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观察
2012-08-15乔秀丽
乔秀丽
吉煤集团舒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儿科,吉林长春 132602
早产儿由于胎龄较小,吞咽和吸吮动作发育迟缓,给喂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反流致误吸、呛咳等,严重的会造成窒息而死。进而使住院时间和肠外营养时间进一步延长。若长期进行全胃肠外营养,不仅会带来昂贵的营养费用,同时还会引发栓塞、感染、胆汁淤积等并发症[1]。对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成为目前广大医护人员备受关注的问题。现对该院早产儿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的观察和应用体会,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6月—2012年5月期间,在该院出生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中女8例,男12例,出生体重为1238~2060 g,胎龄为26~32周。对照组女11例,男9例,出生体重为1300~2080 g,胎龄为28~34周,比较两组出生体重和胎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在入院之时,所有病例均排除消化道畸形及窒息等症状[2]。
1.2 方法
在给予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全部患儿均采用统一的配方奶粉经鼻饲或口喂养。对于观察组患儿,在出生12~72 h内开始喂养,1次/h,每次20 mL/(kg·d),若发现喂养不耐受着,则应该立即停止,同时依据症状情况,依次缓解,每3 小时1次,10 mL/(kg·d),待耐受状况恢复,在逐渐加大奶量至20 mL/(kg·d)。对照组患儿在出生3d后开始喂养,和观察组方法相同。
1.3 观察指标
(1)对耐受情况进行观察,对照两组患者的潴留量、腹胀及喂养后的呕吐情况。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为:早产患儿在临床上出现腹胀、呕吐等一项或多项特征。①呕吐指数在3次/d以上;②腹胀;③胃残余被污染成咖啡色;④明显出现心动过缓或呼吸暂停的现象[3]。
(2)每天测量体重,并对两组患者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进时间和达到完全喂养量的时间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输入全部数据,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χ2表示计数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比较两组患儿喂养的不耐受情况,观察组3例,对照组7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完全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胎粪排出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时间明显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微量胃肠联合肠外营养,可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使喂养不耐受得到改善,同时促进早产儿肠道的成熟[4]。
4 讨论
早产儿出生后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较高的营养要求和胃肠道机能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会引发喂养不耐受情况,严重的会引发死亡。所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关键就是合理进行喂养。这个概念是Bauman在1960年提出,并且通过动物实验得到证实。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微量喂养能够促进肠道组织细胞的成熟和发育,便于肠腔的直接营养,促进活性和胃肠酶的分泌,进一步释放胃肠激素。如果将胃动力改善,同时使血流量增加,可进行正常菌群的建立,促进粪便中排泄胆红素,同时促进肠蠕动。这样就会降低NEC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促进肝肠循环,促进全肠道喂养,使治疗的治愈率进一步提高。对早产儿及新生儿的胃肠道外营养非常适合。
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肠道喂养方式,比较两组胃潴留和腹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患儿在早期出现喂养不耐受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禁食、减少喂养有直接的关系,没有1例患儿发生NEC,和患儿体重小,样本胎龄短,样本数量少,也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降低了不耐受的发生率,使全肠道营养时间进一步缩短,即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又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作为一种理想的喂养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普及和推广。
[1] 付惠玲,房欣娟. 儿科胃肠道外全静脉营养应用进展[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78-79.
[2] 韩芳. 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1(15):2290-2292.
[3] 赵安玲. 早期微量喂养和常规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对比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3):137-139.
[4] 王彬.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9):4636.