资金,加大投入,建立灵长类实验动物战略性资源储备,以动物资源合作为主,与地方各种医药生产和研发公司合作,建立长效的资源合作利用机制。为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提供实验动物资源支撑。
(3)与高校合作建设实验动物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研人员实验动物专业培训的机构(基地),培养出各种专业人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的需求,为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 赵四海,郑华东,刘恩岐.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应用状况与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16(4):245~248.
[2] 杨果杰,田枫.欧美有关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标准[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2,19(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